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祖冲之

      萧宅内院,小屋案几上。

    铜偶被拆散成一个个零件,整整齐齐的摆放出来。

    “局?”

    萧衍双目睁大瞪着陈庆之,英挺的面容上带着满满的不解。

    陈庆之点点头,指着桌上的零件,细说道:“练哥,这铜偶的零件一样样都摆在了这儿,难道你不曾看出里头的问题?”

    “问题?”

    萧衍拿起几个零件,仔细凝视了一下,好像并没有什么不对劲。

    “虽然铜偶不易生锈,可时间久了总会有锈斑,特别是在一些机油过不到的非关节处。”

    陈庆之拿过一个铜偶内部的齿轮,把阴暗的那一面凑到萧衍面前。

    “可练哥你看,南方多雨,建康现在又是黄梅时节,铜偶内部却崭新的犹如刚制一般。”

    萧衍一听,拿眼看去,果然是一个崭新的零件,在傍晚的霞光中还微微泛着油光。

    顿时皱起了眉,这铜偶不是说是江思远早年在襄阳所刻么?

    怎么会是新制?

    想到此处,萧衍不停的在桌上翻找起来。

    看到他的动作,陈庆之笑了起来。

    “练哥,不用翻了。庆之拆解过数个铜偶,每个都是如此,里面所用的机油也只有一个味道。而这种味道的火油只在建康附近才有,说明铜偶只可能是在京师被制造的。”

    萧衍自然停止了摆弄,笑了起来:“你这鼻子还能闻出火油哪儿产的?狗鼻子啊?”

    “喂,练哥,可不带这么报复的。”

    “那你能闻出是哪个店里出的油吗?我们顺着这条线索,应该能找到。”

    陈庆之闻言也不介意,只不过摇了摇头,否定了萧衍的想法。

    “哪有这么简单!整个建康杂铺所卖的火油都来自江口那的油庄,顺着这条道是查不到什么的。”

    萧衍知道陈庆之这么说肯定就查过了,不过对于鱼戏莲是个局,还是不解,问道:“你到是知晓,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也许……”

    陈庆之清楚萧衍的想法,打断道:“这些是说明不了什么,也许酒肆只是顶着江思远的名号罢了,也许这铜偶来自一个小磨坊,如果只是这样也就好了!”

    萧衍又皱起了眉头:“此话何意?”

    “上次之后,我特意拿了一个铜偶给师父瞧了瞧。你猜怎么的?这铜偶还确实是江思远的手法。”

    “你师父认得出?”

    “当然,练哥你又不是不知道我师父,他可是……”

    “关键在于,这百戏偶说是江思远早年在襄阳所制,可它偏偏是刚刚造的,手法又和江思远一脉相传,你不觉得奇怪吗?要知道江思远如今可是北魏丞相,随着北主赶往了马圈呀!”

    萧衍闻听此言,顿时呲了下牙,有些不确定道:“是,有点儿……可这手法就不可能凑巧一样吗?”

    “不可能!”

    陈庆之的语气斩钉截铁。

    正所谓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就如同画家的每一笔都带着自己的印记,匠人所做的每一个器物,也有属于自己一派的独门绝技。

    而铜偶的每一个细节部位的处理,陈庆之都清楚,如果没有江思远的手法,绝对不能把整个铜偶的架构变得如此简单,甚至说,如果没有这种手法,整个铜偶也就不可能运转得起来。

    这也是百戏木偶在建康卖座的原因。

    萧衍看陈庆之回答的这么笃定,知道必有缘由,也就点了点头。

    将一双手举到鼻子前搓了搓,整整思考了一炷香,他才有些不确定的开口道:“莫非是江思远的传人?”

    看到陈庆之肯定的目光,萧衍抽了口凉气,连珠带炮地问道:“为何要来建康?为的什么?难道是鱼戏莲的掌柜,或者?”

    “不是。”

    前者陈庆之还不确定,不过后者他可以肯定的告诉萧衍。

    “这些天来,我一直在酒肆中暗查,他们每一个人的手我都看过,包括潘玉儿,绝对不可能是匠人!”

    说完,陈庆之将自己的手举到了萧衍面前。

    那是一双修长的手,每一根手指都犹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手算不得洁白,却犹自带着一股神韵。

    然后,陈庆之从怀里掏出了几样工具,先是手速极快地对着一个零件捣鼓了几下。

    接着,一双手演化成一股旋风。

    幻影过处,一桌子的零件逐渐消失。

    只不过片刻,桌子上就出现了一个完好如初的铜偶。

    试了试各关节,都可运转自如,显然出的问题已经解决。

    “啧啧啧,”萧衍鼓掌赞叹道:“你这双手到底是怎么长的啊?虽然我见你弄了这么多次,可还是看不清任何动作!”

    萧衍自然看不清,这就是陈庆之这一门的绝技!

    他要是知道陈庆之为了练就这一双手,从小到大吃了多少的苦头,恐怕根本就不会提到这一茬。

    陈庆用不慌不忙地道:“所以,练哥你明白了吧?这也是我肯定江思远传人到了建康的原因!”

    “这么说来,鱼戏莲真是一个局?”

    “没错。”

    陈庆之背着手,看着窗外渐渐西沉的暮阳,悠悠道:“鸟择良木而栖,既然江思远已经当了北魏的丞相,不论是何人的局,我陈庆之一定会看破他!”

    聊时忘了时辰,一会的功夫,天就黑了。

    今夜,月色静谧,空庭阒寂。

    朦胧的斜月下,东城中的居所俱都分隔成了两半,一半沉浸在月光下,另一半则笼罩在夜的暗影中。

    伴着虫鸣,陈庆之从萧衍的住所走出,绕过几条巷子,顺着阴影走进了一个死胡同。

    死巷的尽头是一面布满青苔的石墙,与别的墙体不同,这面墙的砖块并非交错排列,而是横横竖竖的分成了几大块。

    “三一四一”

    陈庆之心里默念着数字,熟练的按向了墙上的几个位置。

    只听得“咔嚓”一声响,整面墙体竟然在中间凹陷进去一大块,恰巧出现了一个能过人的小门。

    陈庆之回头看了一眼,动了动耳朵,接着将手摸向了小门的上头,在凹槽处取出了一块刚刚被机关碾碎的小瓦片。

    “看来师父还没回来。”

    陈庆之心中默念着,从兜里取出一块小瓦,重新放了上去。

    这块小瓦是之前偷偷放的,如果师父从暗门回来,经过数次碾压,就不会是现在的造型。

    心中笃定师父未归,陈庆之放心的进了暗门。

    刚刚进门,院落中的黑影出突然闪现出一人,登时吓了陈庆之一跳。

    二话不说,转身就要跑,却听得“咔嚓”一声,门已经合上了,重新变为了一堵结实的墙面。

    看到那故意染着青苔的墙面,陈庆之有些懊恼的回过头。

    院落中只有石桌还算是精致,剩下的都是一些民用的杂物。

    一个年逾七旬的老者渐渐从黑影出显现出来,一身粗布青衫,头上扎着深青色的冠带,髯发皆白,却面色红润。

    老者一只手背着,一只手抚着白须,问道:“又下棋去了?”

    陈庆之耷拉着脑袋,答应了声。

    “嗯。”

    老者轻喝一声,“抬起头来,看着老夫!”

    陈庆之只好不情不愿的抬起头,却又在抬头的瞬间,把脸转向了石桌。

    老者不满道:“你就是这么看着为夫的?”

    没办法之下,陈庆之深吸了口气,转头面向老者,保持平静。

    老者凝视他的双眼,良久,方才满意般道:“嗯,真去下棋了?”

    “师父,你知道我着迷棋道,”陈庆之肯定道:“再说了,《安边论》我早就学完了,就是《缀术》我也学了七七八八……”

    老者再次摸了下白须,严肃道:“真是去下棋?”

    “师父,我知道我错了,您就别强调了,接下去几天我多用功一点,可好?”陈庆之脸上略带歉意。

    老者满意的点点头,笑道:“嗯,不错,不错。”

    陈庆之眼睛一亮,看来自己是蒙混过去了,却见老者转身往屋子走去,边走边说:“说谎都能面不改色,看来小子长大了。”

    显然,师父并不是这么好糊弄的。

    陈庆之立马小步跟了上去,害怕老者真的发火。

    虽然老者并不常发火,就算发火也只是跟陈庆之说些道理,可陈庆之还是害怕。

    这么多年了,从他记事起,师父就是师父,对于他来说,师父的父,真的与父亲一般。

    院落里除了石桌就是两间小屋,都很朴素,大小也一般无二。

    老者迈步走向了左边的一间,快要走到门口的时候,有机关的启动声,小屋的门帘自动掀了开来。

    见老者貌似不愉的要回房间,陈庆之连忙讨好道:“师父,您不是去侨县改造织绫机了吗?还有,我那门口的小瓦您是怎么识破的啊?”

    老者却不答话,在门前驻足,转过身问道:“夜深了,还不去休息?”

    陈庆之躬下身子,讨好道:“师父,我真错了。”

    “你错在何处?”

    “我不该欺瞒师父。”

    “还有呢?”

    陈庆之只是不想老者发火,不知为何今日师父追问的紧,一下子却冻住了嘴,本想说些什么,又怕恼了师父,更是不知如何开口了。

    “你不知错。”老者悠悠的叹了口气,将陈庆之引进了屋子里。

    两人同时坐在蒲团上。

    屋子除了床榻之外,就只有一个计时的漏壶,简洁无它物。

    老者看着陈庆之,轻轻摇了摇头,道:“这一年多来,你以为我真的不知道?”

    陈庆之心中一噔,脑海中就泛起了与萧衍交往的点点滴滴,还有这一年多来对师父撒的谎,心中起了些歉疚。

    “庆之,老夫为何教你《缀术》?”

    陈庆之拱起手,回道:“为济天下苍生,为解汉民于水火。”

    老者抚了抚长须,不带感情的道:“既如此,那老夫又为何要从总明观退下?”

    总明观,又称东观,南国的国学之所,天下士子无不向往,内设文、史、儒、道、阴阳五科,实行分教授学,是南国最高的科研学术机构。

    而老者正是曾经总明观的观主——祖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