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10

      老大是女郎 作者:罗青梅

    分卷阅读310

    弹劾沈党骨干陷害同僚。

    沈党不甘示弱,当堂和他辩驳。

    其他势力趁机搅混水,京师大大小小的官员都卷入其中,几乎乱成一锅粥。

    月底时,户部和刑部官员一言不合,竟然在御道前当街扭打起来。旁边的人不仅不劝架,也纷纷揎拳掳袖,前去助拳。

    最后变成几大党派互喂对方拳脚,直到霍明锦带着锦衣卫赶去阻止,抓了两个领头的人,套了枷锁在宫门前示众,其他人才作鸟兽散。

    傅云英早就听说过朝中大臣有时候会在御道前打架,甚至上朝时打起来也有的,以前曾有一位太监引发众怒,被文官们活活打死在宫里。她有一次为赵弼送文书,曾亲眼目睹两个文官滚在地上厮打,周围一圈人帮着劝和。最后两个鼻青脸肿的文官爬起来,撂下一通狠话,各自散了。

    但六部官员大混战这样的热闹景象,她还从未见过。

    不只是她没见过,朝中大臣也没有经历过这样的混乱,太子一死,朝中人心浮动,皇上又喜怒无常,大家都像炸药桶,一点就着。

    傅云章那天也在场,他上马车的时候,衣衫散乱,帽子也歪了。

    傅云英打量他好几眼,“二哥,你也和沈党的人打架了?”

    他素来云淡风轻,不在乎别人是否理解他,不会因为观点和人不同跟人打起来。

    傅云章摇头失笑,整理衣襟,“池鱼之灾。”

    他和汪玫一边走一边说话,不知道御道那边打起来了。等听到吵嚷声时,打架的人群直接朝他们涌了过来。汪玫体胖,跑不快,他要照顾汪玫,混乱中被人扯了几下衣裳,还好他生得高挑,一直护着脸,没被人趁机抽巴掌。

    汪玫就可怜了,他为了王阁老和沈党的人据理力争,挨了好几巴掌,半边脸都肿了。

    回到家,傅云章让人给汪府送去一瓶消肿止疼的药膏。

    朝中情势风云变幻,波云诡谲,大理寺的气氛也变得沉重起来。

    傅云英趁机暗中联络楚王的人手,当然,她没有透露其他消息,只吩咐他们去办一些杂七杂八的小事。

    先把人用熟了,以后接应朱和昶的时候,这些人才会听她的指派。

    她嘱咐袁三和傅云启这些天不要出门,尤其不要去靠近内城的街市。

    两人点头应下,傅云启专心温书,为乡试做准备。袁三则忙于将他上次去江西的经历写成小说,他缺钱。

    柳树冒出尖尖绿芽的时候,朝中局势愈加紧张。傅云英忽然接到一道任命,将她调去良乡县公干。

    上次张氏的案子是她一力促成覆审的。后来良乡县令因为受贿被剥夺官身,现在良乡已经换了个县令。那横行霸道的张大官人也被流放了,良乡人很感激她帮他们除去一个大恶霸,曾专程给她送些瓜果蔬菜之类的土物,她的名字在良乡算得上是妇孺皆知。

    任命有点古怪,要她去良乡主持春耕。

    傅云英满头雾水。

    赵弼派了几个人手跟着她一起去良乡,告诉她,这是常有的事。

    “我以前还去河南赈过灾,你在良乡名声很好,一开始是要派陆主簿过去的,当地老百姓指名要你傅大人。”

    赵弼笑着说,顿了一下,压低声音,“这种差事可遇而不可求,你什么都不用做,春耕仪式上烧柱香祭天就行。等你回来,有了功劳,我才好提拔你。”

    原来是为了这个。

    这大概就是上头有人的好处了,所以大家都喜欢拉帮结派。

    傅云英当天就被赶回家收拾行李,傅云启和袁三闹着要跟她一起去,京城最近不太平,他们想出门走一走。

    她答应下来,一路上顺便可以指点两人的功课,傅云启荒废了一阵时日,八股文写得不如以前的结构严谨。

    傅云章提醒她多带些防蚁虫的药,“春天虫蚁出动,乡下地方潮湿,毒虫多,你过去以后肯定要去田地看看,仔细些。”

    她应下,带齐东西,一行人分坐两辆马车,出了城门。

    到了良乡,新县令非常热情,竟然出城迎接,大概早就摸透了傅云英的脾气,没有准备丰盛宴席请歌伎作陪,只备了几桌平时宴客的席面,为他们接风洗尘。

    傅云英问起春耕的事。

    县令笑着道:“这是每年的规矩,为了求个好兆头,傅大人大驾光临,县里人必定欣喜若狂。”

    客套一番,傅云英回下榻的驿站休息。

    第二天,县令带着她去乡下看农人开垦田地。

    老百姓们早就知道她要来,换了最体面的衣裳,扛着锄头站在路边等她。

    远远看她骑着一匹骏马从山道那边驰来,众人欢呼雀跃,一拥而上。

    老百姓们太热情了,怕坐骑受惊,傅云英只得下马步行,袁三和傅云启紧紧跟着她。

    这时节桃花、杏花、李花已经陆陆续续开了,有人撇下花枝,往傅云英身上扔,一边扔一边欢呼。

    傅云英脸上面无表情,觉得自己来良乡不是为了主持春耕,而是供老百姓围观的。

    袁三哈哈笑,扭头和她说:“老百姓就喜欢作风清廉的好官,老大,他们这是喜欢敬仰你!”

    等到了田垄上,傅云英身后缀了一长串的尾巴,地里一个人都没有,农人们都欢欢喜喜跟在她身边,谈论她的相貌和她不畏威胁智斗张大官人的事。还有人追着她问是否娶亲,家里缺不缺丫头伺候。

    袁三凑过去,和人群中几个明显识字的人高谈阔论,把傅云英夸得和书上写的人物一般。

    最后县令只能勒令几个农人去地里刨坑应景,这天就这么过去了。

    回到驿站,袁三摩拳擦掌,回房奋笔疾书。他准备为老大扬名,把老大的事迹写进书里,怎么夸张怎么写,老百姓才不管逻辑,他们只喜欢听故事。

    接下来傅云英还得时不时去田间地头视察各地的水利,劝课农桑。赵弼说过这个差事只需要走一个过场就好,她不想白跑一趟,根据自己之前看过的农书,查阅良乡历年的收成记录,和农官探讨本地耕织业。

    她注意到良乡人没有种土豆、红薯的,问起原因。

    农官告诉她原因:“倒也听说过这两种作物,据说是从海外传过来的,收成还可以,就是味道不怎么样,老百姓不爱吃它,不如玉蜀黍。”

    土豆、红薯一开始只在卫所屯田的地方小范围种植,味道确实比不上大家吃惯的米面,但经过菜户不断改良后,越来越多的人愿意种它们。

    傅云英建议农官在本地推广红薯。

    农官为难道:“其实只要能填饱肚子,种啥都行,但是一来我们没有种子,二来每年交税,这些东西没用处。”

    老百姓什么都不求,只求一个温饱,真要他们种,只要产量大,他们还是愿意种的。

    分卷阅读3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