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91

      灵素入凡记 作者:木天道境

    分卷阅读191

    入味至骨,居然没有走掉油脂,这手法也是高明极了。”

    另外一个笑道:“我看这家应该还有旁的菜,索性都吃了再细说不迟。”其余两个赏官也跟着笑起来。

    知县大人也跟着道:“不错,不错。”

    另一道菜上来,长得也有些稀奇,却是方方正正像一块砖似的。外头眼见着是什么肉,上头还有油煎过的诱人焦痕。大师兄持刀在手,将那“砖头”解开了,里头却是外粉内橘的颜色,连着一阵鲜香气直冲人口鼻。见着那一刀下去顺着切口流出来的汁水,三位赏官都忍不住喉结动了动。

    大师兄将切好的块分入温好的碟上,又取过一旁的一个小壶,微微晃动两下,往上头淋上油褐色的薄薄酱汁,点上一些新鲜嫩绿的香叶葱尖,才往后一撤身子,表示完成了。侍者便过来端了碟子给各人上菜。

    几位大人都几口把自己那一份吃干净了,相顾失笑,一个问道:“这是什么?是鱼?怎会是这样颜色,且并没有什么腥味不说,还这般多汁水,吃口这般油润!外头那一层是鸡肉?又不像鸡肉……这可真是……”

    另一道:“方才那鸭子也是,里头填的馅儿,我吃起来觉着嚼到了鱼子似的,可又没有腥味,有一股子核桃榛子松瓤儿似的香气,可又没见这些东西的踪影……真是、真是神乎其技啊!”

    一时满座赞声,大师兄面色如常,更叫这些人高看一眼。

    第123章 憨面刁

    赏官们又问:“这两道菜可有名字?”

    掌柜的示意大师兄说,大师兄便答道:“这两个都是今年的新菜,那填馅儿鸭就叫做德源鸭,那道薄腌肉裹煎整鱼的,就叫做德源鱼。”

    知县大人精神一振:“哦?德源鸭德源鱼?有趣有趣,只是不晓得为什么以县为名呢?”

    大师兄道:“只因这两道菜所用的绿头鸭、细鳞鱼、五彩麦、乌绒鸡等主料,都是我们县独有的物产,旁处没有。且这些食材所在地多处偏远,也是因为河浦通渠、深山走村等政令才得现世。尤其是这绿头鸭和乌绒鸡,在别处虽有,却都是候鸟,待一阵子便飞走了。唯独到了我们德源县,一待就不走了,成了留鸟,才有这样肥嫩。出了新食材,又恰逢这次珍味会,岂非天意?我们酒楼便创出了这两个菜来,又因食材皆为本地特有,才斗胆以县为名。”

    知县大人听了心下大悦。这头灶师傅虽不善言辞,却说得句句清楚。这食材都是德源县独有的,可从前都没见过,为什么呢?因为都产于偏远之地。如今怎么能得着了?因为有河浦通渠、走村的政令,这事儿谁主持的?自然是一县之父母官了!

    又说那些飞禽本是候鸟,只到了德源县就成了留鸟?为什么?自然是因为德源县治理得好,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真是人心所向群鸟停驻,这天人感应的宁和兴旺,又是因为谁?怎么论也越不过这一县的县官去吧!

    这鸭子同鱼的滋味都甚好,偏偏又以县为名,往后来往客商多了,谁尝了不得赞一声?回去了沿路说起,总不得不提到德源县这个地方。再细论究竟,哎,难免又要提起自己的政绩了。这可真是……流芳千里而不自知了!

    知县大人听出这话里的话来,其他的哪个不是人精?哪有听不出来的。倒是几家酒楼的东家和掌柜的心里有些不稳了,——这年头当头灶的都得要这样口舌心机了?这人可不好找啊……

    至于岳二,心里都吃惊的想上去拎住大师兄的脖领子好好问问了。——你一个做菜的学这么些阿谀奉承的话做什么?!寻着点新鲜的食材都敢往政绩上贴,你是有多不要脸?!听听方才你自己嘴里说出来的这些话,想想当年你怎么骂老古的,你亏心不亏心啊,你还有没有良心?!

    岳二觉得这人变起来还真是没有底线,叫人痛心呐。

    又说灵素见大师兄做的那个八宝鸭和煎鱼,馋的不成不成的,她看旁人家都是分了小份上菜去的,想着一会儿大师兄肯定也要在这里切好了才拿进去。也不晓得里头有多少人,分下来还能剩多少。还自己拿眼神给那块煎鱼来回来去画了好几回线,算着怎么分自己这里才能落一口。

    哪想到大师兄进叫人整个都装盘拿了去了,他自己也跟着去了,只留下久久散不去的香气勾得人心里发酸。

    灵素觉得这个珍味会可真够没意思的……

    幸好,幸好还有一锅乾坤子可以期待。眼看着那边要起锅了,一边已经准备好了许多冰和盐,这是要冻羊糕了。方才里头的火早就撤了,焖到现在,开箱时候几乎没什么气味逸出来,看来这些古怪的法子还真有些效果。趁这个时候,她往那边稍稍凑了凑,一动念,把十二个煮好的鸡蛋收进了灵境。只看那油润的壳子,她这口水就已经有些管不住了。

    那边的羊糕冻上后,又开始忙活菌汤的事儿。说是再多收几道汁水,可里头的人数在那里呢,到底还是太少了,不够分的,这就不像话了。可要再多的真没有啊。怎么办?只好兑水,可兑了水又怕鲜味不够足了。可真够愁人的。

    这时候边上一位管事模样的道:“要不……放点鲜石粉进去?”

    大师傅忙道:“不成,之前楼里不是试过了么?那些舌头刁的一吃就尝出不同来了!这回的赏官可是有‘金舌头’之称的,更混不过去了。”

    那个道:“可现在也没有别的法子了。你说那些人吃得出来,也不是一次就吃出来的,都是吃了几回才说几样菜的鲜味太过雷同,才算吃出来了。这回旁的菜里又没有,我们这菌汤也不是平常的溜肉段小炒肉,是实打实有菌汁在里头的。只借点鲜再提一提味,哪里就吃出来了!”

    大师傅还犹豫,边上一个也劝道:“赶紧的吧。一会儿那边的菜尝完了,我们还磨叽着就难看了。”

    另一个道:“反正这水是必须得加的,要不然不够数。”

    看来是没有旁的出路了,大师傅也只好点头。

    几个人用碗量着烧开的山泉水往那瓮里倒,又把这瓮放在小火上炖至微开,那个专门管鲜石的管事小心翼翼取出一块鸽子蛋大小的半透明微带肉色的石头样东西来,又从袖子里掏出一把用丝巾裹好的银锉刀,便对着瓮口往里头锉了些鲜石粉下去。

    也不知道是紧张的还是怎么的,只觉手里一空,那块鲜石就咚一下整个掉进小瓮里了。围着的几人都大惊失色,赶紧抄勺子的抄勺子,拿筷子的拿筷子,往那瓮里捞那块鲜石。

    可这瓮口小啊,里头又煮得微沸,那鲜石又极易溶于水的,尤其还是热水。

    等好容易捞上来,这鲜石只剩下半块儿了。几个人都面面相觑,不知道如何是好。

    正这个时候,有人远远喊

    分卷阅读1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