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五章 舌绽莲花

      早在五月二十五日下午,宋国平章军国事韩侂胄就知道了太湖水匪陆冠英劫杀金国副使常山郡王,尽杀其随从和护送宋兵,凿船沉尸,常山王不知所踪,不禁惊怒交加。因为常山王会武,他衷心希望人是逃脱了,希望派去接应的裘千仞能找到他。

    金国正使张行简当天傍晚就找上门来,说副使常山王遇袭,要求宋国寻人,放言:副使不到不议和,议和不成不停战。

    韩侂胄焦头烂额。

    等了一天,裘千仞没消息;淮东,毕再遇中计,围住了虎豹骑,但楚州治所山阳被金国都元帅完颜宗浩攻下;淮西,十万金兵分路进攻,战力都与虎豹骑相若,庐州失陷。金军主力急行入各州首府,分兵占各县,每至一城,都留兵驻守,任命官吏,核实户籍,似欲长期占领,并派兵守卫乡间稻田,严防奸细纵火。

    又等两天,裘千仞还是没消息;淮东,毕再遇在围点打援,攻打虎豹骑,引诱金帅来救;京湖战报姗姗来迟,金国左副元帅完颜匡集兵十万出襄阳,分路攻略,京西南路六州告急。

    再等四天,裘千仞依然没消息;淮东,毕再遇遇刺,连同部将许俊等俱死,另一部将张健雄反攻楚州失败;淮西,和州告急。

    不能再等了。六月初二傍晚,韩侂胄收拾了一匣珠宝,去驿馆找张行简。

    落坐后就推出匣子,“张大人,您也来了十天了,请问什么时候可以开始议和?”

    张行简面色阴沉,打开匣子看了眼,又推了回去,“常山王呢?”

    韩侂胄额头冒汗:“暂时,还没有消息。张大人放心,常山王身份尊贵,武功高强,一定没事的。我已请了铁掌帮帮主裘千仞去寻人,一定能找到人,一定。”

    张行简冷笑:“已经八天了。这事不能瞒,苏州打前站的人,没等到常山王,除了给我发信,也给都元帅、朝廷发了信。都元帅应该收到信了,必有行动。”

    有,还不是一般大的行动。韩侂胄一咬牙,说道:“贵国都元帅连夺我庐州、楚州诸城,分明早有计划,又岂是因为常山王。贵国究竟有无诚意议和?”

    张行简失笑:“有啊,就是诚意议和,军队才要疯狂攻击,要军功的、要战利品的,都一次捞个够本,和约一签,就不能再打了。倒是你们宋国人,对我国皇孙暗下毒手,你们有没有诚意?”

    韩侂胄冷汗直流:“张大人误会,这都是太湖水匪所为,我国派去迎接常山王的两千人也一同遇害。我国一定会严惩凶手,严惩凶手。”

    张行简缓缓道:“常山王性情刚烈,绝不受辱,八日无消息,只怕凶多吉少。事已至此,悔也无济于事。张某是钦使,还是要照皇上的意思达成和议。”

    听闻还是可以议和,韩侂胄精神大振,马上把什么常山王扔到脑后。他完全没往金人故意中伏上面想,只要金国不再追究此事,他就安心了,其他一切好说。“贵国皇上的意思是?”

    张行简抿口茶,淡淡地道:“两国中以既占、东以长江为界,犒军银一千万两。”

    “那不是淮南东、西路,还有一半京西南路,全都要割给你们?”韩侂胄连连摇头,“这个就不可能,不可能。”

    张行简重重放下茶盏,厉声道:“秦昭襄王悼太子死于魏,怒而发兵,取邢丘、怀。小国保护大国皇室要人不周,割地赔罪,早有先例。常山王是赵王爷唯一的儿子,相当于我大金国的皇太孙,他平安来此,你们可以就议和条款讨价还价,现在他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一国皇太孙的性命,不值两路半地吗?副使遇难,我这个正使却把将士血战所得疆土全白送给你们,别人只会以为是本使收受贿赂,出卖国土,副使是皇族,不从,因而遇害。本使签下的和约,自然也就不能作数。”

    韩侂胄一惊,小心翼翼地道:“张大人息怒,常山王之事,是我国保护不周,赔罪也是应该的,只是,两路半地未免太多了。”

    张行简双眉一轩:“我国牺牲的将士也很多!你们能打到淮北,就是我国割地了!”

    韩侂胄的火气也被激起来了,“金军虽精锐,但连年天灾,国无余粮,百姓多食不果腹,要朝廷设普济院施粥救济,而我宋国,带甲百万,餫饷千里,一时失利何足道!”

    “你们就是看中我国缺粮才狂起来啊!”张行简压低声音,“私下说一句,人肉也是可以吃的。”吓得韩侂胄一激灵,又大声道,“兵贵精不贵多,你们京师百里内就盘踞水匪,猖獗到连上国使者都敢杀,强悍到杀两千官军跟杀只鸡般容易,你们都剿灭不了,何况其他地方?国内遍地烽火,能收到多少税赋?官军战力孱弱,能重夺两淮京湖吗?”

    眼前就有例子,韩侂胄只得捏着鼻子认了。

    张行简又道:“最重要的,今年议和不成,我军不过是在外过年,而秋收新粮入库后,吴曦就有了一战的本钱,贵国再想平叛可就难了。北面三路二十余州,你们不可能再夺回去,为什么不壮士断腕,去夺回西面五路五十四州呢?”

    韩侂胄心底承认,这话是有点道理的,可以拿去说服皇上和群臣,虽然两淮京湖比四川富多了,只是,割地真的很难听啊。

    张行简放缓口气,“太师真是多虑,宋国姓赵不姓韩,贵国皇帝肯,你又何必违逆圣意呢?”

    韩侂胄奇道:“张大人还不曾觐见我国皇上,怎么就能肯定?这可是愧对祖宗的事。”

    张行简笑着摇头:“皇帝嘛,是主子,和臣子的想法总是不同的。你们这位皇帝的祖父,搞了个所谓的隆兴北伐,战败后求和,割让商州(今陕西商县)、秦州(今甘肃天水)予我大金,他驾崩后的庙号可是孝宗,又有谁说他愧对祖宗了?太师敢跟我打赌吗,明日我便觐见贵国皇帝,递交国书,开始议和。条款如此,国书里清楚得很,贵国皇帝一定默许。不用你上奏,不用你为难,议和时必有书呆子意气用事,那时才要请太师一清风气。”他心里其实也没底,只听皇孙焕拍胸脯保证一定能说服宋帝割地,应该可以吧。

    韩侂胄不知这张行简搞什么鬼,他有办法说服皇上,自己的确没必要为赵氏利益跟他硬抵。而一旦皇帝应允割地,其他条款就好商量了,议和必成,再有人想破坏,当然该自己这个平章军国事出头,官员罢免,学生放逐,平民下狱。他更关心自己的命运。“张大人知道国书的内容吗?我国使臣方信孺道,贵国要求缚送首谋。我不大信。”方信孺回来后,他立刻召见,方信孺道:“敌所欲者五事:割淮南东、西路和京西南路一,增岁币二,犒军三,索归正等人四,其五不敢言。”再三追问才得到回答——“欲得太师头耳。”直吓得他三魂不见七魄。

    张行简嘿嘿笑道:“你们这个使臣,真是个好使臣啊,竟然想用一颗人头换回失地。韩太师,听说就是你提拔他的,可这人在我国都元帅面前、皇上面前,坚持不割地,只口口声声说都是你为固权位,挑起战火,宋国愿意杀了你,函首献上,以示悔改。”

    韩侂胄呆住了。他知道方信孺不怕死,口才好,方信孺用一个人的性命维护国家的利益,是对的,很对,可当这一个人名叫“韩侂胄”时,就是千错万错。方信孺说是金国要求函首,但金使没必要骗他,肯定是姓方的出卖他。韩侂胄怒不可遏。发动北伐,他是为了国家啊,把他交出去,大宋国体何在、颜面何存?!日后还有人敢再提北伐吗?

    从怀中掏出一张银票,放在匣上,一起推去,韩侂胄沉声道:“这些土产,都是送张大人的。首谋就是苏师旦。”

    三千两!张行简立刻将银票拢进袖子,痛快地答道:“国书中没提人名,议和顺利,首谋当然是苏师旦。太师,你一心为国,我国皇上也是欣赏的,开战后,他怕愚民发令祖忠献公(韩琦)坟,特意令彰德守臣派兵守护,这你是知道的。皇上无意为难你,否则,张某也不会先和你谈了。皇上也想到了太师主持议和的难处,愿做让步,改叔侄之国为兄弟婚姻之国,让贵国皇帝能告慰祖宗。犒军银报一千万两,是给你们往下砍的,有五百万就行,岁币再小小加一点。现在常山王出事,宋国理亏在先,想来也无颜再诸多诉求。太师是聪明人,万勿辜负吾皇好意。”

    韩侂胄明白了。原来,金帝根本不在乎他的性命,只要土地。张行简的意思很清楚,他能促成议和,条款让金帝满意的议和,杀苏师旦就够了,否则,张行简会说首谋是指他,金帝是要他韩侂胄的脑袋,现在战事不利,皇上又提拔主和派,那些人,真会杀自己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大丈夫有所为有所不为”“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韩侂胄的内心在斗争。他自私,他弄权,但他真得也很想立功报国。为什么,明明辛弃疾也说金国必亡,他发动了北伐却偏偏失败?为什么,他支持的吴曦要叛国自立?为什么,金国提拔个小鬼头就是良将,他提拔的毕再遇就一次又一次地中计失败?为什么,他手下就没有岳飞那样百战百胜又忠心不二的将领?

    张行简怜悯地望着眼前人无望的挣扎,看在礼物的份上,就助他一臂之力吧。“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人死了就什么都没了,活着才有希望。再说,贵国的二圣,徽宗皇帝和钦宗皇帝,国破成俘,害了赵宋全族,中原亿万人,在五国城还活得蛮滋润的。”

    是啊,我北伐是为了给二圣复仇,虽败尤荣,二圣亡国都有脸活下去,我何必觉得无颜见人?我要活下去,我要报仇雪恨!找到生存的意义,韩侂胄下定决心,拍案道:“便是如此。张大人,我这就回去安排明日觐见之事,至于常山王,还请宽限数日,韩某会全力寻找。”

    送走韩侂胄,张行简一把抓起珠宝匣子贴在胸口。须发花白、一生严肃的老人,乐得如孩子般手舞足蹈。有钱了,终于有钱了,礼部是个清水衙门,他当了十几年尚书,也没见过这么多钱,亏他刚知道皇孙焕要他同来宋国出使时还抱着必死的决心,和儿子交待好后事呢。皇上说了,在宋国收到的贿赂,全部上缴,他会拿一成再赏赐给我,奖励我的清廉,今天透个消息,就有五百两的进项,等到议和完成……我再不用为那点点俸禄辛苦地察言观色、揣摩圣意了,辞官回老家带孙子去。对了,去门口挂个白色灯笼,让人通知皇孙焕,他今夜就要去说服宋帝。

    ————————————————

    后面是vip章节了,晋江上才有,这里不能发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