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四

      参加考试的人需要到所在单位开个证明,单位同意你考,你才能考。我不想去单位,但是为了考试,还得去。
    经顾主席同意,办公室的人给我开出了证明。
    去考试的那天,我认识了两个女孩,她们也是来应聘的,都没结婚呢,一个叫姜春爱,一个叫汤荣。
    汤荣紧张要命,说话都有点儿“卡”她问我:“大大姐,我我看你挺稳的,你有把握了吧?”
    “有啥把握呀!你别紧张,紧张也不管用。已经到这个时候了,考啥样算啥样吧!别怕!有十多个人报名的,就要两三个,咱要是考的不好,有和咱做伴儿的。”
    她安定了,拽着我的手不放。
    小孩儿,才十八岁,经历的太少。
    姜春爱是我们这里最放松的一个。在局机关大院,她像进了自己的家。在哪儿能采到樱桃,哪棵树上开的花最香,她一一向我们道来。她不但对大院熟悉,对我们考试的程序也熟悉。她说:“咱们考试分两个部分,现场考试和笔试。一会儿就带咱们上外面转了。”
    她的话我还不太信,因为考什么,怎么考,应该是保密的,既然没有人告诉我,其他应聘的人肯定也不会比我多知道什么。
    姜春爱看出了我们不相信她,又说:“来个白车接咱们。车号是”一辆白车驶进了院里,她的眼尖“对,就是这样的车!我看是不是那个号啊是!就是它!咱们上车吧。”
    车上下来个党委宣传部的干事,他是我妈家的邻居方婶的姑爷,叫娄浩,我认识。
    娄浩喊着:“有参加应聘考试的,上这儿来。”
    姜春爱拉着我们,跑在了最前面。
    娄浩点了名,人全到齐了。他说:“先开车带着大家转一圈,大家先看。咱们再出个题目:怎样搞好环境治理?报社的陶远征记者来了,大家就当他是主管环境的局长,你们是记者,在车里,正在开记者招待会。你们有什么问题,直接问陶记他不是记者了,是陶局长。”
    现场的人全乐了,气氛轻松多了。
    车开了,我的脑子飞速地运转着:考试开始了!我们的成绩是在我们提的问题里,不提问,就等于这项成绩是零。
    “请问,陶局长,”我第一个站起来说“今年,咱们局在治理环境上有哪些举措?”
    “陶局长”给我列了一、二、三
    我又问:“有些地方的垃圾是乱堆乱放的,局里在这方面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措施?”
    “陶局长”又做了解答。
    他的回答,我并没有细听,我也没时间细听,他在上面说,我在下面想:下一个问题,我该提什么?
    我连着问了五个问题。别的人也有问的了。姜春爱问了两个问题,烫荣问了一个问题。烫荣好多了,她在学校里当过广播员,提的问题也有针对性。有的人,一个问题也没有问。我是这里提问题最多的,这都得益于以前写宣传报道的经验。
    车又回到了局大院。
    娄浩说:“咱们还有下一项考试:笔试。十分钟后,大家准时到五楼的会议室。”
    姜春爱是个什么人物?怎么一切都像她说的?
    四张卷子发下来了,我一项一项地答着。
    党委宣传部的部长也来了,我认识他,他也认识我。他在团委时,团委要过我;他在党委时,党委也要过我。后来是我所在的单位不放,及其它我不知道的原因,我没有去团委,也没有去党委。
    部长站在台前,用眼睛环视了一周,就上我这儿来了。我坐的位置是中间偏后,他一定是事先听说了我,他站在我的旁边看了半天。我闻到了一股强烈的酒味。部长是个做事很谨慎的人,今天的招聘考试又是党委宣传部组织的,部长怎么能在这种场合喝了很多的酒来呢?这与他惯常的工作作风不大相符啊部长又看了两、三个人的,姜春爱的,他也看了,然后,他就走了。
    卷子中,概念性的题占了少半张“新闻的几大要素”哇,等等,很初级的,我这几天突击看了,基本都答上了。还有两道是作文题,我只答了一道,达到了规定的字数,但时间也到了,来不及答另一道了。
    交上了卷子,我问汤荣:“作文你都答了吗?”
    “没有,时间不够,只答了一道。”
    “我也只答了一道。”
    姜春爱也出来了,我问她的作文怎么样?
    “我都答了!卷子上写的满满的,纸还不够呢,我向监考的要了一张白纸!”
    这使我又起了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