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风火山林

      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

    “风火山林”指的是军队迅捷和持重。如果一支军队有风火山林的特性,那一定是一支百战之师,不可战胜。

    周义身后肃伫立的大汉骑兵就有这种风火山林的一丝特性,数千兵马站立在草丛没有一丝声响,纹丝不动。似乎远处的大地的震动和厮杀声,无法对这支队伍有一丝一丝一毫的影响。

    等待是一件枯燥的事情,也是一件残酷的事情。等待中有太多的大汉同胞倒下,周义恨不得立刻率军冲上战场厮杀,但也不得不对自己说还不是时候,即使身后的将士不得不用手抚摸来安慰战马。

    等待也是战斗的一部分,就好像行军和宿营一样也是战斗的一部分。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作为这场战斗的奇(ji)兵,只能在对方士气衰竭的时候出击,一战而胜。

    等待

    沉默

    躁动

    看到旗校官打出出击的旗语,周义心中一震,抽出长刀……

    “杀”

    随着挥出的长刀,大地震动,战马咆哮,骑兵冲锋,杀声阵阵,数里的距离眨眼就到战场,锥矢形的骑兵军阵凿穿敌方的阵营,直扑中军。

    如果能一鼓作气冲垮中军,这场战斗结束啦。这是纵观整个战场得出的宏观的判断。

    加入到战场中间,哪里还有纵观全局的宏观视野,只能按照既定的方向冲锋,人挡杀人,佛挡杀佛。冷兵器时代,骑兵就是无敌的存在,而且还是冲锋起来的骑兵。

    随着周义冲到中军旗下,挥刀砍断敌军的中军大旗,战场上传来胜利的呼喊声……

    兵法有云,先出合战为正,后出为奇(ji)。双军对战,先以正合,正兵合战,等到关键时刻,投入预备部队(奇兵)决胜,这就是出奇制胜。周义所率领的骑兵就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瞬间就碾压啦战场。周义看着战场上欢呼的军士,也向空中挥舞着长刀……

    周义不仅有些奇怪,看到受伤或倒下的同胞会难过,甚至愤怒,也会随着袍泽的高兴而兴奋……当然中间会有一点矜持,但是这些不中要,重要的是自己越来越融入这个时代啦,也许是自己身体来流淌的也是汉人的血液

    对,周义不是这个时代的人,而是来自两千多年后中华大地,不过是在地铁上听付费音频的时候,眯啦一会,一睁眼就到啦汉末,当然刚开始周义不知道这就是是汉。难道知识付费还附带穿越,早知道不在得到上充值啦,最可恨的是穿越没有系统,没有金手指,什么也没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没多久就遇到一匹觅食野狼,追得周义只恨自己少生两条腿,可谓史上最惨穿越。正在“吾命休矣!”的时候,一支穿云箭射杀野狼。周义被一猎户所救。

    救命之恩无以为报,加上要解决户口问题周义就认猎户为叔叔,好在猎户也姓周名林,据说上边有几个哥哥,多年前就走散啦,说周义是周林的侄子,大伙也相信。周林曾是戍边的军人,只不过戍边期满,就返还山阳老家。村子里向周林一样的军户不少。

    既来之,则安之。周义也断啦自杀回去的念头,谁知道能不能回去。死了就白死啦。本着艺多不压身的思想,周义向各个叔叔伯伯们偷师学艺。大半年下来,一趟刀法是呼呼生风,大枪也练得是有模有样,箭术不说是百步穿杨,五十步还是可以的,骑马也马马虎虎。反正村子里的老军户没一个人干的过周义,能有这样的成就周义只能解释这也算穿越者福利吧,至少自己是练武奇才,在这个人命如草芥的时代有一点自保之力。

    光和三年,南匈奴叛乱,汉灵帝征兵。周林年过半百,且老来得子,周义强烈要求替叔从军,在周林一把鼻涕一把泪的送别中,周义光荣入伍,北上平叛匈奴。

    到军队一看,周义就体格还行,武艺也是稀松平常,连三流武将也不算。后悔也没用,好在知识付费熏陶过的,也听过不少兵书,看过不少战例,武艺不行,咱靠脑子吧。

    半年时间周义就从士卒,升至校尉,节制1000骑兵。一方面是周义打仗确实有一套(知识付费的时代,周义还是听过不少兵书的),杀敌数量不少,另一方面是战事刚起时失利较多,建制不全。手下的千把兵马,是这半年时间一点一点收拢来的。除了周义谁来指挥也不行。在周义手下当兵,能打胜仗,夺战功。最重要的是周义的队伍不减员,一场战斗下来只有轻伤,不死人。周义对战局的把握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当然是逃命的局势)。当然周义还有骑兵的秘密武器(初上战场,周义不敢明目张胆的把双边马镫做出来,但弄个简易的还是可以的,虽然做不到完美的人马合一,但人借马力还是可以借一点的。就这一点的差别就是周义的骑兵在凿穿军阵的时候效率大大的提升,别人还不知道是咋么回事)

    心里学上讲,一个人只要连续证明自己是对的六次,大家就会习惯性的听你领导。周义指挥军队至少二十多次胜利,大家早就认同了周义都尉的身份。只不过朝廷没有册封而已。新上任的大将军蔵旻也任命周义统帅本部兵,暂代都尉之职。蔵旻可是东汉一代名将,当然没有皇甫嵩,卢植那么有名,可也差不了多少。

    天色渐晚,大军营地多了许多欢声笑语,一场胜利可以给将士们带来不少轻松,即使是一场小胜。周义端坐大营中,思考着当前战事,历史上对这次叛乱没有过多的记载,应该是很快就镇压下去啦,或是讲和啦。但周义思考更多的是之后那个大时代。光和七年,黄巾起义,东汉没落,自己该何去何从,是自立山头,还是找一方拥立……

    这是一个好问题,但周义没有一个好答案,好在还有时间考虑……

    “义哥,大家在庆祝胜利,你要不要参加?”亲兵张小五进来请示到。

    张小五也是军屯里的人,替父从军,与周义年龄相仿,关系还是比较不错的。

    “大家先庆祝吧,我一会就去。”周义当然知道团队建设的重要性,自己肯定要露面的,鼓舞鼓舞士气。战场上袍泽情就是通过日常一点一点培养起来的。

    细节决定成败,日常决定生死。

    这个时代的庆祝无外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大碗喝酒是不行的,就是大块吃肉,周义简单的举行啦个分肉仪式,然后就有军士开始比武,夺彩。彩头当然是周义出,大家通过这种方式加深感情,互相了解对方,战场上才能亲密配合。

    “将军,你白天砍旗的动作太帅啦,我们那天能像你一样就好啦!”正在周义聚精会神看将士比武的时候,边上有军士过来搭讪。

    对,就是搭讪。周义定睛一看,是一位年轻小将。身材魁梧,眉清目秀,给人的感觉第一是高,周义体格就不错,一米八多,来人比周义还高半头,足有一米九多。第二是帅,鼻直口方,目若朗星。白天军队厮杀的时候,周义远观战场时对他有印象,一条大枪大杀四方,敌军都躲着他走,不过不是周义手下。周义那时就起了爱才之心。

    “战斗胜利是全体将士的努力,义不过是适逢其会砍啦大旗而已,不像你们在战阵中厮杀英勇。白天我看你至少击杀近十人。”社会主义价值观熏陶下的周义,不搞英雄主义,关键是没那个实力。

    “将军,你有注意到我,吕布倍感荣幸。”小将见周义夸他,一脸激动。

    谁,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