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55

      杏花如梦作梅花 作者:王世颖

    分卷阅读55

    杏花如梦作梅花 作者:王世颖

    分卷阅读55

    耳边轻声说:“没事儿,我不会记恨你的,我知道你没用力,再说……你也不是第一次打我了,你见我记恨过吗?”

    古尔察也笑了,“你还好意思说……若不记恨,那么久的事儿,怎么还念念不忘的!”

    齐克新并没听到褚仁的耳语,好奇地问道:“你们有什么事儿瞒着我?”

    褚仁把音量放大了一些,用齐克新能听到的声音,继续伏在古尔察耳边说道:“咱们就不告诉阿玛,让他着急去!”一边说,还一边侧过头来,斜觑齐克新,眉梢眼角尽是笑意。

    “没大没小的!”齐克新挥掌向褚仁后面打去,掌到了中途,又怕碰到他臀背上的伤,便转了个弯子,击在了褚仁大腿上。

    褚仁回身牵住了齐克新的手,“阿玛,您手腕脱臼,总要百日之后才算好利落,现在不能太过使力。”说着,便帮齐克新在手腕处按摩起来。

    齐克新眯起眼睛,享受着褚仁的按摩,笑道:“还真得感谢傅先生,把你教得那么好,又懂书法,又懂医术。”

    褚仁也是一笑,“阿玛,您要夸我就直说,何必绕个弯子?”

    齐克新伸指在褚仁脑门上一弹,“瞧把你得意的。”说完,视线滑了下来,落在褚仁脸上的伤疤上,眼中掠过了一丝歉意的黯然。

    褚仁向左侧过头,挡住了那伤疤,又对齐克新粲然一笑。

    褚仁突然觉得,只要一家人这样融融洽洽,别说是降为贝勒,便是贬为庶民又何妨?想到将来迟早要离开,褚仁第一次,有了深深地不舍。

    注:

    [1]心乎爱矣,遐不谓矣……:语出《诗经·小雅·隰桑》。这句诗在《孝经》事君章被引用。

    第三十二章 桃源直处忘情士

    一殿,一佛,一案,一灯。

    一个白衣僧,眉目如画,端庄祥和。那相貌,竟是看不出年纪的端正大气,像是一尊白玉造像。

    他,便是纪映钟。曾经是大明的金陵名士,复社宗主,如今大清的山野一僧。

    “客从何处来?”僧人合十问道。

    “从故人处来。”傅眉含笑做答。

    “欲何往?”

    “向心归处行止。”

    “所为何事?”

    “为他人事,也为本心。”傅眉说着,双手递上了那个木匣。

    那僧人看到木匣上的两句诗:“鬓难看再别,情似惜残春[1]”,看到那熟悉的笔体,便如火烙似的,缩回了手,瞑目不语。

    傅眉一笑,“十一载故人心语,不想一观吗?”

    僧人依旧垂眸,轻轻摇了摇头,但眼皮下的眼珠,却在顾盼地动。

    “和尚怕什么?莫不是怕心不能定?”傅眉笑问。

    “怕脏了我这如雪的僧衣。”僧人启眸,扫了一眼傅眉,淡然回答。

    “关帝爷也曾身在曹营心在汉,魏征也曾投了唐太宗。”傅眉的语气依然淡淡的,不疾不徐,不愠不恼。

    “鞑子也配比太宗?”僧人扬眉微怒。

    傅眉一哂,“你这话,倒是和鞑子的睿亲王说得一模一样。”

    僧人愤愤,“他倒是找了个牙尖嘴利的好说客……”

    “可曾夜深忽梦少年事?醒时可否摸过,脚跟下红丝断也未?”傅眉的声音幽幽的,静夜中听来,带着几分妖异动人。

    “风筝线断,纸鸢天涯。”僧人咬着牙,一字一顿。

    “可那人的手中却还牵着线,痴痴仰望,一望,便是十一年。”

    “牵着线的,只怕是他身边红颜。”僧人的语中,带着三分醋意。

    “和尚弃他,是为华夷?为戒律?还是为红颜?”

    “都为都不为,我心已如槁木死灰。芝麓[2]是谁?伯紫[3]是谁?我已记不起了。”僧人复又低头瞑目,飞快的捻着手中的念珠,两扇睫毛,在灯影下,微微颤动着。

    “若真是记不起,为何还认得这诗,这字?若真是槁木死灰,一观又何妨?三言两语,数封书信,能让槁木逢春,死灰复燃?和尚未免也太不相信自己的定力了。”傅眉笑道。

    “凭你舌灿莲花,也不能动摇我心分毫。”僧人依旧瞑目垂首,语速却快了起来。

    “既如此,我便读给你听。”傅眉说着,便抽出第一封书函,展开来,朗朗读道:“伯紫吾兄,去岁一别,再无消息,不知兄可安好?京师陷于贼手,弟投井未死,被俘入狱,饱受拷掠……”声音幽幽的,在空阔的大殿中回荡。

    一声嗒然,随即如珠落玉盘,叮咚不止,是那念珠的系绳断了。四散的沉香木珠,纷纷落地,忙忙地滚动着,滚向东西南北路,再也不得相聚。

    “拿来。”僧人依旧瞑目,静静的,一动不动,那声音,似乎不是他发出的一般,“我看!”

    一灯昏黄如豆,照得那佛像宝相庄严之中,带着一丝阴森可怖;照得那一袭纯白僧衣,隐隐发着辉光;照得僧人那一张俊美的脸,明灭不定,似乎隐隐流动着万千心绪。

    万籁俱寂,只有偶尔纸札翻动的微响,在静夜中听来,是如此清晰。每一札,是一年,每一页,是一月,粉蜡纸上,如泣如诉的墨迹,说着别后离情,死生契阔。江山变改,物是人非,唯有少年时的那段情,每次回眸,都宛如初见。

    那僧,脸上神情变换,时而喜,时而悲,时而蹙眉,时而展颜……似乎倏忽之间,陪伴龚鼎孳跨过了十一年漫长岁月。终于,一滴泪,自纪映钟眼中涌出,挂在腮边,缀饰着唇间迷离的笑,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他……可好?”

    “还好……”

    “你去回他,若横波去了,他身边无人,我必去与他相伴!”

    傅眉一笑,龚鼎孳不愧是“江左三大家”之一,只数封书信,便令纪映钟回心转意,当下点头说道:“君若能来莫趑趄。”

    纪映钟微笑颌首。

    顺治十一年六月十一日,一道密函传到了山西巡抚陈应泰的手中,要求拘捕在山西的宋谦案同案犯傅山、张天牛、张锜、朱振宇、萧善友等。

    十二日,太原知府边大绶便接到了拘捕傅山的命令。

    于此同时,傅眉也回到了家中。

    “宋谦……已经被问斩了。”傅眉说道。

    傅山缓缓颌首,“我已得到消息……功败垂成,可惜了!”

    “现在我们该怎么办?”

    “我已将你祖母送到了你三叔那里安置,朱氏也让她回娘家暂避了,你也远走高飞,去江南避一避吧!江南还有一些忠臣义士,郑成功也好,李定国也好,都是有望一搏的。”

    “那爹爹您呢?”

    傅山惨然一笑,“我等着太原府来拿人。”

    “爹爹!”傅眉大急。

    “甲申国变,已历十年,我能做的都做了,终是没有结果……我最后能为大明做的,也

    分卷阅读55

    -

    分卷阅读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