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4

      迎儿 作者:老胡十八

    分卷阅读34

    迎儿 作者:老胡十八

    分卷阅读34

    到了五月。

    五月初四这一日,因着明日就是端午了,迎儿想到上辈子在阳谷,许多人家忙不来自个儿包粽子,又嫌麻烦,都兴到外头买来吃。而这时候的清河,还没出现卖粽子的。

    只要是还没人做过的,“独此一家”就能赚钱!

    这是个商机!

    迎儿方一想到,就要立马行动,嘱咐她爹除了去城外采鲜竹叶,还要各买五斤糯米、黑米、黄米、大枣和红糖来。

    武大晓得她是要包粽子,就咋舌道:“乖乖!咱们家哪吃得下这多粽子!你喜欢吃咱们慢慢再包就是了,何消一次全买了?五月里枣子放不住,霉臭了怪可惜哩!”

    迎儿笑得神秘兮兮:“爹你就放心去买罢,俺自有主意。”

    虽不知闺女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武大犹豫一下,也还是去了。

    唉,谁让她是没娘的孩子呢,自己这当爹的不宠着她,哪个来宠她?

    想到孩子娘,武大郎这才想起来,昨日去南门外送炊饼,遇见潘姥姥,说让金莲明日家去过节之事。

    遂与迎儿说了,潘姥姥还不知她闺女已经被他们锁屋里了呢。

    迎儿点点头,表示知道了,多的一个字不说,只推着他快去买东西。

    第25章 端午

    潘姥姥想让金莲回娘家过端午,若说没猫腻,迎儿是决计不会信的。

    潘姥姥是什么人,活了两辈子的她会不知?

    上一世,她出嫁前半个月,二叔武松从孟州家来,她们怕叔叔发现她被虐待了,更怕她将金莲谋杀她爹之事告与二叔,就连夜将她接到潘家去……即使那时的金莲已经被西门府大娘子卖出来了。

    直到两天后,她被官差带衙门里去问话,才晓得二叔就在她不在家这两日里,将金莲与隔壁老王婆给杀了。

    她未得亲眼所见,只听街坊传说,她二叔一刀剜了毒妇的心肝五脏,砍了王婆脑袋……若她在家,一定会拦住二叔。

    若非他如此冲动行事,最后也不会落得个流亡四地,被逼上梁山的下场。

    潘姥姥不顾病重偏要来“接”了她家去,她们只怕事情败露,却不知这反倒害了二叔一生!

    所以,潘姥姥此时的目的就耐人寻味了,莫非是她发现金莲被困了?

    迎儿微微眯了眯眼,她发现又能如何?如今潘金莲生是武家人,死是武家鬼,她一个老虔婆也没法子。

    想通这一节,迎儿也就丢开不管,大不了就让潘姥姥自己来“接”她闺女,反正她爹与她日日在一处,可谓形影不离了,不怕她有机会撺掇。

    待武大郎买来包粽子的原料,迎儿先用凉水将黄米、黑米与糯米都泡了,再拿开水煮过竹叶,两面清洗干净晾干。

    翌日,记挂着粽子的事,三更天就起床,为了不耽搁卖炊饼,直接将泡好的米挑去铺子里。

    武大在后头蒸炊饼,迎儿就在前面,一面守着生意,一面包粽子。

    这活计她以前在阳谷县做得多了,信手拈来,三两下就能包好。瞧着糯米泡到用手就碾得碎的地步,捞出来沥干水气,稍微用点点猪油拌过,拿调羹舀婴儿拳大一块到竹叶里,折叠出三个尖角来,绑紧了麻线……就成了。

    武大见了,就怪道:“丫头怎会做这个?”这等行云流水的速度,不是熟手,还真做不出来。

    迎儿只随意应道:“前几日去花家,见过他家几位姐姐这么包。”

    武大半信半疑,只以为她当真天赋异禀,看一回就会包,还与有荣焉的跟着傻乐:“好!俺闺女真聪明!”

    不一会儿,后头炊饼出锅,父女两个哼哧哼哧抬出蒸笼来,赶紧着又将粽子蒸上。

    铺子门前买炊饼的就来了,你十个,我八个的,迎儿又要收钱,又要包炊饼,恨不得多生几只手出来才好。

    “丫头,你家这黑乎乎的是做甚?”

    迎儿指着那半盆黑米道:“是黑米哩,婶子,苏杭那边都兴端午用它来包粽子,包出来可香了!”

    妇人奇道:“用黑米包粽子?不是黄米麽?”

    “嗨,这是咱们清河县的吃法,人家绍兴那头还有八宝的呢,五彩的也不稀罕……况且啊,这黑米可是补肾的好东西,家里有哪个头发白了的,吃上十天半月,保准立马转黑!”

    其实哪有这般神奇,但小马屁精为了挣钱,觉着扯些无伤大雅的谎……也不算过分罢?

    嗯,不过分,不过分。

    迎儿一说服了自己,对着众人就鼓吹得愈发厉害了,逢人便说吃了她家粽子能白发转黑,传来传去,就传成了“吃了武家粽子延年益寿青春常驻”……

    果然,有些不缺那几个钱的人家,都要么在原地侯着,要么去街头巷尾转了一圈,后头粽子一出锅,大家就一哄而上。

    迎儿做了这久生意,终究是摸出点窍门来了: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她咬咬牙,各拿出一个黄米和黑米的,解开竹叶,一股香喷喷的热气就扑面而来。

    在众人赞叹声中,她又拿筷子夹碎了些,一人分了小块与他们吃。嘴里不忘念叨她家的料:这可是俺爹拿猪油拌过的,光猪油都使了两斤哩!这米可是泡了两日两夜的,吃下去又好克化,老少皆宜。

    “大姐儿您吃着红枣了?哎哟不得了,那您今年要鸿运当头早生贵子哩!”

    妇人被逗得“噗嗤”一乐:“去去去,小丫头,俺都有两个孩儿了,哪还要生,又不是母猪……”

    嘴上虽如此说着,心内却美滋滋的,这年头国泰民安,哪个会嫌儿子多?

    手上就悄悄比了两个巴掌,迎儿点头会意,也不戳破,黄米黑米的粽子各包了五个与她。

    旁边人见了,就有人叫起来:“咋俺这里没枣啊?”

    “那您多吃两个不就成了,鸿运来了挡不住,总能吃着的!”迎儿趁机就给她多拿了两个,用麻线绳子拴了,提溜着家去。

    果然,她家又成了清河县第一家卖粽子的人家,待有反应过来的人家,赶着中午泡米,已是来不及了。

    父女俩生意顺利,心情也就更舒畅了,迎儿去买了二两瓜子儿来,后头锅煮着,两人就在铺子里坐着闲话起来。

    “这粽子可比炊饼划算多了,以后咱们每日多蒸些来。”

    迎儿却摇摇头,她没这么乐观:“今日是正赶上端午了,吃这个应景。待过了今日,估计也就卖不动了。”

    “这是为何?他们不都满口的夸好吃嘛,只消好吃,咱们生意就不愁……”

    迎儿多了几年的阅历,又跟着逃难跑了大半个大宋朝地界儿,懂些风土人情,道:“爹想想,咱们家炊饼能开起铺子来,并非咱们炊饼真那般好吃,而是清河县人吃食习惯,大家都爱吃面,不喜吃米,田里也种不出多少稻谷来。同样的道理,粽

    分卷阅读34

    分卷阅读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