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聚义坞篇 第七章 纤纤静女

      “要是没有作坊,大家只会被活生生饿死。”————————丁氏

    >>>>>>

    第二天早上饭后……

    为了报答这几日刁正和丁氏对他的照顾,诸葛亮决定帮忙做些什么现在他能胜任的活,跟着丁氏去作坊便是这么一回事。

    聚义坞的男人们保家卫坞,妇女们则勤奋纺织,从事生产。每天早上,一般都是在下辰时到巳时之间,聚义坞的妇女们便会挨个儿来到作坊,开始一天的工作。

    也有少女乃至还要幼一些的女孩来帮忙,她们主要负责一些简单操作,像在制好的缣(jiān)、练等布料,还有一些衣物,比如袭、锦什么的上面织制花纹这种活,基本上经验不足的她们都无法涉及。

    在作坊做活的妇女当中,丁氏算得上一号人物,心灵手巧不说,还经常照顾别人。有什么难做的,别人有什么事需要她帮忙,能做的能帮的她一概帮着做。

    平日里,作坊的工作进度和日常管理也都是她监督的。当然,作坊真正的老板还是贾奢,真正的监督人则是贾奢的妻子——叶氏,只不过琐碎的事交给丁氏罢了。

    不过这倒给了刁正家倍儿大的颜面,男主人是教头,深得男人们的敬爱。女主人则是女工的头头,也颇受尊敬,就是聚义坞的妇女们嘛,多少还是狭隘和自私一点,有些事依旧会跟丁氏计较。

    丁氏这次领着诸葛亮来作坊帮忙,算得上聚义坞十年来难得一遇的大事了,还是那种颠覆三观的事。往日做活时,只有小毛孩,诸如顽皮、张蛋儿这些个人会来作坊捣捣蛋外,男人们是绝对不会到这种地方来的。

    取货时,他们都是直往作坊北边的仓库那儿(聚义坞西北角),如果有人跑去作坊,那将被其他人嘲笑。因为聚义坞的男人无一不认为作坊那种地方就是妇女们才去的地方,男的掺和啥呀?

    这并不是歧视女人们,而是他们一致认为,这些个活女的才干得了。由于聚义坞特别依赖女人的工作,生存下去必须得依靠作坊的运行,所以聚义坞女人的地位要高于其他地方的女人。男人去作坊的话,细活帮不上,又没多少体力活可干,因此是要被嘲笑的。

    也算是聚义坞的人都默认的事了,所以早早来到作坊的一些妇女和少女们,一看到丁氏带来的诸葛亮,诧异不已,甚至都有人开始遮嘴偷笑了。

    “丁大娘今日怎么带来个男的啊?”

    “嘻,他是来献丑的吗?”

    站在作坊门口,诸葛亮都隐约能听见里头十丈二十丈远的几名少女的细语了,也许真的不该来的。

    可除了作坊的活外,似乎也没其他的活能帮得上,而且来这儿瞧瞧也没啥不好。长长见识,日后可能用得上,就是没想到聚义坞还有在妇女们做活时男人不敢踏入作坊这事,感觉被自己“感恩的心”坑了啊!

    还不如陪啰嗦老头下棋去。

    要是换做聚义坞的其他男子,倒也真的要被嘲笑个半天一天的,直至热度下降为止。但当作坊里的妇女少女们,见来者是一位帅公子后,很快便接受了诸葛亮。

    反倒是开始好奇他的来历了,以前从未在坞内见过他。若不是丁氏介绍一下,和诸葛亮本人颇为羞涩的自我介绍,她们还真对他一点儿也不了解。

    听说诸葛亮是来客以后,作坊里正做活的人几乎都停下或者放慢脚步来,互相唠嗑着。有的人说,这应该是某大户人家的贵公子,可这穿着并不华贵,实际上还是丁氏给的衣物。也有的人说,应该是一名学士,因为虽然穿着和她们一样麻衣,但看起来还是读书人之风貌。

    粗糙的麻衣掩盖不了士子的风骨。

    就这样,她们便讨论起来,这倒是不同于往日那些各家各户一些琐事而言,算得上新奇的一个话题。

    丁氏对诸葛亮的了解也甚少,何况也不好打听,只知道他叫做葛庄,遇上山贼被追杀至伤,为刁正救回来的。

    妇女少女们的注意力在于这个新鲜感十足的帅哥身上,后面来到作坊做活的人先是乍一下,然后也加入这大潮流之中。

    不过诸葛亮的注意力可不在这些琐事上,从到作坊门口时,他便为这作坊里的器械所震撼到了。没想到这荒凉之地,竟然有这么多花楼和斜织机这样的纺织器械,花楼等器械虽常见,可这么一个规模倒是较为罕见的。

    总算是知道聚义坞这个大家庭是如何维持的了,听刁谦说他们的收入主要来源于贾家,而贾家则是依靠经商来获取资财。

    看样子,这个贾家主要经营的便是布帛之类的东西,这在当今天下也算得上有不小的市场需求的一种商品了。特别是从加工类型来看,这贾奢似乎有发战争财的想法,很多商品都是人们因受到战火破坏的急需品。

    而听妇女们说,连普通商品都买不起的人家大多都是农户,因此就用其他物件来换。换来的物件需要的带回坞内,不需要的再换卖出去,跑商的路途也是经过专门的选择的。

    她们还制作一些精贵的商品,诸如锦袍、练等,这些东西大概都是售与一些大族或者奢侈而又消费得起的人家、官员的。

    不得不说,这贾奢算是很有经商头脑的,根据季节需求、交际需求以及实际需求等方面下手,打造各类商品,由于是布料商品居多,成本也不算高。

    最关键的当然还是这劳动力——廉价,他们但求吃饱喝足、冬暖夏凉、有舍可住。有规模足够大的器械配备,效率也是一流的。

    这些姑娘和大娘们,确实也是干劲十足,常年累月做过来。不仅双手小巧玲珑,又不怎么晒太阳,肌肤也是雪白的,身材还算精致。

    有的踏着多综多蹑的花楼,织出各种奇丽的花纹,有的操作斜织机纺织出各类布帛。俨然一副完整的工女织纺图画出现在眼前,当然,惊叹的同时,诸葛亮也不忘他来作坊的目的。

    鉴于他一时半会也学不会操作花楼或者斜织机这些高端的,丁氏便让他负责搬运东西,给妇女少女们加送原料,把织好的布帛什么的搬至一处。

    这些活也不算体力活,更不是什么脑力活,诸葛亮做起来很快就得心应手。唯一不适应的还是环境,这里就他一个男的,其余都是女的。年纪大一些,已婚的还好。年纪小于他或是相仿的少女则不一样了,这些女孩多少还是感到羞涩,交流起来也颇多不便。

    他给这些姑娘帮忙时,她们几乎都压低着头,红脸不敢直视他来着。弄得气氛尴尬,所以他也就很不自然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情况才少了些,不仅与妇女们交谈融洽,和这些个尚还有些青涩的少女也开始融洽起来。

    甚至都还有几个人和他说笑来了,也有人干脆直接询问诸葛亮他是哪儿人以及其他一些信息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