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第二章 困局

      此时,有一个人比徐允恭还要紧张,那便是燕王朱棣!

    为了给岳父徐达治丧,朱棣暂未回北平,在这个节骨眼上,郭桓一案直指北平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身为北平镇守藩王,他更是一时无法离开京师了。

    若北平两司真的做出这样的事情,朱棣难逃其咎,甚至连之前一直镇守北平,刚刚去世的徐达,恐怕也英明难保。

    现在,既然事情已经发生了,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不知是否因为此案的发生,朱元璋让返回京城的皇子们都暂留京师,过些时日回到封地。

    这一日,几位皇子都进宫给皇上请安。本来朱棣因为郭桓案,正不自在,也不想与几位兄弟照面,免得多做解释,故意到的晚了一些。

    却不想,朱元璋正在后殿中,与太子朱标商议徐达追封之事。秦、晋、周等几位王爷都在谨慎殿内相候,朱棣无奈,只得上前与几位皇兄行礼。

    朱棡一见到朱棣,便有意向他说起郭桓的事情:“四弟你身为北平燕王,在你的属地发生此类事情,不知是这李彧太不把你放在眼里了,还是他借了谁的胆?”

    言外之意如此明显,谁都听得出来朱棡这是有意为难朱棣。

    几位守界藩王,以晋、燕两位王爷势力最为强盛,而若论智谋胆识,朱棣更是在朱棡之上,这让身为兄长,又一向自傲的的朱樉、朱棡心中一直不快。

    只是朱樉胸无大志,而朱棡却一直有意要压制朱棣,两人貌合神离,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念在朱棡毕竟是长兄,朱棣让他三分,此刻见他这么出言不逊么,周王朱橚和齐王朱榑虽然心中不满,却也未做言语。

    朱棣不想与朱棡多做理论,权当没听到他的挑衅,默然未语。

    朱棡却得寸进尺:“本来嘛,魏国公一向公正无私,李彧居然敢在他眼皮子底下,做出这样的事情,不能不让人怀疑,这背后到底有什么见不得人的勾当?”

    朱棣见朱棡竟然开口指责徐达,终究按捺不住:“太傅(徐达生前为太子太傅)为人如何?这些年太傅在北平的功绩如何?你我都十分清楚,三哥你说这些话,太过分了!”

    朱棡却冷笑一声:“魏国公的功绩那是自然的,但是现在,李彧勾结郭桓贪污腐败,也是事实,这‘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事,本王见得多了,他徐太傅就一定是清白的么?”

    朱棣闻言有些气结,其余几位王爷也觉得朱棡说话太过放肆,都有些不满的看着朱棡。

    朱棣正要发作,却听朱元璋含了恼怒的声音:“放肆!徐太傅功高至伟,谁让你们在这儿胡说的!”

    几人闻言,知道是皇上和太子到了,忙俯首叩拜:“儿臣参见父皇,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和朱标走入谨慎殿,也没有示意皇子们起身,朱元璋严厉说道:“郭桓的事情,朕自会查个水落石出,谁让你们在这儿生事的!”

    众位皇子都沉默不敢言语,朱棣脸上神色平静,但是眼神却透着一股冷然。

    朱棡知道朱元璋听到了自己刚才的话,心中有些恐惧,开口为自己辩解:“父皇,国子监那些书生…都说此事是上面指使,否则,以李彧一个小小的布政使司官吏…没那么大胆量…”

    朱棡话音未落,朱元璋打断他的话,盯着他冷冷:“你什么时候,对国子监那些人这么了解了?!”

    朱棡见朱元璋话音不善,知道父皇一向多疑,一定是以为自己与国子监的人,暗通曲款,忙叩首开解:“儿臣不敢。”

    朱元璋却冷冷训斥:“不敢?朕看你胆子大的很!”

    朱标见朱元璋动了怒,向朱棡告诫:“三弟,你是皇子,说话别失了分寸。”

    朱棡听了朱标的话,忙叩首认错:“是,儿臣错了,请父皇恕罪。”

    朱标又向朱元璋劝解:“父皇息怒,三弟他也是希望这件事情能尽快解决,以免影响过大。”

    朱元璋听了朱标的话,压制住自己的怒气,向几位皇子告诫说道:“这样的话,朕不想再听到第二次,若有谁敢再乱说,严惩不贷!”

    朱元璋说完也便回了后宫。出了谨身殿,朱标把朱棣留下,便让其余几人都回去了。

    待众人都离去,朱棣知道朱标不会无缘无故留住自己,便向他问道:“皇兄留下臣弟,可是有什么事情么?”

    朱标带了一个兄长对弟弟的宽和笑意,说道:“陪本宫去花园走走。”

    朱棣心知他一定是有话要对自己说,便拱手道:“是。”

    果然,到了花园后,朱标转向朱棣,宽慰他:“晋王的话,你别放在心上,他那个脾气你也知道,别跟他一般见识。”

    朱棣看着渐渐浓烈的春/色,想起刚才的事情,无奈而微微有些委屈的叹口气说道:“不怪晋王多心,徐太傅去世没几日呢,就出了这样的事情,凭谁都会怀疑的。”

    朱标理解朱棣心中的想法,劝他说:“徐太傅是大明的柱石栋梁,这么多年太傅克己奉公、南征北伐,他胸怀家国,父皇很清楚,朝中大臣也很清楚,你的品行,父皇跟我也都了解,就藩的这几年,你在北平口碑极好,本宫相信徐太傅,更相信你。”

    想起朱棡的话,朱棣有些齿冷的开口:“臣弟听说,这几日都察院和国子监的奏折,全是在说这件事的,他们这是要坐实北平府的罪名吧。”

    从来言官多事,朱标也是无可奈何劝说朱棣:“国子监那些人的奏疏你不用理会,那些言官你也知道,有些事啊,不要太放在心上。”

    朱棣淡淡一笑,旋即半是坚定半是惋惜的说:“臣弟身正影直、问心无愧,自然不怕被人诬陷。可叹徐太傅戎马半生、一心为国,岂料他尸骨未寒,就出了这样的事,矛头直指北平府,不知太傅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

    朱标自幼听惯了徐达的奇闻异事,被册立东宫太子后,徐达被封为太傅,言传身教给朱标许多的道理,对于徐达的品行,朱标也是深信不疑,想想那些奏章,确实让人有些心寒。

    只是身为太子,朱标也只能劝朱棣:“是非自有公论,刚才父皇的态度你也看到了,不管怎么说,此事,牵扯重大,总要有个过程,你就放宽心,相信父皇一定会给你、给徐太傅一个说法。”

    朱棣也知道朱标的身份,让他对有些事情也无可奈何,便向他微微恭手:“是,多谢殿下开导,臣弟感恩于心。”

    朱标见朱棣肯听劝,这才放心的拍一拍他的肩膀,往前走去。

    然而,这样的困局,岂是简单的“信任”所能左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