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为师的心愿

      戚府门口。
    五六个仆人模样的人静静站那儿等着。
    有男也有女,但看年纪都不是很年轻了,估摸着都是跟戚继光走南闯北的老人儿。
    他们一字排开站着,恭敬的等在府门口,远处看着还有点像士兵。
    这些人从广东直接回的山东,早早的把大部分行李搬回来,顺带着把戚府先收拾好,好方便戚继光等人回来的时候可以直接住。
    不过,除此之外,就再没有其他人了。
    没有地方官员热情迎接,也没有围观群众的鞭炮齐鸣锣鼓喧天,甚至连个看热闹的吃瓜都没有。
    仿佛这骑在马上的不是民族英雄,而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离家多年的游子。
    这若是在之前也就罢了。
    可一路行来,秦良玉已经对明末社会上的奢靡之风有了一些了解。
    尤其是路过苏杭一带的时候,听说了那些富商官员们的生活作风之糜烂之腐化,饶是现代人的秦良玉都咂舌。
    不说达官贵人了,即便是很多稍微富裕一点的商人宅院,也比眼前的戚府豪气的多。
    这种情况下,秦良玉看到这颇显萧索寒酸的戚府,倒不是嫌弃这里不好,只是在心底里暗暗的不忿。
    为师傅鸣不平。
    从外面看了看,整个戚府顶了天就半个足球场那么大,装饰用具朴实简单。
    打扫的倒是干净整洁。
    嗯,像个军营……
    戚继光翻身下马,下人们赶忙上前,招呼着便把众人骑的马还有这队人雇的一辆车牵走。
    秦良玉自然也是帮着一起装卸行李。
    回到老家的戚继光显得有些兴奋,一路奔波,他的脸上却丝毫没有倦意。
    反而是大喇喇的站在院子中央,抻了抻腰,舒展了一下筋骨。
    然后对着秦良玉招了招手:“玉丫头,过来一下。”
    “诶,来了。”
    放下手头的活儿,秦良玉快步跑到了小院中央。
    想起了刚才牌楼上的诗句,决定先恭维一下这老头。
    “师傅,门口那牌楼上的诗,听说是您写的?”
    “唔……”戚继光捋了捋胡子,不置可否。
    “写的太好了。要不师傅你教我写诗吧?”
    戚继光嘴角一抽,瞪眼,伸手就给了秦良玉脑壳一下。
    “别拍马屁,为师安排的功课……背一下。”
    秦良玉无辜的摸着额头,背诵了《孙子兵法》的用间篇。
    这一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也是《孙子兵法》十三篇中的最后一篇。
    至此,整本《孙子兵法》她就全都背过了。
    不过,也就只是这样了,里面的很多内容对于秦良玉来说都是云里雾里的,很抽象。
    “都背完了,你有什么想说的?”
    秦良玉支支吾吾道:“写的挺好的,不愧是孙子兵法。”
    戚继光目光一冷。
    “说实话。”
    “太虚了……”秦良玉羞愧的挠了挠头,“可能是徒弟资质太差吧……”
    停顿了一下,看师傅的表情没有任何变化,秦良玉大着胆子继续说道。
    “里面写的很多东西,我不知道该怎么落到实处。还有一些,我觉得写的也有点太绝对了,真要是行军打仗,还是要随机应变。”
    “哦?你对孙子兵法有不同见解?”戚继光淡淡道。
    “不敢说是不同见解,不过……”秦良玉撇了撇嘴,“应该要批判性的学习和接受。”
    “哈哈哈。你这话说的有趣,批判性学习。”
    “徒弟随口一说,师傅你要是觉得可笑,那笑完就忘了吧。”
    秦良玉哪里知道,这历史上,有两个人曾对《孙子兵法》的原本进行过大量的批注。
    一个是曹操。
    另外一个就是眼前的戚继光。
    用后世的话来讲,戚继光本人在读《孙子兵法》的时候,就是一边逆向思考,一边学习的。
    不过,此时戚继光的只笑了笑,却并没有接着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
    “玉丫头,你可知为师也在写兵书?”
    “啊?您老人家除了写诗,还写书呢?这么厉害的?”
    戚继光写的是什么兵书?历史课上没教过啊。
    啪的一声。
    秦良玉脑门上又挨了一下。
    “别学溜须拍马,下不为例。为师写的兵书还是不大一样的。”
    “那您写的是什么兵书?”
    “为师要写的兵书,乃是要对症下药。”
    秦良玉瞪大了眼,安静的听着。
    “嘉靖三十四年,有一伙倭寇,约莫五十余人,由于台州登陆,横行三省共80余日,杀死杀伤官兵千余人,其中更包括我大明的一位御史、一位县丞、二位指挥以及二位把总。”
    从来没听说过这段历史的秦良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五十个倭寇?横行三省80天?
    “甚至于,这些倭寇竟还曾试图去攻打我陪都南京,导致南京城十三门紧闭,全民皆兵备战迎敌,那里可是有十二万守军的啊。”
    “……”
    戚继光无奈一笑:“后来这伙倭寇虽被歼灭,但也是让朝廷的脸面尽失,闹了个天大的笑话。也因为此,为师被从山东调去了浙江。”
    秦良玉心里嘀咕:原来戚继光能去浙江打倭寇,还有这个导火索。
    “刚到浙江,为师便发现百余年的清平盛世已将我卫所兵毁于一旦,尤其是江浙一带,无外敌侵扰之忧,军备更是懈怠不堪,难以为战。甚至还有些世袭的军官,连马都不会骑。”
    “……”
    “不得已,只能上奏朝廷,亲自招募了一批农夫矿工,练就了一只新军,用以对付倭寇。”
    这就是名震天下的戚家军的由来了。
    “这一路走来,你也看到了,江南一片歌舞升平。你有什么想说的么?”
    知道后世要发生什么的秦良玉很早便在想这个问题了,此刻她也有了答案。
    “好战必亡,忘战必危。”
    戚继光微微颔首。
    “你有这个意识,说明为师没有看错你。”
    满意的撸了撸胡子,眼中却又浮现了一丝忧虑。
    “只可惜啊,如今这朝堂之上,没几个人相信这话。”
    这一点,秦良玉也相信。
    大明朝重文轻武的风气已到了鼎盛,没人看的起军人,也没人愿意读兵书,当将军。
    “为师这一生,淡泊无求。若说是心愿,只有一个,就是希望我国民昌盛,一切安宁。但愿天佑我华夏苍生,世世代代都能安宁幸福,这就是为师唯一的愿望。”
    秦良玉看着仿佛是瞬间苍老了许多的戚继光,一时无言。
    “这就是为师什么要写这兵书的缘由。”
    秦良玉毕恭毕敬的弯腰行礼。
    “请师傅赐教。”
    戚继光背着手,幽幽看着远方。
    “我大明之卫所兵丁,早已不堪大用,为师担心自己百年之后,风雨飘摇,然到时我大明却已无可用之兵,善战之将。”
    “所以师傅打算写兵书,把您打造戚家军的方法记录下来?”
    “没错。不管谁起兵作乱,扰我疆土,只需我将士按图索骥,哪怕是照搬为师写的方法,多则半年,少则三月,便可淬炼出一只能上阵杀敌的部队。这就是为师写这兵书的目的,希望这兵书就是一剂良药,可医治我大明之隐疾。”
    秦良玉感觉到鼻子一阵酸涩,眼眶也开始泛潮。
    想说些什么,嘴唇颤抖了几下,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因为她清楚的知道。
    不久的将来,戚继光担心的事情终究还是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