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44

      (综同人)慢穿之还是社会主义好 作者:小二娃

    分卷阅读344

    (综同人)慢穿之还是社会主义好 作者:小二娃

    分卷阅读344

    城里给二叔送肉、送菜、送粮,走之前还特意烧好了炕,才把孩子交给了二婶。

    没想到不过一上午的功夫,好好的两孩子倒是冻倒了一个半,还差点要了一个命的消息。

    就经过来帮着扎针的小护士口里, 传的整个住院部都知道了, 而还没到晚上,整个宁远镇稍微消息灵通点的人就都知道了。

    ——顾庆海一个外来人,能当上自己队的队长, 还让一帮街片子心服口服,他肯定也不是任人捏的软柿子。

    况且稍微知道内情的的人,也说不出他能在宁远扎下根,是全靠着顾二叔的话来。

    谁不晓得顾家老小现在住的房子,都是顾庆海抽空一基一瓦盖成的,而顾家二叔一家住的也是他帮着盖的房子。

    说起来顾家的事有点神奇,顾庆海原本不是宁远镇的人,他的老家在一百公里外的仰韶,那里是五几年灾荒的重灾区。

    当时老家里饿死了不少人,而像顾庆海家生了三个儿子这种的情形,不是把孩子挨个送走,就是等着一起饿死。

    没办法,那时候家里没粮,没到饭点能喝点杂粮野菜汤的都是家境好的。

    仰韶一地打眼望去,连草根和树皮都刮的差不多了,要想弄野菜油水,就得去深山里找。

    但当时的人都饿昏了头,能站着的都算好的了,还进山,进山喂狼吗?

    幸亏政府后来从别的地征过来一批救济粮,才算保住了命。

    但救济粮、救命粮……当然只保证在打家饿不死的程度,想吃饱,门儿都没有。

    况且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十七八的孩子正是每天吃头猪还喊饿的年龄。

    而顾庆海上头有个大他三岁,比他还能吃些的老大,一个才五六岁,张口吃闭口喝的小弟弟。

    哥哥还在仰韶县城里学算账,每月还得给师父家背点口粮当学费。

    这好死不死又赶上□□(六零),这地里不出粮加上地方官□□放卫星,使得救济粮都减半了。

    原本就吃不饱,这会儿更是连嗓子眼也塞不住了。

    这可咋办呢?总不能一家子守着点救济粮活等着饿死吧?

    得,让儿子跟着逃荒的人一起出去找食吃呗,好歹能活命,还给家里省点粮食。

    顾老太爷考虑再三:老大正在学手艺,这粮都交了半年多了,再走了划不来;老三还小出不了门,所以这出门找食的名头就落在了顾庆海身上。

    顾庆海本来就觉得自己饿得待不住了,也是碍于他大他娘都在,才不敢说出门的话。

    等他大一松口,他背着他娘缝好的包,当天就跑了。

    可这时候全国都在□□,跑!往哪跑呢?

    顾庆海跑出去一天,听出去过的人吹了一天牛,才决定往革命圣地去。

    因为这人说只要躲得好了,不被遣送回来,去这地方就能吃饱。

    顾庆海这一路连个票都没买,就一路顺着南去的火车,顺风顺水的先到了咸阳。

    说来点儿也背,顾庆海刚下火车就遇上了查证明的——这年代,去哪都得当地公社开好证明,没有的都得被扭送到公安局去,查一查是不是间谍或者反革·命。

    可这几年因为饥荒的缘故,各地往陕西跑的不在少数。

    往公安局抓是抓不过来了,但一经查实没有公社证明的,都一律送收容所,然后扭送回原籍,免得干扰当地社会秩序。

    顾庆海好不容易逃票坐着火车到了咸阳,这些天全靠着火车上的开水充饥,连口饱饭都没吃,哪会甘心就这么被送回去?

    而且都这情况了,真回去也是饿死的命。

    也是顾庆海命不该绝,当时查证明的时候,他因为长得好看,被个当地人拉拔了一把,好歹算是留下来了。

    就这样,顾庆海在陕西四处漂泊,熬到了两年。

    这时候家里人想方设法带信来,说顾老太爷快不行了,让他赶紧回家去。

    顾庆海一听消息不对就赶紧往家赶,好歹在他大他娘临终前见了两位老人一面。

    可他到的时候,他大他娘眼睛已经饿麻了,连人都看不见,只在走的时候还一个劲念他们在外头一直没回来的小二。

    等老人的丧事办完了,他本来还想带着才七岁的小弟去陕西谋食。

    可临走的那天,顾庆海出去闯荡的二叔回家了,他的工作还被安排到了距离仰韶县不远的宁远镇里。

    在祭拜过过世的大哥后,顾二叔就明着说他看上顾庆海了,想过继他给自己当儿子,然后带到宁远去一起生活。

    这时候能活下来就已经不错了,哪顾得上挑挑捡捡。

    更何况随着这几年饥荒慢慢过去,陕西各地查证明也越来越严,他一个人去还有五分的把握,搞到当地的户口,然后留在那边。

    但带着弟弟却没那么简单。

    而有个当干部的大,这一切就能迎刃而解了。

    所以顾庆海当时就一口答应了顾二叔,然后收拾了包袱,跟着顾他走了,准备等在宁远站稳脚跟了,再给大哥减一减负担,把三儿带走。

    随后的几年里,顾庆海带着弟弟跟着顾二叔跑前跑后,并在宁远镇里娶妻生女。

    而他们现在住的这一院房子,就是顾庆海一手张罗起来的。

    本来你工作,我种地,这既有工资又有粮食的,搭配的刚刚好。

    而因为自己没有儿子,顾二求两口子也是实心等着这个侄子给自己养老送终,所以他们对顾庆海很是不错,双方就这么度过了几年蜜月期。

    谁知道这时候,已经十几年没怀孕,年近四十的顾二婶居然开怀了,还相继生下一儿一女。

    这人心就是这么易变,不过半年时间里,有了亲生的孩子,顾庆海这个过继的“儿子”就成了多余的。

    而在在二婶的念叨,还有二叔的默认下,本来都叫了好几年的“大”就又叫回了“二叔”。

    顾庆海也不是个傻得,在弟弟跟女儿数次被指桑骂槐后,他果断提出了分家。

    本来双方连怎么分都谈好了,谁晓得这时候,顾二叔却因为工作升迁,被调到了安西县当汽车站站长。

    一听这个消息,顾二叔两口子又反悔了。

    因为这时候的干部,只要不是工厂里的,工资基本都高不到哪去,顾二婶又没城市户口,肯定找不到工作。

    而这一旦分家,他们一家四口的生计就全指着顾二叔那点工资了。

    更何况顾二叔刚到单位,虽然官听着大,但房子还没分到手呢,这一家四口全去了,住哪?

    要是不去,他一个大男人走了,家里一老两小的,谁帮着照应?

    既然这样,现在这个家当然不能就这么分了。

    而继续伙着过的话,顾二叔作为一家之主,工资当然还得放在他的手里,只要他不肯,顾庆海

    分卷阅读344

    分卷阅读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