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正道

      陆谦抱着胳膊,静静听完了几个帮闲乱七八糟的叙述。
    之后这家伙点点头,对这些青皮说道:
    “先把衙内送回家,最近暂时不要上街了。”
    “我不我不我不!”
    高衙内蹬着腿,在众目睽睽之下哭叫道:
    “我要那美娇娘!我要杀了那打我的混蛋!”
    陆谦额头上青筋直冒。
    这种事怎么能在大天广众之下说出来?
    但是他又不敢违逆这二世祖,只好蹲在高衙内面前,好生劝道:“不就是个小娘子吗,属下一定能让衙内得手。”
    “真的?”
    “真的,那个打了衙内的家伙,三天之内属下也一定能要他的命。”陆谦小声说道:“只是这种事不能在这说,请衙内先回府上,让属下布置一番。”
    “说好了,三天,三天我就要那小娘子!”
    “是是是,三天!”
    陆谦觉得自己就像是在哄小孩,还是哄一个超级大号熊孩子。
    然而这熊孩子不哄还不行,高衙内毕竟是陆谦上司的螟蛉,伺候不好他,将来在军中的发展就是个大麻烦。
    陆谦可不想自己永远局限在虞候这样低级的职务上,为了一个更好的前途,他愿意牺牲自己的尊严委身讨好高衙内这样智障的二世祖,自然也不在乎牺牲陌生人的生命,或者朋友妻子的尊严。
    ……
    徐世杨没有立刻回文家,不过经历一次这样的事,悠闲逛街的时间也只能结束。
    他雇了一辆骡车,跟赵琳去了临安城外的一片街坊,那里是军器监工匠们聚居的地方。
    在这里,他跟几个大周军器监的大匠谈了一下,当然,招募他们是不可能的,徐世杨拿不出足够的利益,人家也没沦落到必须冒着生命危险去江北吃徐家这口饭的地步。
    所以徐世杨也就直接不去开口,免得自取其辱。
    不过,这些属于国家的工匠有一些好处,他们靠山吃山,可以拿一些军器监的下脚料(有时候不算下脚料)回来做些私活,赚些钱粮。
    这些工匠的手艺是没问题的,又有材料支持,只要钱给够,他们能实现徐世杨的许多想法。
    比如徐世杨向这里的工匠承诺购买所有附和标准的铁管,只要公差不超过自己的要求,完全来着不拒。
    工匠们不清楚这些铁管是做什么用的,不过既然不是弓弩刀剑之类的军器或违禁品,那么他们做起来自然毫无心理障碍。
    徐世杨要求他们制造好一百根符合要求的铁管,就把它们全都运到文家,由徐世柳接收,此项目长期有效。
    对于这种没有风险的项目,工匠们给出的价格比较低,只是徐世杨一再强调,所有铁管都必须附和公差要求,否则视为废品,是拿不到货款的。
    ……
    晚间。
    临安城最著名的姬馆樊楼内,文仲正和一些年轻的主战派官员饮酒作乐。
    所谓樊楼,可不是当初汴京城那座堪称天下第一的姬馆,那座樊楼早就已经毁于兵灾。
    现在这座樊楼,是大周南迁之后,由原来樊楼的主人迁到临安的,因而被人称为小樊楼。
    虽然已经不复当初的胜景,不过依旧能稳坐天下第一的名头,也就依旧能引得一众才子倾心。
    此时,已是酒过三巡,一位拥着美姬的主战派官员问文仲道:“文兄,听说住在你家那个江北来的武夫,今天又惹事了?”
    “那是世柳的兄长。”文仲笑道:“翁兄不可如此说他。”
    “一个武夫而已。”
    发言的人是翁书平,目前的官职是给事中、太常博士,一个正七品的小官。
    但再小也是文官,天然的瞧不起徐世杨这种武夫。
    他之前跟徐世杨喝过几次酒,每次行令饮酒,轮到徐世杨,这家伙就直接牛饮,跟一众文士参加的游戏显得格格不入,可偏偏这莽夫还受到文相公的其中,因此翁书平就愈发觉得徐世杨不顺眼了。
    “他是武夫没错,不过,如今朝廷就是需要这种能打仗的武夫。”
    文仲说道:
    “若是人人只能负手清谈,家父北伐中原的景愿何时能够实现?”
    “文兄,就怕有这样一个打仗的好手,对朝廷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翁书平说道:
    “若论武夫,鞑子全都是武夫,可鞑子的狼子野心如何,我们都看的都很清楚。”
    “徐家在江北,到处招兵买马,我们在江南还要供给其军粮军衣,若是无手段制住他们,就怕将来又成另一股鞑虏!”
    他说的这话,就是文人压制武人的传统理由——秀才造反十年不成,武人造反可就不一定了!
    对统治阶级来说,这是非常现实,而且有效的理由。
    “徐家在江北已经坚持了十多年,未拿朝廷一文钱粮,如此好汉,翁兄何故如此污人清白!”
    跟徐世杨关系较好的章明义不满的说道:
    “难道我大周就不能有忠君爱国之士?”
    “哼,御街上跨马唱名的进士才是真好汉!那徐世杨不过以莽夫而已!”
    翁书平不再理会章明义,转头对文仲继续说道:“世柳兄的文才,吾是十分佩服的,不过这徐世杨……,文兄送给他不少书吧?见他读过吗。”
    文仲没有说话,只是叹息着轻轻摇了摇头。
    “看?”翁书平对着一众主战派同僚说道:“为将者不读书,不过一匹夫尔!”
    “翁兄,你觉得我们不该支持徐家?”文仲问道。
    “该支持,不过不该支持徐世杨。”
    翁书平回答:
    “我看,徐家能在江北坚持下来,正是因为有徐公睦河那样的进士,以及世柳兄那样的文士!”
    “我等圣人子弟,应当让徐家走在正道上。”
    “如何做到这一点?”文仲问道。
    “我们既然徐家粮草支持,那徐家军就应该服从我们的命令。”翁书平又喝了一杯酒,情绪有些激昂的叫道:“我们应当向江北派遣监军!”
    “另外,我记得徐家不止徐公睦河一位进士,徐公睦江也是吧?”
    “是,徐世杨的大伯,徐公睦江与其弟同为庆元九年进士。”
    “那不就简单了?”
    翁书平笑道:
    “对这些武夫,大小相制,方为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