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诸葛亮登场了

      诸葛亮,一个伟大的名字。三国时期第一大军师。这样说一点也不为过。蜀汉政权的奠定者之一。

    他几乎是中国古代智慧的化身。人民知名度也相当的高。

    就是这样一个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是怎样登场的呢?

    诸葛亮字孔明,他是琅琊阳都县(今山东沂水)人。诸葛亮幼年丧父。他的父亲是诸葛哇。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哇曾经是汉末太守郡丞。诸葛亮丧父以后,一直依附叔父诸葛玄生活。

    诸葛玄起初被袁术任命为豫章太守,后来职位被汉朝派来的官员代替,于是诸葛玄投靠了旧友刘表。

    这时,诸葛亮也跟随叔父迁徙到了荆州。诸葛玄死了之后,诸葛亮躬耕于南阳隆中。

    诸葛亮怀有远大抱负,他在隆中耕读,实际上是希望能遇到明主,以便施展才干。而且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平时只和崔州平,徐庶交往并将他们视为知己。

    这时,刘备阵营中自从徐庶走了之后。刘备阵中就没了相对水平高的谋士或军师了。

    这时的刘备求贤欲渴。

    刘备是在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徐庶的极力推荐下。知道“卧龙”诸葛亮这个人的。

    本来刘备是想通过徐庶把诸葛亮请来的。可是徐庶一走。刘备为了以后的宏图大业。就准备想亲自去拜访诸葛亮。

    这才有了,刘,关张三人“三顾茅庐”的故事。

    刘备是准备好了礼物,亲自与关羽,张飞来到了隆中拜访。

    刘备他们前后共去了三次,诸葛亮方才与他们相见。

    刘备则是亲自来到了诸葛亮的房间。并让关羽和张飞在外面等候。

    刘备坐下独自对诸葛亮说道:“汉朝已经衰败。奸臣们把持朝政,我打算伸张大义于天下,完成统一大业,可是我才智短浅,屡遭失败,不知您有什么好的计谋吗?”

    刘备这样诚恳地问道。

    诸葛亮听后,指着自己草房墙壁上的九州地图。就是说出了非常有名的《隆重对策》。这个《隆中对策》大致的内容是:

    “当今天下之势,并非人人都像将军一样心系汉室。心忧主上,而是都在抢占地盘。因此,当务之急是建立自己的根据地。这是完全有可能的。曹操以弱胜强消灭袁绍,便是证明。”

    那么,什么地方可以考虑呢?

    北方显然不行。曹操“用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东边也不行。孙权据有江东已经三代,既得地利又得人和,这就只能联合,不能图谋。

    能打主意的,是荆州和益州。

    荆州地区北有汉水,南方直通南海,东面连接吴郡,会稽郡,西面可通巴蜀之地,是兵家用武的好地方。然而荆州刘表却不懂得利用这一有利条件,所以我们想立足就要取得荆州,作为第一块根据地。荆州西南的益州地势险要,沃野千里,号称天府之国,但益州牧刘璋软弱,不知如何治理。

    那里的有识之士都希望能得到一位贤明的君主,您思贤若渴,招揽天下英雄豪杰。

    那拿下荆州和益州,又怎么样呢才?

    得到荆州和益州之后,据贤而守,对外与孙权结盟,对内整顿吏治,发展生产,待时机成熟,便率军队出川直捣中原,那时候统一大业就可完成,汉朝王室可以复兴了。”

    这就是诸葛亮著名的《隆中对策》。诸葛亮精辟的分析了天下局势。并提出了“天下三分之计”。

    “天下三分”即刘备,曹操,孙权三分天下的战略构想。

    刘备占据荆州,益州。孙权占据东吴。曹操控制北方。

    那“天下三分之计”又是什么呢?

    此计为:刘备治理荆州,益州,与孙权结盟,时机一到,立即从荆州,益州出兵,百姓夹道相迎,由此成就霸业,复兴汉朝。

    刘备听后,也很高兴。立即采纳了诸葛亮的这一系列的建议。

    刘备再三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而且刘备的感情真挚,眼泪都湿了衣襟。

    诸葛亮看到刘备如此重视,当然同意了。

    于是,第二天,诸葛亮叮嘱了自己的家乡父老,安排好了自己的家事之后,便和刘,关,张三人一起往刘备的驻地新野去了。

    回到新野之后,刘备便拜诸葛亮为军师。

    诸葛亮任了军师之后。在新野整顿刘备的兵马。两个人经常讨论国家大事。

    就这样一代天才军师诸葛亮,就此登上了三国的舞台。

    从此,二十七岁的诸葛亮就开始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那“三顾茅庐”是怎么一回事呢?

    顾名思义三顾茅庐就是刘,关,张三人三次光顾诸葛亮的草庐后,诸葛亮才同意见到刘备的。

    作者来分析一下,三顾茅庐的具体事情。

    第一次是,刘备知道诸葛亮就是卧龙后,便准备了礼物,与关羽,张飞到隆中拜访。

    刘备来到诸葛亮所在的庄前,亲自下马敲开了柴门,看门的小童告诉刘备:“先生外出了,不知何时才会回来。”刘备等人只得失望而回。

    这就是第一次,第一次光顾就没见到诸葛亮。这很正常。诸葛亮可能也是外出有事。也可能有其他的原因。

    换句话说,第一次没有见到诸葛亮很正常。谁不会天天待在家里。换作别人也会出去透透风。

    第二次,几天后,刘备听说诸葛亮已回,便叫人备马。张飞说:“他一个山野村夫,何必哥哥亲自去请,派人把他唤来便是了。”刘备呵斥道:“诸葛亮是当世大贤,怎么可以随便召唤!”说罢,便上了马,关羽,张飞也只好乘马相随。

    第二次拜访,刚开始。可以看出张飞就有些不耐烦了。但是刘备坚持要去。

    那时正值隆冬,朔风凛凛,瑞雪霏霏。三个人冒雪来到庄前,刘备叩门问童子:“先生是否在庄上?”

    童子说:“先生此时正在堂上读书。”刘备这时大喜。以为这次终于能见到诸葛亮了。于是,随即跟着童子来到了草堂。而这次见到的却是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

    诸葛均告诉刘备,他的哥哥诸葛亮与友人出游去了。

    于是刘备给诸葛亮留了封信,告辞出来了。这时,就见小童指着远处喊道:“老先生来啦!”刘备以为是卧龙,忙上前施礼,却听诸葛均说那人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刘备又一次失望而回。

    这一次,刘备一波三折。还是没有见到诸葛亮。但是想见到诸葛亮不容易。最后一次,却成功了。

    第三次,第二年春天,刘备选了个吉期,斋戒三日,沐浴更衣。准备再上隆中请诸葛亮。关羽,张飞这时都来劝阻,张飞甚至说要用绳子直接把诸葛亮捆来。刘备听了非常生气。训斥了他们一顿,二人只好乖乖地跟着去了。

    这次,三人来到庄前,敲开了门,要童子进去通报。童子说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让关羽,张飞在外面等着。自己轻轻地走进了草堂。这时,刘备见诸葛亮正在睡觉。连忙退了出来。在台阶下静静等候。

    过了好几个时辰,诸葛亮醒了。于是,诸葛亮翻身问童子。是否有来客?童子回答说:“刘皇叔在外面等了好久了。”

    这时,诸葛亮赶紧起身更衣。出去相迎。刘备见了诸葛亮,看见诸葛亮高个子和清秀的长相。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于是,刘备连忙下拜行礼。诸葛亮见刘备如此诚恳。极为感动。将其迎入草堂。

    这就是,刘,关,张三人“三顾茅庐”的故事。

    “三顾茅庐”在正史中也称为“三顾之礼”。刘,关,张三人在第三次探访诸葛亮的草堂,才见到了诸葛亮。

    由此,刘备,诸葛亮才得以携手。共赴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