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第四章 分道扬镳:工作

      第四章分道扬镳

    第四节工作

    研二结束,所有课程也都结束了。研三开学后,有些同学开始在外打工,有的留在学校帮导师编辑出书,有的准备论文,有的为毕业后的就业开始奔波,也有的开始准备考博。

    许亚开始在杰森的公司全职上班。第一天上班,许亚见到了乐呵呵的山姆。办公室就两间,里间除了杰森的一套办公组合,就是一张大的会议桌和几张椅子。外间的一半放了四个格子间。另外一半放了沙发、茶几、书架及饮水机。

    刚上班的几天,杰森经常不在办公室,出去办公司的注册等事情。杰森不在时就是山姆坐镇办公室。杰森嘻嘻哈哈的坐不住,时不时的就要出去一趟,不是咖啡就是抽烟,有时候就找许亚聊天。

    许亚才知原来山姆的老婆是北京人。山姆毕业后来了中国,最早在北京机场做事,认识了也在机场做事的他老婆。后来结婚后,他们回了美国。他老婆去了美国后,开始读书上学,还考了博士。山姆则换了工作,经常派往中国,讲一口流畅的中文。

    一天下午,才三点多钟,山姆问许亚:“杰森都给你派什么工作了?我觉得公司刚成立,没什么事情做,但是看你整天坐在电脑前,真的有那么多事吗?”

    许亚给他罗列例举有哪些工作要做。

    山姆说:“那些事情要不了一天到晚的坐在那里,你不要蒙我,我明白的。很多中国人日本人,都是假正经,上班的时候,明明不忙却要在老板面前装作很忙。”

    过了会儿,山姆说,“你要没事情做,就早点下班吧,我不会给杰森讲的。”

    许亚说:“我还有事情没有做完,做完了再下班吧。”

    山姆收拾东西,说:“你继续忙吧,我要下班了,没有事情坐在这里很无聊。”

    山姆推门出去,突然又一个转身回头说:“我真的不会给杰森讲的,你早点下班吧。”说完还扮个鬼脸才离去。

    杰森在公司的时候,山姆也老老实实的坐在那里。杰森不在,山姆就开始说话聊天。

    一天许亚问她:“山姆,你也是股东,为什么你好像不太关心你的员工是否在工作。”

    山姆说:“其实我只是名义上的股东,公司真正的是杰森的。我和吉姆都是被他拉进来给他的公司做陪衬的。我是美国白人,吉姆是美籍泰国人,是泰国王室的近亲,有王室血统。我和吉姆不参与公司的运作,只在杰森认为必要的时候我们才露面。杰森的家庭在中国很有背景,他和他的两个哥哥都是美国人,他的一个哥哥现在也在中国,是摩托罗拉的一个副总。杰森在信息产业部也有很可靠的关系。杰森以前在美国经营一个酒店,我曾经在他的酒店给他打工。杰森的太太还有他的嫂嫂们都留在美国,做全职太太,除了带孩子,不是打麻将、炒股就是聚会。后来杰森把他的酒店卖了,整天打高尔夫球。他哥哥怕他闲着没事懒散下去,所以才把他拽回中国开公司的。”

    山姆一股脑儿的把杰森的底细倒了出来。

    一天,杰森不在公司,山姆又开始聊天,问许亚:“我问你个问题哈,我一直不明白,你们中国女孩子为什么喜欢去烫直板呢?就是把头发拉直。”山姆一边说,一边理着他的自然卷发,做了个电板拉直头发的动作。

    “这样就更直了嘛,而且像丝绸一样光滑。”许亚说。

    “你们中国人的头发本来就很直了,还要花几百块钱去拉的更直,不可理喻。我老婆就是这样,我说她的头发拉没拉,没什么区别,还花几百块钱简直是浪费,我老婆听了很生气。”山姆说。

    许亚笑了,说:“那是你太太希望头发更直,这样一甩头,头发就像瀑布一样飘逸,很美的。”

    “我看不值得,而且我跟你说,我老婆的很多事情我都无法理解。比如说,她和我结婚以前已经是大学毕业。去了美国后,她立刻就要去读书,考研究生,现在读完了还要读博士。我说你上那么多学干什么用。美国很多人大学都没有上,挣的钱也不少。她说什么教育啊学历啊,一堆的理论。她还催我去考这个考那个的,我听了真是烦透了。我对我老婆说,我已经有工作了,我就喜欢下班后弹弹我的吉他唱唱歌,我很开心。但是我老婆把我的吉它收了起来,要我换个更好的工作后才把吉它还给我。我非常生气她干预我的个人爱好。”山姆开始唠唠叨叨。

    “中国人都很注重教育,一般来讲,好的学历容易找到好的工作机会。你太太是很有追求的,她收走你的吉他,估计是激励你发展事业吧。”许亚说。

    “你们中国女人真是让人难以理解。”山姆最后无可奈何的摇摇头说。

    刚上班不久,杰森问许亚:“你们同学中或者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会做网页设计的?公司成立了,网站需要运行起来。”

    许亚想了想,也不认识谁会做网页设计。周末mba班上课,课间休息时,许亚问了几个人,有人说王班长他们公司就是干这行的,你去问问他。

    许亚去问:“班长,我上班的公司,要找一个人兼职做网页,但是我也不认识谁会做网页的,你有没有认识的,给推荐一个。”

    王班长想想说,“我倒有一个朋友,叫王大海,人挺不错,你给他打电话问问,看他是否愿意做。”

    许亚要来电话,联系了这位刘大海,说明意思,刘大海说有兴趣做兼职。于是许亚就约了杰森和刘大海下班后面谈。

    谈话很顺利,杰森让刘大海周末就把网站的设计初样发给他。来回几次修改,公司的网页运行起来了。

    发工资那天,许亚见到了公司的会计。她是一名大学的会计老师,在杰森的公司做兼职,每周有半天来公司,发工资和报销单据。

    一天杰森问许亚:“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英语专业的,我想找个人帮我们翻译这本杂志,兼职就可以。”

    许亚回宿舍一问,这样的小活儿室友们没有人愿意做。李筱筱说:“你去隔壁问问,我觉得程芬没啥事,可能她会有时间做。”

    许亚去问程芬,果然她欣然同意兼职做翻译。一周后,杰森对许亚说:“我觉得你这个同学的翻译质量非常不错,你把她叫来见个面,我和她谈谈。”

    于是许亚把程芬请来公司,面见了杰森。程芬走后,杰森说:“从明天开始,程芬来这里上班,负责杂志的翻译和网站新闻的编辑。”

    程芬上班后,做事非常认真,却也很较真儿,她认为对的,跟杰森也据理力争。经常两人相持不下,最后杰森都说:“这件事咱们先不讨论了,先放一边。”

    稍后,程芬冷静下来,总是恍然大悟,跑去找杰森说:“杰森,我觉得你说的是对的,我接受你的建议。”

    公司的运行逐渐开展起来,许亚负责业务拓展。开始是杰森带许亚去见一些电信业的客户,推广公司的业务。逐渐的,杰森让许亚自己去见客户。

    根据市场反馈,公司逐渐受到客户的认可,杰森打算把公司的杂志做起来,作为一个推广公司、区别于其它几个电信媒体的一个产品。杰森拿到了一本美国的电信业务杂志的授权,可以做中文版。程芬负责翻译编辑,印刷版和网页电子版同期发行。

    仅仅许亚和程芬两人已经忙不过来了,于是杰森问许亚和程芬再去同学那里问问,看有没有人愿意来上班。

    程芬想了想,说:“杰森,我有两个很好的人选,她们是我大学本科的同学,现在北京,有工作的,但是我认为她们非常符合你要找的条件。”

    杰森就叫她把人约来公司面谈。

    程芬的两个同学来面谈后,杰森给许亚介绍说:“这是文迪,这是凯蒂,她们下周就来上班。”

    凯蒂协助程芬运营维护网站。文迪做客服,配合许亚跟踪调查客户的反馈,扩大杂志的订阅与读者库的维护。

    许亚依然负责业务拓展,基本上是按照杰森挑选出来的客户名单,去约谈客户的营销策划人员,介绍推广公司的业务,以及参加行业活动和展会。

    一天,许亚参加了一个展会,主办方是一个电信媒体,许亚在签到时候认识了主办方的一名员工黄心怡,觉得她非常娟秀大方、清纯靓丽,印象非常好,就不免多聊了几句。

    过了会儿,一个年轻儒雅,身着西装的男士过来,嘱咐黄心怡要去做的事情。许亚觉得她们之间看似亲密,等他走开后,许亚就问黄心怡:“他是你男朋友?”

    “不是,是我老公。”黄心怡微笑着,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

    “你这么年轻就结婚了?”许亚看着面前这位看上去像刚毕业的女孩子。

    “我们也是没有更好的选择,我们都是外地的,在北京落脚不容易。毕业后,他先来北京,在这家公司工作。我后毕业,来北京不好找工作。后来我们就结婚了,这样他就可以向公司申请解决家属的就业。他们老板很欣赏他的才华,所以我也就顺利来这家公司上班了。我平时做编辑,公司办展会时我也帮忙组织做筹备。”黄心怡说。

    两个人挺谈得来的,黄心怡毫不掩饰的给许亚讲了很多。

    “那你们两个一起上班觉不觉得别扭啊?”许亚问。

    “还是有点别扭,虽然我也想过,想去外面别的公司,但是也没有很好的机会。再说了,公司里有他照应,我觉得也挺好的。”黄心怡说道。

    许亚在拜访电信厂商过程中,有一家客户的市场人员叫曾乃枚。许亚第一次见到她,对方非常热情,两人谈的比较愉快。

    在文迪和凯蒂加入后不久,程芬提出辞职,说她要专心准备论文。

    杰森让许亚再找找同学,推荐一个。许亚那时候刚刚认识曾乃枚,觉得她性格非常外向活泼,而且对营销策划和市场推广方面非常有主见,于是就给杰森提了这么个人。

    杰森说,“听上去不错。这样吧,你先把她约出来,约她的时候呢,电话上千万不要提工作的事。就说你对她印象很好,想请她出来喝茶聊天,或者说去燕莎商场逛逛。到最后,看她高兴时候,再给她提工作的事情,最好带她到公司来,我和她谈。”杰森教许亚如何去做。

    许亚把曾乃枚约了出来,两人聊天过后,曾乃枚说她喜欢吃赛百味,许亚说她也喜欢吃,而且公司楼下就有一家。于是许亚把曾乃枚带到了公司楼下吃赛百味,出人意料,两个人的选择都是一样的。

    吃完后,两人又闲聊一会儿,许亚对曾乃枚说,公司现在招人,老板杰森想见见她,谈谈工作,问她感不感兴趣。

    曾乃枚经过几次与许亚的沟通,已经大致了解了杰森公司的业务模式和背景,表示有兴趣,于是就随许亚上楼见了杰森。

    会谈完后,许亚问杰森:“怎么样,她愿意来咱们公司吗?”

    “她说要再考虑一下。这很正常,毕竟人家现在的公司比咱们大,比咱们稳定。不过我感觉她还是比较喜欢我们公司的定位。我看还是给她些时间考虑。你也不要再联系她,即使因为业务联系,不论你找她,还是她找你,都切记不要再提换工作的事情。有时候,耐心些是好事,心急反而坏事。”杰森叮嘱道。

    过了些时候,杰森告诉许亚,曾乃枚要来公司上班了。职务与许亚一样,两个人各自负责一部分客户。

    曾乃枚加入公司后,依据她的市场经验,为公司带来了不少的可行性建议。许亚和她也相处非常愉快。曾乃枚性格非常开朗,与她相处总是会感觉到喜阳阳的快乐气息。杰森给她起了英文名joy,英文是快乐的意思。

    杰森喜欢公司的每个人都使用英文名,文迪和凯蒂都是他给取的英文名。许亚的英文名叫米亚,程芬的英文名叫爱丽丝。

    一天,凯蒂提出辞职,原因是她觉得自己不适合这个工作,想去另外一家公司做美工。

    于是杰森又问许亚:“你去同学中问问有没有找工作的?要是你去见客户过程中遇到不错的人,也给我说一声。我觉得你推荐的joy就非常不错。”

    许亚想来想去,在脑子里搜索认识的人,想起了黄心怡,就给杰森讲了。

    杰森说:“你给她打电话,先试探一下,看她还有没有换工作的意思。顺便再提一下曾乃枚已经加入我们公司,都是电信行业的,应该是认识曾乃枚的,至少是知道曾乃枚原来那家公司。”

    许亚按照杰森的指示,给黄心怡的公司打电话,前台转到黄心怡。许亚说她前不久在展会上认识了晶华,还提到那天的谈话内容,问晶华还想不想换工作。晶华说她正忙,有空时给她回电。

    下午,晶华打电话回来,说刚才在公司讲话不方便,还问了许亚是什么工作。许亚给她大致讲了,也提到了曾乃枚。晶华说她回去和她老公商量一下再回复。第二天,黄心怡打来电话,说同意来公司见杰森面谈。

    面试顺利,晶华很快就加入到公司。杰森给她取了英文名叫丽莎。

    一天,杰森说:“米亚和joy搭档,丽莎和文迪搭档,大家都齐心协力、全心全意的为公司做事,相当的敬业,我非常满意。现在呢,我决定加快公司的发展,进入到开办研讨会的业务。现在这个办公室有些太小了,我已经在同一楼层换了一个办公室,面积差不多是现在的两倍,多了一个独立的会议室,员工座位加大到八个人。”

    杰森说公司还要招人,让大家推荐认识的朋友。许亚问晶华:“你原来的公司里,还有没有不错的女孩子,给推荐一个。”

    晶华想了想,说:“我觉得我们原来公司里,有一个很合适做杂志和网站的主编,她叫余兆艳。但是我已经离开公司,不好意思去挖人,我就把名字和电话告诉你吧,你自己去联系她,成不成?”

    许亚打了电话过去,报了姓名后,对方问许亚:“我就是余兆艳,请问你是怎么知道我的名字和手机号码的?”

    听到余兆艳的质问,许亚有些紧张,不过还是说:“我早就听说过你的大名,知道你是电信媒体业界非常优秀的主编。我上次去你们公司办的展会,从你的同事那里得知你的电话,今天冒昧联系你,是有点事情。”

    “什么事情?”余兆艳问。

    “我们公司正在找一名有才华的主编,不知道你是否有兴趣?”许亚说。

    余兆艳问了问情况,说,“我要和你们老板面谈再说。”

    于是许亚询问了杰森,再回头跟余兆艳约好时间。余兆艳来面试完后看见黄心怡,才知道原来她离职后来了这里,非常高兴。

    不久,余兆艳加入了公司,担任主编。余兆艳的英文名是凯瑟琳,但是大家都喜欢叫她兆艳,觉得顺口。

    许亚一次去参加展会听讲座,见讲师侃侃而谈,就跟她多聊了会,回公司后给杰森提起了这位分析员。过了几天,杰森说:“米亚,你那天去听讲座,见到的那位讲课的分析员,你帮我联系安排一下,请她来公司面谈些事。”

    许亚按照杰森的意思联系了这位杨分析员,过了两天她来面试,和杰森谈论了很久。又过几天,杨女士加入了公司,专门负责公司论坛会和电子周刊的文章,英文名为妮娜。

    公司第一届电信研讨会的初步方案确定后,大家更忙了,尤其是在筹备上。按照杰森的指点,许亚负责联系外宾演讲人员。杰森给了许亚一些国外的电信媒体的网站,告诉她如何如何去查找信息,如何跟他们发邮件联系,收到对方邮件后如何答复他们的提问,如何发邀请函等。所有的邮件往来与回复,杰森都亲自过目,把关英文邮件内容的遣词造句。

    一天,杰森又让许亚招人,说这次可以找学生,也就是做些杂事。

    许亚想想,干脆去找她带过课的继续教育学院的张老师,请她推荐两三个学生来帮忙,要全职。张老师说既然你要全职,那我给你几个已经毕业了的学生电话。于是许亚联系了两个,对方说还没有工作,答应来面试。

    其中一个女孩子叫小彤,鹅蛋脸大眼睛,北京本地人,举止非常得体有礼貌,口齿伶俐能说会道,公司里的同事见了也很喜欢,都说:“这个女孩子看上去很不错,讨人喜欢,就她了吧。”

    杰森说:“也是哈,我发现米亚招人真不错,推荐的人都是一来一个准。”

    杰森喜欢小彤的机灵和大方得体,决定聘任她做全职。小彤也是公司里年龄最小的员工。小彤喜欢被叫英文名伊莲,无奈大家都喜欢喊她小彤。时间久了她也就习惯了。

    到了展会临近的日子,大家都愈加的忙碌。杰森说这下得再找两个临时帮手。许亚再次找到继续教育学院。

    隔两天,一个学生约好了来面试,当她身着拖鞋穿着破洞牛仔裤进门来时,许亚傻眼了,把她拉到一边低声说:“你是来面试的,怎么能穿这样子?”果然,杰森见了这个女生招呼都不想打,就让许亚送客。

    后来许亚还是从原来教过的班上辗转联系到一位学生张颖,印象里她上课很勤奋也举止比较得体。

    张颖要专升本,正闲着没事,就答应来公司帮忙一段时间。面试时,杰森对她也比较满意,让她来上班,唯一不太乐意的就是张颖改不了口,总是叫许亚为“许老师。”弄的大家有时候开玩笑,叫许亚“许老师”。不久开学了,张颖就离开了公司。

    杰森有一个专职司机,年纪轻轻的,个子高高的,大家叫他小高。司机小高每天接受杰森上下班,也接送公司的重要客户或参会的外宾演讲人。小高也不太喜欢上网,没事时就来公司,在角落里的办公桌上趴着睡觉。

    杰森在公司时,不太喜欢员工比他早走,尽管他不明说,大家都心知肚明,下班后见杰森没走,也都会留在座位上。

    有时候过了下班时间十几分钟后,杰森说:“哎呀,都到点了,你们还在这里,可以下班了。”

    大家尽管想走,还是一般会回答说:“还有点事没弄完。”

    “哦,我先走了,你们忙完就早点回家。”杰森说。

    杰森前脚出门,大家就乐颠颠的收拾东西下班回家。

    许亚平时上班都严守工作时间,唯有两次她趁杰森不在公司,溜出去了,不过都被杰森查岗逮个正着。

    一次,杰森说他当天有事不来公司了。下午许亚跟大家边干活边闲聊时,说道:“我很想去买样东西,下班后去担心又要堵车。”

    大家说:“反正杰森不在,你早点下班去。”

    “万一他打电话回来找不到人呢?”许亚记得,杰森不在公司的时候通常都会电话到公司。

    “我们给你掩护,他要打电话进来,我们就说你上卫生间了。”文迪说。

    许亚想想也是,离下班就那么两个小时,哪有那么巧,于是就去逛街去了。

    刚出去不到一个小时,杰森电话打到许亚手机,许亚不得不接,只是商场里的背景音乐和广播立刻暴露了许亚不在公司。

    第二天,许亚回公司,悄声问昨天老板怎么知道她出去了。大家说,“杰森打了电话到公司,我们说你去厕所了,杰森就挂了电话。我们也不知道老板随后又打你的手机。”

    公司开研讨会那天,在参会者签到时候,许亚认出一个人像是阳州中学的许平,她再看看签到表,果然写的“许平”。于是许亚跟他打招呼说:“许平,你好,我是许亚,阳州中学的。”

    许平诧异的看着许亚说:“许亚?哪个许亚?”

    “阳州中学的。”许亚又提醒他,“你还骑自行车带过我呢。”

    许平努力的回想,“哎呀,是你啊,我想起来了。你真是大变样了,不敢认了。”许平笑起来。

    “就是哈,没想到在这里见面了。”许亚也很高兴在北京意外见到许平。

    下午的会议结束后,许平来找许亚,说:“我这次出差到北京,我们集□□我顺便来参加你们的会。我还有其它事情,现在要回哈尔滨了。过段时间我还会出差北京,到时候我再给你电话,一起聚聚。”

    没多久,许平出差北京,一天中午他给许亚电话说,“我出差在北京,现在东三环,你要不忙的话出来吃个午饭吧?”

    正好那天杰森不在公司,许亚征求大家意见说:“我一个老乡还是校友,出差北京,他也是咱们公司的电信客户,刚才来电话叫我出去吃饭,现在时间还早,怎么办?”

    “我觉得没事,你就早点去呗。”丽莎说。

    “万一杰森又像上次那样打电话来呢?”许亚还是有些犹豫。

    “哪有那么巧的事情。”余兆艳说到。

    “就是,都已经十一点了,应该不会查了。”曾乃枚说。

    “米亚,你就放心去吧,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们给你挡着。”文迪嘻嘻哈哈的说道。

    于是许亚放心的出去吃饭喝茶了。

    下午许亚回到公司,大家见许亚进门,就乐开了。

    “米亚,杰森电话找你了。”丽莎说。

    “你今天又碰巧了。”余兆艳说。

    “每次米亚溜出去,杰森都一逮一个准儿。”曾乃枚也打趣的说。

    “杰森打了几次电话,我们都说你上厕所了。”小彤说。

    “他再打电话,我们估计得编,说你今天拉肚子了。”文迪说。

    公司里哈哈哈的一遍笑声。

    第二天开会时,杰森说:“数数看哈,咱们公司除了会计和司机,其她所有人都是米亚推荐招来的。大家齐心协力高度团结的状况让我非常满意。看到大家都对米亚如此的支持和信任,我相信我们公司也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杰森话音未落,大家已经心照不宣的忍不住笑了,许亚也明白杰森在暗指昨天大家合力为她逃班打掩护的事情。

    研三上学期期末,大家纷纷开始找工作,制简历做包装。许亚的很多同学先后签了四大会所,很多同学都签了银行。

    一天许亚的导师把许亚叫去他办公室,说:“你以前是学药的,又在药厂工作过。我现在有一家单位,很合适你去。中国医药集团,他们的一个副总需要一名助理,来找我要毕业生。我给你推荐了去。这是那个副总的联系电话,你去联系安排一下见面。”

    许亚打了电话,联系了名片上的李总。面试那天,许亚去了中国医药集团公司。一个年轻的女人领她进去一间很大的办公室,说:“我是这里的办公室秘书,这里是李总的办公室,她正在开会,一会儿就来,你先坐着等会儿。”

    “好的。”许亚说。

    “听说你是来应聘李总助理的?”秘书问道。

    “是的。”许亚回答说。

    “听说你是对外经贸大学的研究生?”秘书再问。

    “是的。”许亚说。

    “你的英语很好吗?”秘书又问。

    “还可以吧。”许亚答道。

    “还可以?听上去你好像不自信?”对这位秘书的提问,许亚开始嗅到不友好的味道,便不再说话。

    秘书继续说:“要是换了我是对外经贸大学的研究生,才不会来这个国有老企业找工作。更何况对自己的英语水平都心里没数,还能做什么翻译工作。况且,这个助理就是个干杂活,大材小用。”

    听着面前这个女人的话,许亚心里开始对她有些厌恶。

    那个秘书正说着话,办公室门开了,进来一位五十来岁的中年女人,看上去很干练,个子不高,有些发福。

    女秘书满脸笑容,恭敬的叫了声“李总”,回头对许亚说:“这是我们李总”,然后又对李总说:“李总,这位是来应聘的。”

    秘书说完就退出门去。李总非常和蔼,先聊了聊,说她与许亚的导师认识很多年,很熟悉。然后问了问许亚的工作背景和学历,还问许亚知不知道gmp认证,许亚说知道。

    李总说她需要经出国去考察,回来后要给集团下的子公司做gmp认证。她需要一名助理,陪她出国考察,做翻译,回来后协助她做gmp的培训。

    许亚听着李总介绍,没怎么说话,或许是因为秘书刚才的话,许亚对面前这位看似雷厉风行的副总所讲的工作不知道是否喜欢。或许也像那个秘书说的那样,许亚没有自信,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胜任。

    李总讲完了,问许亚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许亚说没有。李总说她下面还有个会,回头她再和许亚的导师联系。

    回学校的路上,许亚想起了杰森、文迪、曾乃枚、丽莎、小彤等人,觉得在那里工作氛围是完全的不一样。杰森的公司虽然小,但是自己做的很开心。回到学校,许亚去见导师,给他汇报面试情况。

    导师问:“你见到李总了吧,她人很不错的。”

    “李总看上去是不错。但是好像工作要东奔西跑的。”许亚说。

    “李总经常出国考察,你陪她出去几次,回来后就有资历了,我看以后的发展前景是很好的嘛。”导师说。

    “办公室环境不怎么样。”许亚想起那位秘书,想到了办公室里潜藏的暗争。

    “国有企业嘛,办公条件确实是会旧些。”导师说。

    “对的,是比较旧,里面的陈设就像我以前厂里科室那样。”许亚说。

    “你要是喜欢现代化的办公条件,我这里也有,中国电信怎么样?他们的硬件就很好,那个办公室相当的敞亮与现代。我看你的毕业论文,是讨论电信运营商产品服务的,这个或许更能对你口味。”导师说。

    导师一边说一边开始翻名片夹,找出一张名片递给了许亚,说,“这是电信集团人事部的吴建安。你跟他联系一下,就说我推荐你去找他的。”

    许亚打了电话给吴建安,他问了下许亚的情况,说:“电信集团现在的人员招聘流程有所改革,应届毕业生的招聘工作外包给公关公司,由公关公司先统一做笔试,过了笔试的学生再参加初步面试,然后公关公司再推荐人选给人事部门安排下一步的面试。现在你已经错过了统一笔试时间。不过你已经在电信行业工作,比起很多应届毕业生来讲更有优势。不如等到你毕业后,你再应聘电信面向社会的公开招聘,到时候你的工作经历会更有价值和优势。”吴建安给许亚分析了一通,最后说:“到时候你多留意电信网站上的公开招聘信息,看见合适的再跟我联系。”

    许亚连声道谢,此后便没有再从学校找工作。

    毕业后,许亚一直留在杰森的公司工作。宿舍里的田恬也留在她打工的那家公司里,继续做投行项目。

    卢小怡去了某银行总部,不久就被提为副行长秘书。

    李筱筱去了北京某重点大学当老师,教英语。

    林琳去了上海一家公司做投行。小沁去了报社做记者,杨阳去了银行,顾颖和鲤鱼都去了四大会所。苏菲和张科等人也都留了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