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筹划 二

      第四章筹划(二)

    明月透亮,月光洒在地面上,地面如同水池一般波光粼粼,煞是好看。宫外的侍卫如同一个个雕塑笔直的立在那里,厚重的铁甲,锋利的长矛,无一不再彰显着大汉御林军精锐和雄壮。天地间一片静。

    漪兰殿内,刘辩静静的坐在椅子上,脑海中不时地闪过一个个人名,不断地进行谋划和思考。

    而今,他武学的事已经定下了,何皇后会为他寻找最好的武师,到时他只要努力学习刻苦训练就可以。而他在文学方面,因其一直居住在史子渺家中,所以他还没有正式拜大儒为师。因为这些大儒潜心儒学,讲求人道大治。他们一辈子钻研儒道,潜心儒学,心中自有浩然正气。他们一生只注儒家理想,追求儒学,穷毕生精力在儒学与国计民生中。所以自武帝“独尊儒术”后,每位皇子都必须拜大儒为师,接受为国为家地教导。他只是去国子监读书或史子渺在闲暇时传授文章诗词。不过,他如今已经突破儒家第三阶段:浩气长存;在许多一般大的少年中已属佼佼者,日后只要勤加练习即可。

    而今,他虽然有雄心壮志,但他身边可用之人非常少,只有一个瑶儿是亲近之人。甚至连史子渺他都知道并非常人,身上必有过人之处,只是经过十年的相处,他都摸不清其为人,更不用说引为心腹了。他都不知道以前的十年是怎样度过的,好在现在他亦颇然悔悟,还为时不晚。不过也知道这事是急不来的,唯有慢慢图之方为上策。

    还好我现在就读于国子监,毕竟国子监是和颍川书院相齐名的两大书院。里面精于政治国事的人不在少数,只要在以后和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最后在礼贤下士,凭借皇子的身份何愁不能为我所用。就算不能十全十美,但也比自己前世顺其自然的强。就算有人相助,可是自己如果不通晓军事政治的话,到头来也难说能守住这片江山。

    “看来自己还是要拜一个大儒为师啊,要不然只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啊,可是究竟拜哪个大儒为师啊。”刘辩心中,他不断地思考着朝中大儒的名字,选择自己心目中的良师。从中郎将卢植皇甫嵩到谏议大夫刘陶,从太尉杨彪到司徒王允袁逢,这些人的名字一一划过刘辩的脑海中。忽然一个人的名字跃入他的脑海中,议郎蔡邕,其曾向灵帝献密言七事,被称为“旷世逸才”在前世中,因上书灵帝触怒宦官十常侍的利益,后被陷害,放归田里。后董卓进京,一天三迁其职,虽有董卓作秀的嫌疑,但也足见其才华。关键是自己的“静”字便是学自蔡邕。大儒蔡邕有次去国子监讲学,便详细的介绍了“静”字言,便被刘辩记了下来,勤学苦练方才突破儒家第三节段。只是听说蔡邕虽醉心儒家理论,但收徒极为严格,所以门中弟子到不多,但才学修为都很惊人。看来想拜在其门下要下一番功夫啊。

    “想必这时的董卓已经初显气势了吧,凉州太守,拿什么和他对抗,真是头疼啊。”刘辩念头一转便想到了董卓并焦躁的用手揉了揉额头,神情颇显不自然。

    虽然董卓在刘辩的印象中可谓劣迹斑斑,罪恶滔天,罄竹难书。但是,刘辩知道,经过其在西凉多年的经营,其眼下的地位,却是不可替代,是大多数西凉将士心目中的英雄。天下人都知道西凉军骁勇,凶残嗜血,善杀戮,主凶蛮,可是这些何不是西凉军强大的体现呢。

    弱肉强食,强者为尊,当武力强大到一定的境界,世间的一切都不能阻挡,这是世间永恒不变的道理。

    而且在前世,何进为除掉十常侍特招董卓进京,其起军二十万直捣京城,威震天下诸侯,不敢触其锋芒。大汉传承四百年西凉军团最强大最辉煌的时刻,便是董卓进京之时。董卓不死,天地谁敢称雄。

    “殿下,夜都如此深了,怎么还不休息,穿的如此少,您身子弱,又是大病初愈,着凉了怎么办。”瑶儿的声音在后面传来,将一件衣衫披到了刘辩身上。

    “或许刚睡醒了吧,都睡了三天,再睡身子骨就要锈掉了,这次落水我好像长大了一些,所以坐在这里想一些事情。”刘辩回头看了看瑶儿,嘿嘿笑道。

    瑶儿没有说话,只是伸出双手轻轻的给刘辩轻轻按摩。她已经习惯了在他思考的时候站在他在他的身后帮他放松。

    刘辩歪头斜看挂在墙上的地图,眼望大汉万里江山,心里万丈豪情迸发,我刘辩,要让这万里江山卧倒在脚下,要让这大汉万世子民都要记住我的名字。

    夜已深,灯无言,唯有点点月光撒入殿中,荡起层层涟漪。唯有清风散入殿中,带来丝丝清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