分卷阅读362

      悍妻攻略 作者:清酒流觞

    分卷阅读362

    这题目,便有些难度。”陛下居高临下的看着三个人:“你们对朕这将三年一次的科考,改成一年一次,有什么想法?”

    朝中众人脸色一僵,这并不是简单的题目。陛下既然想了这句话,自然是对这个事情,有想法了。

    “阳舒,之前偏殿测试,你得了第三名,这次,便给你一个先发制人的机会。”陛下的目光落在傅元身上。

    傅元尴尬了,这第一个答题的,哪里是什么好事!会试通过,他都纯属运气,没想到,到偏殿的时候,运气更是爆表,考试的策论,居然跟民生有关。当初墨染没有出事之前,两个人总是谈论到这些。

    他傅元是官宦子弟,但是墨染不是啊。墨染跟他说起的故事,在傅元眼中,都是有值得借鉴的。

    结果,一下不注意,就得了第三名。

    这种时候,沉思,代表了对陛下建议的尊重。傅元足足沉默了一刻钟,才缓缓开口:“陛下此言足以传名千秋......”

    洋洋洒洒,傅元足足说了一刻钟。意思就一个,这种想法是非常好的,值得传扬。科考由三年改成一年,就能为朝廷吸收更多的人才,发展,是不能缺少人才的。

    但是,这话说完,在场不少人摇头。就连陛下,脸色也不大好看。

    “右相,阳舒此言,你可有什么想法?”陛下问道。

    “小儿年幼,此言纸上谈兵,不足为道。”右相一点面子也不给自己儿子留。

    傅元有些尴尬,不过,他自己也明白,这种大事,哪有自己随便说说便能有建树的。

    “赵铭,灵山书院,是大雍北部才子集聚之地,对这些问题,你有没有别的看法?”陛下看着另一个站着的青年。

    这届学子,青年才俊居多。反而年纪大一些的,在会试便几乎刷下去了。甚至,学子中,进士们,几乎被三大书院包圆了。通州松下,灵州灵山,京城白鹭。这殿上的三个人,恰好能代表三个书院。

    “回陛下......”那个叫赵铭的青年,一开口,就没有停下来。

    说的内容,比傅元更多,也更贴近现实。

    科考三年一次,已经是大雍目前国力的极致了。虽然大雍鼓励读书,但是真正能读得起书的人,真没多少。反而,更多的人,只能看着书叹气。所以,如果科考改成一年一次,每次录取率为原本的三分之一还好,可是,录取率为原本那么高的话,那官员体系便会良莠不齐。

    而且,还有一点最困难的事情,便是如今参加会试得到京城来参加。京城本地的士子还好,要是别的地方,想要来一次,是在太困难了。

    陛下听完,心情更不好了。这个人没有什么建议,只是一概全盘否认了自己的提议。可以说,头两人的回答,陛下一点都不满意。想改革,这些人却拿不出有价值的建议,哪里堪得大用!

    陛下最后将目光落在衡清身上。

    从一开始,衡清就没有表现出积极的意思,等到两个人都说完了,衡清的表情也没变上一变。

    “衡清,你可有什么看法?”

    这就是李嘉?李嘉这个人,这两人都有所耳闻,平日里极其低调的的会试榜首。后来,又被冤入狱,被妻子救下众人才知道,这人是武侯义女的丈夫,是临江县主的丈夫!

    “陛下所说的改制,不过是觉得,如今大雍的人才过少而已。”衡清开口,声音低缓:“针对这一点,学生倒是有两点建议。”

    咦,建议?

    众人看向陛下,虽然陛下脸上没露出笑容,但是目光中的赞许,怎么都掩饰不住。他的这个题目,根本不是问众人看法,而是,问他们建议。大雍想要发展,可不需要自会嘴上说说的官员,要的,是能实干肯干的。

    “第一点,分科。”衡清开口:“如今大雍分为文举武举,武举还好,终究是要战场搏杀,但是文举考试过于驳杂,众多学子博而不精,并不能称得上人才。”

    衡清这话,可是得罪了不少人。

    “第二点,降低读书成本。”衡清并没有理睬众人:“学生自临江而来,在临江旱灾之后,创办了学堂,收的都是穷人家的孩子,其中不少人,确实有读书的天赋。”

    ☆、第三百八十三章 革新

    衡清的话,概括起来,就是两个意思。针对的也是之前赵铭提出来的两个问题,第一,百姓参加科举难度,第二,便是人才水平下降。

    与其按照陛下的想法,大开科举之门,降低科举难度,还不如培养更多的人,让大雍方方面面都存在人才。

    朝中众人都是人精,怎么可能不明白衡清的意思。可是,这个东西,说起来容易,但是做出来,却难于上青天。首先,得发展经济,至少,得让大多数的百姓上得起学,扩大人才基数。

    但是,这经济是说发展就发展起来的?

    第二,就是专向教育。

    怎么专向教育,谁都不知道。专向教育的结果,谁也不知道。谁来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要是结果好还行,结果不好的话,谁为这些事情负责!

    陛下沉默了,百官也没有一个敢吭声。衡清提出的意见,太过想当然,在众人眼中,实在太过想当然了。

    武侯左看右看,见到没人肯开口,果断出列:“陛下,我看衡清的说法挺靠谱的。”

    陛下一愣,然后大笑:“卫卿,你是衡清的义父,可知道要避嫌?”

    “臣不知。”武侯爷回道:“之前监考武举的时候,吏部尚书说过一句话,叫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臣觉得衡清说的好。”

    “哪里好?”

    “不知道文官怎么看,咱们西北的武将对这个挺有感触的。”武侯爷回道:“西北的战士,大多是家里穷的。好多战士都是在家里连饭都吃不上,才来战场搏杀,就为了一条活路。臣想,要是真的百姓都有钱了,就没那么多可怜兮兮的战士了。”

    这句话一出,百官脸上都有些挂不住。

    “其次啊,咱们西北,真正厉害的武将,有两种。”顿了顿,武侯爷笑眯眯的回道:“一种,是臣这种,冲杀在最前线,敌人在哪,臣就在哪。”

    陛下揉了揉太阳穴,这个大老粗,一点谦虚都不知道。

    “还有一种,是牧之那种,真打起来,十个牧之也不够臣两板斧。但是,上了战场,臣带十倍的人,也不一定能打败他。”说到这里,武侯爷尴尬的抓抓头发:“真正的将领,应该兼有臣与牧之的能力,西北几十万大军,能有这天分的,只有犬子飞鸾和老常的

    分卷阅读3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