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08

      穿越之荣华路 作者:华卿晴

    分卷阅读308

    地。以及那半岛的长治之地。

    宣文十七年的初秋。

    汉京城。

    王宫里的荣娘已经知道了前线的情况。

    这个春夏之季,东屠国的前线是大胜,又是得了一州之地入怀。

    可谓是春风得意,正是东屠国的无限大胜之机。

    至于荣娘更在意的事情,那便是长子伯玉寄回了家书。家书里自然是说了一些重要的事情。其中的一条,便是王室与朝中的重臣,将会迁往邺都城。

    邺都城,那将会东屠国的新京城。至于汉京城?

    汉京城只能沦为了一座旧都,一座君王起家时的潜龙之邸。

    “这一回去了邺都城,想来汉京城往后是见不到了。”荣娘与夫君刘之烨闲聊时,自然谈了这等小事儿。

    “母后倒是颇想去瞧一瞧邺都城的。荣娘你这意思是不想吗?”刘之烨心情非常愉快的。他的心情好的,任何人都能瞧出来。

    “怎么会?”荣娘摇摇头,回道:“能去了邺都城,我也挺欢喜。”

    “更何况……”荣娘话到这儿停顿了一下,她思考了一下后,方才又说道:“汉京城里的一些风声,你也是知道的。我啊,也不可能是真装聋做哑了。”

    “伯玉如今打得大魏朝的嫡系往草原那边逃窜。那剩下来的不过是些流民势力。大魏朝曾经的疆域,早早晚晚也是要落到了伯玉的治理之下。”荣娘说这话时,同样是于有荣焉的样子。当然,她也真觉得长子了不得。

    “朝里朝外的,总有风声想着成了从龙之功,上了劝进的奏章。”荣娘这话一说了。刘之烨也是沉默了。

    稍后,刘之烨才说道:“人心如厮。”

    “不过,想来伯玉有计较的。”刘之烨对于长子伯玉那是信心实足的。

    荣娘听后,亦然是点了点头,同意了夫君的说法。

    宣文十七年,秋末。

    王室与重臣在禁卫军的护领下,倒是真的来了一回长途的迁移。从汉京城到邺都城,整整花了两月余。

    在初冬之前,这一只队伍才是到了邺都城。

    宣文十八年,春。

    这个春三月初一日,荣娘五十周岁的寿辰。

    也是这一年的秋,东屠国在又得了曾经的大魏朝的二州之地后。在大胜之威下,朝中重臣纷纷上奏章,请君王刘长石晋位。

    从大王上晋王?

    还能是什么?

    那自然是普天之下的主宰,被奉为了帝王。

    皇帝。

    自然是天子称尊,道寡称孤的九五至尊。

    君王刘长石没拒绝,当然,也没同意了。而是连连压了两回重臣的群情请晋位之事。这等事情,有些动作大家看一看就明白了。

    既然没有拒绝,只是压下了。

    群臣哪还不懂了君王的心思?

    于是。

    又一次的大祥瑞事件后,群臣再度的上了请君王登基为帝的奏章。在大朝会上,那更是群情凶凶,全是忠臣要上了谏言的模式。

    真是一派的君臣同心,合台演了一场好戏给天下看一看。

    不过,让群臣惊讶的是,这一回君王刘长石还是拒绝了。当然,在拒绝之后,君王招见了心腹重臣好好的谈一谈。

    然后……

    自然就是有风声传了出去。

    登基的事情,君王是默许的那可以上奏章的。不过,如今的局面让君王不太满意。为何?那是连北面的半个中原都没拿下来。

    真要做皇帝,至少得有北面的半壁江山。若不然,岂不会弱了君王的神圣?

    君权天授。

    可不是谁登基了,就真是天下人认可的君王。至少,那也要当了半壁江山的主人,才算的一个正统的帝王。

    这样的江山方得长久。若不然,急烘烘就上位了,那是要被史书上记了一笔的。

    刘长石如今正是壮年,他的精力甚好。能上马开弓,能下马治政。既然心力甚足,何苦急了呢?

    倒是君王的意思一透露,前线的将军那是更加的动力满满。

    东屠国可是军功受爵的。这等军功的爵位,太多人肖想了。

    便是刘长石的三个弟弟,这一位君王都是给了机会,想让亲兄弟也是领一些功劳的。至少,是给了相关方面的差事。

    邺都城的王宫中。

    刘长石忙碌了一天。他这位君王是真忙碌。

    事实上,若说不想登基称帝?那是假话。

    只是,刘长石心中有数着。他是想熬了火候。治大若烹小鲜,不必要太急的。有些东西已经是囊中之物。

    刘长石自然更要爱护了君权神授这个名声。

    天下,有德者居之。

    这个德,可不是道德,而是德行。

    天子,唯兵强马壮者得之。

    可同样的,有时候大义的名份这一名旗帜,那也是要在手里牢牢的占领住。因为,这等重要的大义,君王不拿稳了,那会出乱子的。

    “……”

    搁下了手中的奏章,又是入了毛笔于毛洗上。

    这时候的刘长石坐了御案后的椅子上,他是微微闭目养神。良久后,刘长石睁开了眼睛。那一份摆那儿的奏章,那是在那儿。

    上面的内容刘长石当然知道。

    这是一份秘奏,上面说的自然是龙卫司抓捕到了一直通辑的犯人。

    那秘奏上,一个血红的“杀”字,更是力透纸背。说起来,也简单了。对于那一位曾经的高丽国和淑公主,这个如今被捕获的阶下之囚。

    刘长石只是简单的给了一个解决的法子。那就是送了敌人去死。

    这不过是一件往事,解决后得了心安。刘长石想得更多的还是朝堂上的政事。大魏朝内的流民势力,曾经他这位君王扶持起来的。

    当然,也是因为如此。

    那大魏朝的部族军才会打了败仗后,干脆的往草原逃跑。为何不留下来,继续的跟东屠国继续作战?

    很简单,大魏朝在中原的统治根基很薄弱的。

    那些流民势力其实更是已经燎原的大火。这等头疼的麻烦,如今倒是落了君王刘长石的头上。而事实就是刘长石并不打算了,给这些流民势力太多的仁政。

    至少,对于流民势力的上层,刘长石并不打算给太多的恩惠。而那些卷入其中的底层呢?

    刘长石同样的,没法子给了太多的恩惠。除非对方投降,否则的话,他这位君王只能站在了东屠国的利益上。

    因为,这些见了血,已经锐变成了新军阀的流民势力,岂会认输了?

    这些起来造反的家伙,那可是奔着坐江山的目的才走到这了步的。至于那些没奔着大好前途的野望着的势力,早已经被大魏朝之前的那些年动乱与撕杀中,尽数的淘汰掉了。

    宣文十九年。

    春。

    刘长石在朝臣的又一回劝进下,终于接受了

    分卷阅读3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