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旗鼓相当

      由於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深恐六国王族之后会藉故聚众滋事,形成强大的反抗势力,於是制定了不胜枚举的管理措施,尤其是在消息传送及旅游迁徙部份的限制特别严格;因此,在消息遭到封锁的情况下,除非是官府贴出来的公告外,任何人想要知道隔壁村落事情都很难,遑论是数百里外发生的事情。

    在场的兄弟会成员可非一般的寻常百姓,不是出身官宦之家,就是行侠仗义的江湖好汉,甚至於有六国贵族后人,全都是济济之士;换句话说,听到的或认识的人会比教多,所以诸葛亮才会如此不厌其烦地询问。

    只可惜,等待片刻之后,仍然没有人回应,诸葛亮依旧不死心地再问道:「或许大家没有听清楚,孔明再重复一次;张耳、卢绾、樊哙、萧何、陈平或曹参,这六个人的姓名,可有人听过呢?」

    看着兄弟会成员有人东张西望、有人低头沉思、有人闭目思索、还有人交头接耳的情景,李靖利用空档,低声问道:「先生可是要探询高祖的下落?」

    听到李靖的问话,诸葛亮心中暗惊,想不到前者已看出自己的意图,不愧是个智勇兼备、观察敏锐的将领;於是,不动声色地答道:「阁下猜错了!在下只是想了解他们对秦末的豪杰知道多少而已。」

    时间快速流逝,转眼间,过了一盏茶的光景了。

    就当诸葛亮想要放弃、述说主题时,樘阳突然道:「小的认识萧何先生。」

    此话一出,樘阳迅即引来目光的聚集,让他感到很不自在。

    诸葛亮微笑问道:「这位兄弟,可否说清楚呢?」

    樘阳出道时日尚浅,鲜少有资格出席将官云集的盛大集会,何况是成为与会者瞩目的焦点,心中之紧张不言可喻;因此,当他听到诸葛亮的问话时,可说是紧张得要命,差点就吓出一身冷汗,且脸色发白、手脚不听使唤,而在脑筋一片空白的情况下,根本无法思考,当然就没办法回话了。

    看到「年轻」的樘阳神色紧张,凌天不禁替他担忧。

    以诸葛亮的睿智,早已察觉到樘阳紧张地说不出话来,於是和颜悦色地安抚道:「小兄弟,不用急,慢慢想没关系!」

    张良对自己的兄弟要求很高,当然不愿意看到类似慌张、懦弱的情景,只是樘阳的表现纵非荒腔走板,亦算是失常;因而,他以眼神指示封刚、冷剑两人,不能让樘阳有怯场的异常行为发生。

    当樘阳低头沉思、静默不语时,冷剑认为他还在想,并没有察觉到前者状况有异;所以,在得到老大张良的提示后,即转头问道:「十一弟,可是想不起来?」

    樘阳闻言抬起头来,刚好看到老大张良的目光,方警觉到自己一紧张就乱了方寸、慌了手脚,乃赶紧收摄心神、稳定情绪,才不疾不徐地道:「对不起!刚才小的专心地回想,忘了答话了。」

    语气略为停顿,真情流露地续道:「应该有十年以上了,先生应宗长的邀请,在塾里授课,小的有幸获得先生的指导,学习《论语》、《尚书》……」

    听完樘阳的述说,诸葛亮微笑问道:「很好!小兄弟可否再仔细想想,在时空异变后,有没有听到萧何先生的音讯?」

    樘阳不假思索、语气肯定地答道:「没有。」

    或许有些人不清楚诸葛亮的用意,唯绝大多数与会者闻言,还是感到惋惜;然而,诸葛亮闻言却是神色不变,足见他早已心中有谱。

    诸葛亮神情肃穆地道:「小兄弟,谢谢你!现在,我们言归正传,孔明顺带答覆子义将军心中的疑问。」

    现场,除了已知晓详情的蜀汉叁将外,连李靖、凌天、张良在内的所有人,莫不竖起双耳,凝神静听;至於太史慈闻言,心中的不快倒是略为减低几分。

    在众人期盼的目光中,诸葛亮郑重其事地续道:「公瑾之所以不能亲自前来,并非南宋违反协议,战端再起,而是项梁的楚帮坐大,竟然进犯豫章,让吴主的安危遭受到严重的威胁;基於此,公瑾才走不开,南下抗敌去了。」

    一个铁鹰堡,就使得中原局势更形混乱,让唐军焦头烂额,现在江南又出现足以威胁东吴的楚帮,的确教人始料未及,难怪与会者会听得目瞪口呆。

    本来诸葛亮登门拜访李靖,除了提供各自的情报、交换双方的意见外,主要目的,不外乎是共商剿除铁鹰堡的大计。

    只不过,诸葛亮在与兄弟会群侠「闲话家常」中,时间快速流逝;转眼间,一个时辰过去了,关羽与秦琼两人的比武时刻已到。

    当与会者犹震惊於「楚帮攻打东吴」的惊天消息时,诸葛亮倒是颇为识趣地问李靖道:「阁下,比武时刻已到,会谈可否结束了?」

    表面上,诸葛亮深谙为客之道,相当尊重主人的决定权;实际上却非如此,乃是将比武的烫手山芋丢给李靖,让他去伤脑筋。

    此刻,李靖的脑海里充塞着项梁、范增、项羽等人的事迹,突然听到诸葛亮的问话,差点愣住;所幸他临场反应还算快,先故意转身看看关羽及秦琼两名当事人当事人后,才慢条斯理地道:「时间差不多了,今天的谈话就到此为止。」

    旋即话锋一转,语带诙谐地续道:「既然有人手痒要大展身手,还有人愿意下场玩玩,本帅乐观其成;所以,在下竭诚欢迎各位移驾到大门口,请!」

    语音落下的同时,就有人高喊道:「是副座要出场较量喔!」

    「另一位是谁呢?」

    「好像是……」

    在与会者议论纷纷之际,台上诸人已陆续离席,朝着大门方向走去。

    这个时候,凌天被李淳风拉到一旁,后者像是发现奇珍异宝的样子,心情极为兴奋地问道:「凌公子,晚宴过后,可否拨个空聊聊呢?」

    李淳风是一代奇才,「知名度」非常高,能够获得对方的邀约,凌天可是受宠若惊,因而不假思索地答道:「没问题!个人谨遵阁下吩咐。」

    李淳风满意地点头道:「凌公子,在下先行谢过!」

    两人的谈话,走在前面的张良刚好听到,突然语焉不详地问道:「小弟,你确定今晚有空吗?」

    说完,不待闻言茫然的凌天回应,即哈哈大笑地走开。

    唐军效率极高,仅花费不到一个时辰之久,就在营门外整理出长约百步、宽约十丈的场地,且在四周围有栅栏,不仅作为区隔,还有保护「观战者」的作用。

    不消片刻,广场上已是人山人海、比肩继踵,呈现出万头攒动的景象,相当热闹、颇为壮观;也就是说,只要来得较迟、动作略慢者,都会被人墙挡住视线,可能看不到这场未演先轰动的竞技了。

    放眼望去,除了大门左前方还有部份空间外,晚到者真的再也找不到可以立足的地方;由於空间不大,约可容纳十来人驻足观看,且是预留给李靖等主要将领及诸葛亮等重要贵宾的场所,所以没有人敢去占位置。

    所以,纵使李靖、诸葛亮、张良、凌天一行人姗姗来迟,仍可站在位置适中、视野最佳的地方,欣赏一场前所未有的龙争虎斗。

    在良相名将云集的地方,凌天显得相对不起眼,或可说是微不足道,然因来历特殊之故,仍能跻身贵宾之列,获得礼遇,当然羡煞挤在将士中的封刚、冷剑、荆刃等兄弟会群侠了。

    看到「现场」来了这么多人,倒是让当事人关羽感到相当意外,不禁认为对方有故意渲染、夸大的意味,且有替对手秦琼摇旗呐喊、助威加油的企图;於是神情不悦地道:「哼!贵方可是用心良苦啊!」

    逐渐习惯关羽自负的个性后,秦琼闻言静默不语,免得愈解释愈复杂,徒增双方的困扰;然而,李靖身为数万唐军的统帅,闻言就不能置之不理,只好语带深意地回应道:「看来阁下又误会了!」

    有了错怪秦琼的经验后,关羽再次听到「误会」两个字时,就显得比较慎重;基於此,他仅是神情肃穆地回头看着李靖,却没有回话。

    虽然关羽的个性极为骄傲自负,却非无理取闹者,因而无损李靖心中对他的敬意;所以,还是坦率地说明道:「自从在襄阳城外,本帅与阁下的一场较量,因为经过亲眼目睹者的各自描述后,早已成为众说纷纭、千奇百怪的传闻;基於此,在下当然要让更多人目睹这场较量,以澄清夸大不实的传闻。」

    接着,以主人的身份朗声续道:「各位久等了!现在,大家就用最热诚的掌声,欢迎蜀汉关大将军、本军秦副帅出场。」

    语毕,现场即响起如雷的掌声,久久不止。

    一场小小的比武切磋,弄成如斯盛大的场面,确实教关羽大感意外,就连诸葛亮、张良、赵云、太史慈诸人也觉得不可思议,莫非李靖此举别有用意。

    相对於众人的讶异或奇怪,凌天则是视为理所当然,毕竟较量双方都是声名显赫、实力超强的一代名将;因为,如此高水准的较量,若在二十一世纪举行,当然会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不足为奇。

    以贵宾席的角度看去,关羽居左,秦琼在右边,两人相距约十丈。

    当二者站在「预定」的位置时,除了少数几人之外,几乎所有的观众都全神贯注、屏息以待;刹那间,会场上再也没有任何声响了,几达针落地可闻的境地,且弥漫着肃杀、静寂的诡异气氛。

    缘於对关羽武功的敬重,及本身和唐军的颜面,纵使双方不是生死相搏,唯秦琼仍然不敢掉以轻心,而是双手紧握着钢,准备全力以赴。

    本来关羽认为对手秦琼实力有限,自己应可轻松教训之;然而,当他感受到对手慎重的态度,且察觉出后者强大的气势后,神色为之动容,终於收拾起轻视秦琼的心态,默认对方不是浪得虚名之辈。

    此刻,片晌的等待都会让人觉得漫长,颇有度秒如度日的感受。

    在所有人之中,凌天算是个异数、怪胎、幸运儿,拥有与众不同、非比寻常的丰富经历;他不仅看过关羽登峰造极的绝技,更曾与秦琼并肩作战,一齐对抗过无敌的秦军;所以,他心中对两人的实力自有定论,只是不敢确定而已。

    站在他身旁的重要人物中,李靖该是唯一和关羽切磋过武技、且是知晓秦琼实力者,理当是凌天最佳的谘询对象;另外,赵云亦是适当人选,因为后者看过秦琼的武功,更是关羽的长期战友,要当个评论者应该绰绰有馀。

    缘於李靖是唐军的主帅、身份与众不同之故,凌天不想打扰他,乃转头问赵云道:「先生认为两人,谁会胜出?」

    在关羽与秦琼两人交手之前,要正确评论出二者的优劣,断定谁胜谁败,可不是一件简单的差事;因此,在很难肯定地回覆的前提下,赵云乃巧妙地答道:「这场武技切磋,可不能视之为分出生死的决斗;所以说,要以此结果去论断二者的实力高低,会有所偏颇,并不适宜。」

    接着,语带诙谐地续道:「能够看到两大战将的较量,对个人来说,已是眼界大开,获益良多;既然如此,根本没有深究谁强谁弱的必要。」

    在二十一世纪里,任何竞赛都会分出胜负,藉以排定名次,让参赛者有奋斗的目标;不仅如此,举凡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像衣、食、住、行、育、乐等的相关产品、活动,都会有类似的排行榜,作为一般人消费、选择的参考;基於此,凌天听到赵云不像评论的评论后,直觉认为后者似有不愿得罪任一方的意味,因而未下定论,不由得皱眉道:「先生的讲法很政治,显然想要保持中立的态度。」

    对於凌天的评语,赵云一笑置之,并没有多费唇舌自我辩白。

    其实,两人的对话,张良、李靖、诸葛亮、李淳风、长孙顺德诸人都有听到,心中也都颇为认同赵云的讲法;於是,张良语带敬意地道;「赵将军说得好!二者谁强谁弱的确不是重点……」。

    张良话还没有说完,场上已有变化。

    足足经过半盏热茶之久,两人对峙的局面未变,看似没有想要动手的样子;然而,二者身上所散发出的气息则有愈来愈强的趋势,让站在两人身后的观战者,都感受到无形的压迫感,甚至於有不寒而栗的感觉;由此可见,双方的紧绷气氛已到了临界点,战斗可能随时会爆发。

    这个时候,支持秦琼的唐军在先入为主的状况下,可说是紧张到极点,深怕关羽大发神威,重创前者。

    秦琼身为地主,当然要礼让客人了,乃朗声道:「请先出招吧!」

    以关羽的自负及实力,是不屑於先出手去占对方的便宜,於是语气坚定地回应道:「不用了,关某从不占人便宜。」

    语音一落下,就见到关羽与秦琼两人身影同时晃动,这场众人瞩目的武技切磋终於开始了。

    虽然关羽没有骑赤兔马,却无损於他飞奔的速度;眨眼间,青龙偃月刀已幻化成名符其实的青龙般,朝着秦琼狂卷而去。

    在彼此气机相互牵引的情况下,当对手有任何举动时,秦琼即能在第一时间察觉到,做出相对的反应;因此,面对着关羽气势磅礴、雷霆万钧的攻击,他犹可夷然无惧,冷静以对,双手快速地挥舞着钢,不退反进,正面迎战。

    「当!」……

    倏地,观战者先看到四散飞溅、璀璨亮眼的火花,再听到清亮刺耳、撼人心灵的交击声响;此际,不但所有人都清楚精彩绝伦的比斗已正式展开,同时心中更是纷纷涌现出莫名的兴奋、紧张、惊叹的情绪。

    但见巨大的青色刀芒以排山倒海之势,惊涛裂岸,一波强过一波、一浪快过一浪,宛若深蓝色的大海吞噬孤舟般,简直就要将对手淹没了;然而,秦琼能够留名凌烟阁,诚非侥幸,更非滥竽充数、虚有其表之流,本身当然有两把刷子,即使不能马上瓦解对方的攻势,也不至於任人宰割。

    因此,当所有人的目光集中在青色刀芒幻化成的波浪时,突然见到两道白色光影闪烁着,看似即将没顶,却又像鱼儿戏游其间的样子;如此景象,确实让眼力较差者看得眼花撩乱、头晕目眩,难以看清楚双方的对战状态。

    在场观战者,眼力较佳者不外乎李靖、赵云、张飞、太史慈、诸葛亮、张良、甘宁诸人,他们皆能清楚地看出两人的交手过程,欣赏一场高水准的比武;可惜的是,虽然凌天的功力已精进不少,几可跻身顶尖高手之列了,唯火候、经验仍稍嫌不足,尚不足以像前面几位一样,能够完全看清楚双方的交手情形;因此,他心中不免有些紧张,甚至於替秦琼捏一把冷汗。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在这个时候表露无遗;毕竟绝大多数观战者是唐军将士,理所当然支持自己的副帅秦琼,因而在看到他深陷青色刀浪的时候,个个面色沉重、神情紧张,现场气氛为之凝结。

    然而,事实却与军士们的「认知」有所差距。

    对於关羽的实力,秦琼从来没有怀疑过或低估过,一开始就抱持着全力以赴的审慎态度;因此,当刀短兵交接之际,他的双手即能感受到自刀锋传来的劲道,既强烈且刚猛,震得他双手发,气血翻腾。

    所幸秦琼自身战斗经验丰富,察觉到不对劲时,双腿迅即沉腰下马,即时将对方强大的气劲尽卸於地上,以减轻身体的负担;同时决定改变对战方法,不再采取硬碰硬的斗力,改采游移战术,以巧劲应战。

    在关羽挥出第二刀的瞬间,秦琼已先腾身后翻,适度拉开彼此的距离;只是,看似闪躲回避的后退动作,却又不尽然如此,因为他的钢犹能及时架住狂扫而来的刀锋,恰好将前者的攻势化解於无形。

    秦琼食髓知味,明知对手反应不及自己后,乃故意左移右窜,身影忽焉在前、忽焉在后,动作时快时慢,务令关羽摸不着头绪,难以有效发挥攻击威力。

    由於秦琼的「扰敌」战术奏效,使得关羽的攻击几乎失去效用,难以「伤害」到对手;因此,即使刀交击的形势未变,仍然爆发出闪亮的火花、生出响亮的碰撞声,唯声势还是不如第一击。

    表面上来看,持青龙偃月刀的关羽,不仅zhan有长兵器应有的优势,还享有令对手称羡的威名,且拥有无与伦比的自信;基於种种因素,在连续挥击十次之多,犹不能击伤或迫退秦琼后,让他不得不重新忖度后者的能耐。

    在关羽原本的想法里,自己是客人的身份,而对手秦琼则是贵为唐营副帅,更重要的是后者并非刻意盗用个人的声名;基於此,他只想下个马威,迫使对手出个糗而已,让天下人知道自己厉害即可,同时带有宣告自己的声名不是可以任意仿冒或学习的意思,反而没有要伤害秦琼的意思。

    然而,当关羽第一刀硬被秦琼挡下时,且接着连续几刀又徒劳无功、虚耗体力后,终於不得不承认对手的武艺的确了得,难怪会有「赛关羽」的称号,而非藉此招摇撞骗、或沽名钓誉。

    既然对手实力高强,犹胜颜良、文丑一筹,对难逢敌手的关羽来说,可是一次绝佳的武技切磋机会,当然不会轻易放过;因此,在敬重秦琼实力的前提下,他决定将功力从七成提高到九成,让对手能够「认识」真正的关云长。

    心念一动,本是漫天飞舞的青色刀芒倏忽消失,但见到关羽手持青龙偃月刀站着不动,就像从来没有动过手的样子,只是一对虎目闪闪生辉,紧盯着秦琼不放,教人难以测度他的意图。

    此刻,秦琼的兔起鹘落,相对於关羽的静止不动,就显得非常突兀,让人感到格格不入,甚至有多此一举的感受;然而,秦琼却是哑巴吃黄莲,有苦难言,因为他察觉到对手的气势正急遽增强中,只要一停下来,就会引来猛烈地攻击。

    这个时候,观战者的心情落差极大,感受可说是截然不同。

    数千名将士在「看清楚」实况、确认副帅秦琼安然无恙后,虽非手舞足蹈、欢呼叫嚷,却是欣喜之情溢於言表,很明显已将心中的忧虑一扫而空;同样的,当凌天看到秦琼勇猛如故时,不仅不再担忧后者的处境,反而认为他有胜出的机会。

    只不过,眼力高明者像李靖、张良、李淳风诸人,或是深悉关羽厉害者如诸葛亮、赵云、太史慈、甘宁四人,他们都对眼前的情景感到不妥,真怕会出现亲痛仇快、两败俱伤的流血画面;然而,当众人有此挂虑时,独独张飞是唯一例外者,他可是成竹在胸,肯定兄长可以好好「教训」一下后生小辈秦琼。

    在观战者各有所思之际,战况再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