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再沐皇恩_分节阅读_92

      他缓缓地朝和珅伸出了手,看着和珅像最初那样走向自己,直至双手紧握。那一刻,两个人都如同福至心灵般领悟了:原来这一世,阴差阳错、兜兜转转,只为遇见你。

    不日,一位位信心十足,意得志满的文臣,在殿外听到圣旨的那一刻,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后世史书记载,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勤勉克己、励精图治,其开埠通商、兴办中西学堂等举措,促大清百世基业,绵延不绝,居功至伟。

    (正文完)

    ☆、第97章 番外一

    眨眼间,策凌已在京中留了许久,渥巴锡回到封地,虽不敢明着催促皇帝,可暗地里却总是多方托人送信给策凌。

    戎马一生的渥巴锡,终究也不过是个凡人,他也渴望能够看到策凌开枝散叶。

    可弘历对十公主,一向是持自由放任的态度,许是有了上一辈子的前车之鉴,这一世,他决意要将女儿留在身边,久一点,再久一点。

    在古代,出嫁这种事情,凭的是父母之命,皇室的姻亲就更是如此,皇子和公主到了适婚的年纪,自然就会有母妃帮着张罗。可十公主的情况,着实有些特殊,她的母妃汪氏,与弘历一样,不希望女儿远嫁,虽然十公主的亲事已经是板上钉钉,眼看着就差临门一脚的事情,但偏偏谁都没有主动提起。

    这一拖,就是三年,眼见着再拖下去,就要变成古代的“剩女”,即便是公主本身不急,在她身旁伺候的点翠也急了。

    这一日晌午,外头太阳毒辣得很,点翠给十公主端上一碗冰镇绿豆汤,不着痕迹地叹息一声。

    十公主笑道:“这是怎么了,长吁短叹的。”

    点翠替十公主敲着肩膀,蹙眉道:“公主,奴婢是忧心您的亲事,这眼见着您都过了及笄之年,可这婚配之事,怎么还没个着落?”

    十公主绞着手中的帕子,轻声道:“许是皇阿玛和额娘,舍不得我嫁到西边去。”

    点翠叹息道:“可这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本就是情理之中的事,公主您真的想好了,要嫁到西边去?”

    十公主用了两口绿豆汤,就没了胃口,她索性枕着手臂,趴在桌子上看那碗边的花纹。

    “策凌很好,京城寻常的世家子弟,都将我摆在上位,可策凌身上,却有一种中原男子不具备的气概,行事不拘小节。”点翠看着十公主亮闪闪的眼神,心知她是真的陷进去了。

    “点翠,你知道么,策凌他懂得好多,这些日子他住在和珅府上,每回我去寻他,都能听到好些有趣的见闻。”

    点翠看着十公主的模样,幽幽地叹了口气:“这策凌世子好是一回事,可都这个时候了,他怎么就不再向皇上求旨呢?”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十公主显然将点翠的话听进去了,改日再访和府时,和珅看到的就是一个无精打采的丫头。

    和珅奇怪地看着眼前如蔫了的花苗般的十公主,疑惑道:“公主,你这是?”

    和珅原以为十公主是因为没瞧见策凌,所以才没了兴致,可细看之下,又觉得不像。

    “和珅,策凌住在你府上,和你朝夕相处,他的心思你最清楚了吧。”十公主搓着珠串上的流苏道。

    和珅瞧着十公主一脸欲言又止的表情,再结合她今日恹恹的举止,隐约猜出了些什么。

    他笑道:“公主有话,不妨直说。”

    十公主有些烦躁地将手中的玩意儿扔下,蹙眉道:“这些话,从来就没有女儿家开口的道理,我要是说了,你可不许笑话我。”

    和珅连忙安抚道:“奴才不敢,公主但说无妨。”

    十公主犹豫再三,终于问道:“策凌可知,婚嫁之事要遵循古礼,纳采、问名、纳吉诸礼缺一不可?”

    和珅一怔,脸上浮现出笑意来,十公主见他唇角微弯,急道:“说了不许笑的。”

    和珅忙安抚炸了毛的十公主:“公主稍安勿燥,奴才明白公主的意思,说起来策凌世子既然暂居和府,此事奴才也有责任,公主且放宽心,耐心等待便是。”

    当弘历在养心殿听到和珅的这番话时,手中的笔略一停顿,画面上的墨汁便晕染开来。弘历却丝毫没有因画作被毁而心情不愉,反而朗声笑道:“和珅,朕的十格儿,真的长大啦。”

    和珅笑着颔首道:“我这就回去提点策凌世子,这固伦公主大婚,可马虎不得。”

    提起这茬,弘历还是有些不满:“那策凌也是个呆的,竟然让十格儿说出这样一番话,朕原想着将他安置在你府上,他能从你那儿学到些机敏劲儿,如今看来,就是朽木一块。”

    和珅笑道:“皇上,策凌世子为人豪爽,素日里快人快语,洒脱惯了,在儿女情长的事上,自然是不够敏锐,却更显出世子为人忠厚,公主能遇得这样的良人,也是福气。”

    弘历静默半晌,长叹一声:“但愿能如你所说,朕只求十格儿能够一生平安喜乐。”

    和珅默默地握住了弘历的手:“会的,一定会的。”

    两月后,世子策凌求娶固伦和孝公主,弘历颁旨赐婚,流水般的嫁妆一箱箱地抬入公主府。点翠为十公主别上最后一支步摇,看着镜中明眸皓齿的女子,不由赞叹道:“公主,你太美了。”

    十公主将装着步摇的匣子缓缓阖上,望着镜中的自己,喃喃道:“皇祖母,十格儿要成亲了,您在天有灵,要保佑我和策凌白头偕老啊。”

    两年后,土尔扈特部汗王渥巴锡逝世,长子策凌继承王位,偕和孝固伦公主同返驻地。是年,固伦公主诞下一子,弘历龙颜大悦,亲自为此子赐名:承平。

    ☆、第98章 番外二

    “天家的孩子, 生来便是要争的。”

    这是永璂从记事起,乌喇那拉氏一直在他耳边说的一句话。幼小的永璂还不明白,母后这是要他去争什么?

    即便是再不受宠的阿哥, 也比穷苦人家的孩子要过得好,永璂从不用为生计发愁,自然也不需要去争抢。

    待他再大一些,就渐渐觉出不同来了,他和所有的兄弟姐妹一般, 打心眼儿里敬仰他们的皇阿玛, 然而他的皇阿玛对着他,却连笑容都欠奉。别的孩子都能在皇阿玛的膝头肆意玩耍, 唯有他每回都要躲在母后身后,规规矩矩地朝弘历问安。

    但事实上, 即便他的礼数再周全,也很难换到弘历的一个笑脸。

    皇阿玛待别人是不同的, 皇阿玛不喜欢我, 这样的念头渐渐地在永璂心上扎了根。每回看着十公主与弘历其乐融融的场面, 再看看自己手中永远少得可怜的赏赐,永璂觉得他有点明白母后的意思了。

    至少在那一刻,他非常想将弘历的宠爱争过来。

    尚未出宫建府的他,也没有太多承办差事的机会,只能在上。他的功课比谁都出色,他比谁都刻苦努力,可是没有用,就算他将书倒背如流,也换不来帝王一个笑脸。

    有很长一段时间,永璂甚至以为,不能笑是当皇帝的规矩,可当他第一次看到皇帝的笑脸时,却忽然明白了,不是皇帝不能笑,而是他的皇阿玛从来不会当着他的面笑。

    更多的时候,永璂觉得自己像一团空气,当别人都有机会各抒己见的时候,唯有他静默地站在一旁,仿佛例行的考问与他无关。

    他是现存的阿哥中,唯一的嫡子,可偏偏所有人都像忘记了他是嫡子一般。永璂曾一度很庆幸,秘密建储制的设立:没有人知道那匾额后面究竟是谁的名字,兄弟间的嫌隙却因此而少了。

    所有的阿哥都是亲王,再没有一个高于众人的太子了。

    再后来,他在大殿外遇到了那个人,他惊讶于那人的坦诚和大胆,事实证明,那人是对的,自从他寄养在寿康宫,处境的确好了很多。

    永璂原不喜欢那样精明的人,他的一双眼睛,像是能将人心看穿,可那人却明里暗里帮了他许多回,敏感如永璂,自然能感觉到那人的善意。

    皇阿玛待那人是特别的,他从来没有看见过,弘历对人露出那样温柔包容的眼神,就像那人即便想要天上的月亮,弘历也会为他摘下来。

    那人也从来不懂得避嫌,无论是跟皇帝相处,还是与永璂接近,那人从来都是坦荡荡的,也多亏了他这份坦荡,才将永璂从不可挽回的边缘拉了回来。

    皇太后仙逝,对永璂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即便在那样特殊的关头,那人也没有放弃帮他,如果没有那人从中调解,他与皇帝或许很难冰释前嫌。

    也是从那以后,弘历对永璂越来越重视,许多从前不敢奢望的差事,都落在了他的肩头,办的差事多了,连他自己都忍不住肖想,凭着自己的苦劳,有没有可能去争一争那个位子?

    在办差回程的途中,永璂接到了京中眼线的信,信上说,令贵妃想要拉拢那人为十五阿哥筹谋,被那人拒绝了。

    永璂一面笑,一面心里有些发苦:旁人都有母妃帮着筹谋,而他有什么呢,他的母后,还被软禁在宫中,她那宫殿,不是冷宫,却胜似冷宫。

    永璂如今渐懂人事,自然也明白,皇帝看那人的眼神,究竟是怎样一种情愫。然而永璂从不觉得,是那人抢走了皇帝的宠爱,他知道,如果没有那人,他们母子俩,也许撑不到今天。

    永璂正想着,身后却忽然一暖,他回过神,就听一把女声道:“皇上,天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