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风流第108部分阅读

      公子风流 作者:禁忌书屋

    公子风流第108部分阅读

    就不在乎,而且有礼有节,更重要的是,大食的船队,在场中人可是亲见,和这样的船队对抗,实在让人难有底细。

    而朱高炽也意识到自己似乎又做了蠢事,可谓一步错,步步错,顿时成了笑柄。

    他一时之间,说不出话来。

    胡禄却是乘胜追击:“下臣远道而来,所带来的舰船,不值一提,大食国最擅舟船,这样的船队,规模不下数百,水师十万,将士骁勇,如狼似虎,若是大明不肯施恩德,反而以武相逼,那么下臣与国中父老,亦无所惧,无非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而已。”

    他脸上浮出冷笑,心知不打消这些人最后一点自尊心,是不会肯善罢甘休的:“况且我观大明,并无舰船,何来的征伐即便是舰船,可是在我大食人眼里,也不过舢板而已,不值一提,更不足为惧。”

    丝丝所有人倒吸凉气。

    疯了,彻底疯了,谁也没有想到,事态恶化到这个地步。

    而朱棣的脸色,已经彻底的沉了下去,他心里怒啊,这一口怒气,堵在他的心口,让他呼吸都有些不畅,他拼命的在隐忍,在隐忍,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几分艰难。

    今日他真正想杀人了,即便是当年的方孝孺,也不过如此,他的眼眸中锋芒毕露,杀机腾腾,整个人几乎彻底失去了理智。

    可是要理智,两国交战尚不斩来使

    此时,一个宫人小心翼翼的进了殿,他似在犹豫,可是良久,却还是咬牙站了出来,道:“启禀陛下,锦衣卫有事奏报”

    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吸引到了这个不值一提的小太监身上。许多人心里不由在思量,这个太监,也实在大胆,在这个节骨眼上,正在陛下的盛怒之中,也敢凑上来,待会儿龙颜震怒,陛下不能杀使节,难道还杀不了你

    朱棣不吭声。

    殿中亦是鸦雀无声落针可闻。

    太监不敢抬头,心里叫苦,后悔不迭,可是他心里明白,自己既然已经开了头,就不能灰溜溜的走开,所以只能硬着头皮道:“锦衣卫急奏:锦衣卫指挥使佥事,率船队前日抵松江口岸,松江府本已征募纤夫数千员,尚未解散,此时不待禀奏,已命人顺江而上,就在半个时辰之前,过龙圩湾,已抵龙江来了”

    “”

    满殿哗然。

    这个时候,郝风楼居然来了。

    这个家伙,此前一点消息都没有,怎么这一下子,就来了。

    更为让人无语的人,眼下陛下受辱,这家伙也撞到了枪口上,天知道这是他的幸运还是他的不幸。

    第二章送到,今天这章,删改了很多,不消说,老虎要爆发了,明天,老虎会更三章,恳求大家投月票吧,落后了太多,现在被人压着,压着,一直压着,整个人,都没有了精神,码字都觉得生厌,大家给月票,老虎让大家爽个够。

    第四百一十一章:吾皇万岁万岁

    郝风楼来了

    还带来了他的船队

    招呼都没有打。

    这一下子,所有人松了口气。

    朱棣的脸色稍稍缓和了那么一点点,这只是因为那个失踪了很久的家伙突然出现,实在教人松了口气。

    而且这家伙无论如何也算是信守承诺,居然是真的带了船队来了。

    这让朱棣很是欣慰,朱棣是个多疑之人,一个多疑之人难免就会将人性往最坏处想,有时他自己都会觉得郝风楼这个家伙承诺造船不过是为了抵消龙江船厂被烧的把戏。这种小心思,朱棣当然瞧得出。

    可是想不到这个家伙居然当真造了船来,单凭这一点,无论那船的规模大还是小,朱棣都足以欣慰了。

    人心最是复杂,而最复杂的就莫过于朱棣,朱棣的喜怒往往有些超脱常规,而这一点,解缙是没有预料的。

    解缙认为,只要将大食人引来,将这大船放在了龙江,陛下即便不去看,可是也会有耳闻,以陛下的心思,即便郝风楼拿了船来敷衍,多半也要勃然大怒,少不了治郝风楼一个罪不可。

    而他没有预料到的是,交趾叛乱了,而郝风楼荡平了叛乱,至于天子,所想到的却是郝风楼不但平寇,还要造船,本就分身乏术,能造出船来,无论大小和规模,都已实属难得,令人欣慰。

    一听到船队,殿中的大臣们各怀心事,有人松口气,觉得似乎来了一个台阶,不管怎么说,这大食使节的事闹到如此地步。本是没有回旋余地,而如今,却总算是有了顺竿子往下爬的机会,把注意力一转移。事情就好办了。

    而对太子朱高炽来说。却是狂喜。

    他所担心的并非是天朝的面子,这个面子毕竟还没丢到他的头上。他欣喜的是郝风楼回来了,而且还带了船回来,眼下朱棣震怒,一旦郝风楼的船真如那胡禄所言是一些舢板。不值一提,那么朱棣即便震怒,这股子火气终究还是发在郝风楼的身上。毕竟这大食使节如此倨傲,所凭借的无非就是大船而已,这些大船确实使人对大食的国力不敢小觑,假若当时,郝风楼不是惹得龙江船厂毁了。中断了朝廷的造船大业,朝廷又怎会如此没有底气,而遭受这胡禄的轻侮

    今日出奇安静的人很多,其中就有杨士奇。杨士奇天生聪慧,年幼时却是家庭贫寒,父亲早逝,更为孤儿寡母的生活雪上加霜,因此其母改嫁,杨士奇成为了别人的继子。

    一般来说,这杨士奇本也是江西人,理应会融入进解缙这些人中去,毕竟是同僚加同乡,免不了更亲近一些。可是杨士奇不同,解缙这些人都是出自书香门第,他们的出生大致相同,无非就是自幼受到了培养,自幼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年长一些,便随长辈四处拜谒前辈,也会和一些同样的子弟结交,就如解缙和已经获罪的胡广一样,他们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打过交道,甚至科举时都是结伴而来。 href=〃e=〃blnk〃en2 平南文学网

    杨士奇家贫,他自然不会享受到这样的待遇,更不可能和这些公子哥们结交,他是苦出身,素来受别人排挤,所以对这同乡之谊早就看淡了,等他金榜题名,虽然许多同乡登门,慢慢与他亲近,只是杨士奇却显得并不热络。

    他非常清楚,自己和这些人不一样,他的道路比他们更加艰辛,所以他显得很是特立独行。此时,杨士奇的目光先是落在了朱棣的身上,他能清晰地感觉到,陛下所流露出来的欣喜,只是这欣喜又愤怒的情绪交杂在一起,有一种难以琢磨的意味。

    至于太子,似乎也轻松了。而解缙

    杨士奇的相貌平淡无奇,一双眸子也不如别人那样锐利,可是这双平淡无奇的目光却仿佛能看透人心。

    而解缙此时的表现只有一个,那便是复杂。

    他似乎是巴不得郝风楼带着他的破船而来,显然是期待已久,陛下毕竟在盛怒之中,本就为大食人而震怒,郝风楼若是再来丢大明的脸面,说不准郝风楼就彻底完了。可是显然解缙又有点难以把握朱棣的心思,是以显得喜怒不定。

    杨士奇沉吟片刻,似乎想到了破局的办法,旋即,他站出班来,正色道:“陛下,微臣有一言启奏。”

    朱棣终于开了金口:“卿家但言无妨。”

    杨士奇正色道:“臣听说交趾叛乱,锦衣卫佥事奉旨平叛,立下大功,陛下圣明,向来进善惩j,如此大功,振奋人心,解我大明南疆之患,可谓劳苦功高。如今郝风楼既已抵龙江,功臣还朝,陛下何不亲迎,以示尊荣,如此,郝风楼必定感激涕零,而天下臣民也必定欢欣鼓舞”

    这些其实都是屁话,实质的内容就是,郝风楼来了,皇上赶紧顺坡下驴吧,若是答应了胡禄的条件,朝廷就要失了里子,若是不肯,就要没了面子,与其如此在此虚耗,何不如将此事搁置,以亲迎郝风楼的名义先把事情糊弄过去,等过了几天,朝廷有了准备,再来周旋不迟。

    杨士奇的这个意见可谓是大快人心。对天子来说,是有了台阶可下,而对太子和解缙人等则是那郝风楼既然带来的是舢板,那么索性就让陛下去看看舢板,有了强烈的对比,太子和解缙正好也有乐子可瞧。

    总而言之,这番话可谓谁都不得罪。

    朱棣听罢,果然如杨士奇所料,道:“爱卿所言甚是,郝风楼是功臣哪,这大功臣入京,朕岂能无动于衷,传旨,摆驾龙江”

    满朝文武自然是得随行,即便是各藩国的使节,当然也得跟着。

    那胡禄当然明白这些君臣的伎俩,开始觉得可惜,竟是不能乘胜追击,可是随即一想,久闻一个叫郝风楼的在交趾造船,不过一年半载,能造出什么船来他们既然要自取其辱,那自是再好不过,索性就跟着去瞧瞧,且让大家看看大食的威风,到了那时,还怕这大明的君臣不乖乖就范

    于是乎朱棣金口一开,所有人都出奇一致的心中赞同,自然无人反对。

    小半时辰之后,宫中一切筹措得当,朱棣率众臣和使节出殿,率先上了乘撵。近万护卫将军校尉力士太监宫人尾随,又有文武伴驾,旋即大明门洞开,宛如长蛇一般的队伍便往龙江而去。

    此时此刻的龙江依旧热闹非凡,许多人不只是来看船,其实也是因为近来总有名士和文人墨客出没,在这附近的碑石上题诗作画,再加上三教九流,纷纷来此趁机牟利,所以耍把戏的挑着货担的货郎摇着扇子的读书人来此瞧热闹的寻常百姓居然络绎不绝,就如赶庙会一般。

    江上停泊的大船,依旧如故。每一次都带给人新的震撼,只是近来厂卫捉得紧,再没有人敢胡言乱语,虽然惊叹于大食人的技艺,却是一个个谨言慎行,心中震撼之后,便融入到这热闹的气氛里。

    一队队的快马终于出现,马上的力士个个魁梧非凡,身穿锦衣,这些人拿着牌子,大喝:“天子即将行至,尔等速速规避”

    天子来了

    这热闹非凡的龙江顿时沸腾,按理来说,本来天子驾临是该赶人的,只是今日的安排很匆忙,所以根本没有驱赶的时间,到时候这么多人都要回城,免不了还要撞上圣驾,所以不如留在原地,也省的引起混乱。

    紧接随后,又有几波快马到了,士绅百姓谁也不敢怠慢,纷纷清出道来,一个个再不敢做声,气氛静谧的有些可怕。

    一炷香之后,圣驾终于到了。

    那长蛇的队伍,蜿蜒而来,夹道的百姓纷纷拜倒:“吾皇万岁万万岁”

    排山倒海的声音,对于乘撵中的朱棣来说,恍若未觉。

    他掀开辇前的青纱,并不曾看到多出来的船影,露出了失望之色。

    倒是边上,有个太监道:“陛下只怕郝佥事还没有到,不过根据奏报,只怕多则一个时辰,少则一炷香,就要来了。”

    在码头处,乘撵落下,这里的人已经清空,朱棣下辇,龙江这里风大,立即有个太监拿来了一件猩红的披风,朱棣披在身上,站在这江口的位置,驻足而立,大风袭来,他的须发飘扬起来,身后的披风亦如惊蛇扭曲乱舞,朱棣的目光远远眺望,看着那江水的下游位置,隐隐之间,有那么一丁点的期盼。

    恳求月票,还有最后三天,今天三更,有月票的兄弟不要藏了,咱们后发制人,让老虎逆袭吧。第二更尽力中午三点之前送到。

    第四百一十二章:巨舰

    数万人驻留在龙江口。

    朱棣一人站在码头的栈桥处,所有人都是沉默,没有一点声息。

    那湍急的河流翻滚着水浪哗哗作响,而朱棣站在河边,心情激动,略显焦灼。

    这几日,他实在过于郁闷,一桩桩的烦心事让他有些透不过气来,他猛地察觉自己再不是那个对酒高歌的人,再不是那个想笑就笑想哭就哭的人。从某种意义来说,他已经不再是人,他是天子,受命于天,喜怒之间影响深远,所以他得克制自己的喜怒。

    而现在,他急需要一点点的喜悦来冲淡内心里的抑郁。

    无论怎么说,郝风楼的抵达确实算是一件喜事。他并不在乎郝风楼的船队,也不在乎其他,心里只是想这个突然消失的家伙突然回来,就足以让人弹冠相庆。

    可是人还是没来

    河流的尽头没有一个人烟。

    所有的人距离朱棣都很远,不敢过份的靠近,百姓们依旧跪着,却有人大着胆子抬眼张望。

    文武百官的心思自然各有不同,不过却也期待着什么。

    而胡禄的脸上只是冷笑。他只是以为这大明天子是听说那郝风楼回来,带来了船队,所以希望让他来见识见识大明船队的厉害,胡禄确实想见识,更确切地说是想看笑话。

    他是海商出身,一个海商对海船的了解比寻常人要深刻得多,一艘海船从铺龙骨到最后成型,这里头每一道工艺,他都了若指掌,所以他深信那什么郝风楼造不出大船,即便是造出了海船。也绝不可能和岸边停泊的大食船队媲美。

    而一切都这样的安静,只剩下水流哗哗的声音。

    突然

    朱棣的瞳孔猛地一缩,只见在河流的尽头居然出现了一个黑点。

    这个黑点越来越大,是桅杆

    没错。宛如擎天之柱的主桅杆出现在所有人的眼前。风帆自然已经撤下,所以这通体黝黑的桅杆极为醒目。这是桅杆,尽管到现在看不到船身,可是这半年来,想船想疯了的朱棣已不知看过多少船只的草图。此时此刻,他几乎用肉眼就可以断定。

    紧接着,便可以看到在这大河的两岸,无数的纤夫如蚂蚁一般打着赤膊,拉着纤绳慢吞吞地拉动着某样东西前进。

    肆虐的大风吹走了他们的口号声,可是慢慢的,那桅杆已越来越清晰。

    “好长的桅杆”有人倒吸了口凉气。

    一时之间。场面有些混乱,甚至跪地的百姓,有人都伸长了脖子。

    紧接着出现的就是船楼,那甲板上的建筑竟如凭空浮在半空的连绵宫殿。使人错愕。

    这这是什么

    一双双难以置信地眼睛,所有人都愣住了。

    大大大船

    所有人都明白,这是大船,不只是大船,单单是管中窥豹,就可看出这初露半身的大船是何等的庞大。

    即便是远远眺望,任何人都能感受到这艘船带来的强烈震撼。

    这这是怎么回事

    混乱产生了,那些好奇和震撼的百姓开始变得不太安份起来,有人不自觉地伸长脖子,不自觉地伸长身子,甚至是站起来,踮起了脚。

    可是一旁负责警戒的侍卫亲军,此刻也顾不上什么,等他们反应时,却发现这些大胆无状的百姓居然已经完全没有了规矩。

    文武百官们倒还沉得住气,有人表情凝重,有人还是忍不住露出骇然之色。

    所有人都有一个念头。

    船是哪里来的。

    这总不可能是凭空造出来。

    是海防造的这若是对船不了解的人或许不会纠结这个问题,可问题就在于,这半年多来,朝廷对造船的事进行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在争论的过程中,所有人拿出了浑身解数,为了表现自己的观点,倒也积攒了不少关乎于造船的知识。

    所以大家几乎有论断,这个船必定不是海防造出来的。

    不是说船料需要晒干三年,不能脱水的船料若是强行下水,用不了多久就会泡烂腐蚀吗

    那么,海防的船料哪里来的

    不是说海防只是个小地方,并没有多少匠人,又怎么可能凭空造出这样的大船来

    不是说

    一个个的疑问浮在他们的心头,他们疑惑,他们不解,他们几乎是绞尽脑汁也解释不清自己眼前所见所闻。

    当你明知道这个世上不可能出现的事却在自己的肉眼面前实实在在地出现,这实在是一件很受折磨的事,于是许多人饱受煎熬。

    河水翻滚,顺东而去。滚滚浪花奔腾不息。

    朱棣站在这栈桥上,瞳孔不断地收缩。

    他看到的是一个庞然大物,这庞然大物此时缓缓地移动,越来越近。

    也正因为每靠近一分,都更让所有人增加一分的震撼,其中震撼的人之中就包括了朱棣。

    船大船梦寐以求的大船。

    这艘大船比朱棣在梦中所思所想的还要巨大,这硕大的船影,若说是大山,那么停泊在岸边的大食舰船简直就是一座山丘。

    长至少七十丈,是大食舰船的一倍,宽三十余丈,这只是朱棣的简略估计,足足是大食舰船的一倍。

    那一个个桅杆也已彻底崭露在朱棣面前,足足十七根风帆,没有错,是十七根。主桅和副桅错落有致,每一根都如参天巨木。

    这这是郝风楼造的船

    朱棣已经习惯了喜怒不形于色,可是现在。他的表情却像是个见了障眼小把戏的孩童,除了错愕还是错愕。

    “是大船啊,这才是真正的大船,快看。快看那是什么”

    朱棣的身后响起了欢呼。有人大吼:“是海防侯海防侯”

    确实是海防侯,这绝没有错。因为在大船上的副桅处,风帆没有除下,上头有漆红的大字:“海防侯锦衣卫指挥使佥事,钦命督造”之类的字样。

    这就是海防侯没有错了。

    确实是郝风楼的船。

    百姓们像是炸开了一样。一个个疯狂了:“这样大的船果然是海防侯奉旨督造的。”

    “确实听说过海防侯奉旨督造大船的消息,这海防侯乃是宫中义子,若没有几分本事,当今皇上怎么可能”

    “原以为大食的船已是天下第一,可是”

    一句句的话,甚至有一些足以算是言及宫闱,当着皇帝老子的面。居然也敢如此造次,换做一个时辰之前,若是教锦衣卫听了去,早就请你到城隍庙里研究你的身体结构了。

    可是现在。没有人顾忌他,甚至是朱棣都不在乎。

    文武百官们在震撼之余,一个个脸色凝重,他们现在已经不在乎船,船其实并不重要,再大的船,那也只是船,对于这些官老爷们来说,终究只是奇巧滛技之术,登不得大雅之堂。他们现在突然发现,自己要深思的是这些船的背后所带来的影响,甚至整个朝廷都要面临重新洗牌,而自己在这浪潮之中会得到什么,又会失去什么,该如何应对

    半个时辰之后,大船终于靠近,这庞大的船身几乎占据了近半的河面,而尾随其后的都是长二三十丈的寻常舰船,被这大船的光芒所遮掩之下,并不显得注目。

    可是那胡禄此时的脸色已经蜡黄,他的眼眸中,至今还显露出不可置信,这么大的船怎么可能就算大明能造出来不对,胡禄突然想到了什么,而后终究放下了担心,他方才确实是过于诧异,以至于自己失态,可是当他冷静下来,立即寻找出了漏洞,于是,这位国使不由抿了抿嘴,笑了起来。

    大船根本不可能驶进栈桥,所以只能停泊于江心,放下铁锚,而后再放下一艘艘小船,船上的人顺着绳索从大船上吊下去,到了小船上,再划桨抵达栈桥。

    郝风楼是第一批登陆的,他整个人显得疲倦,脸上略显苍白,或许是因为很久没有吃到新鲜蔬菜的缘故,所以肤色很不好,其实当他抵达龙江的时候,就被龙江这里的场景震撼到了。

    人到处都是人,这是什么情况,是来迎接自己的自己什么时候有这样的礼遇

    而当他上了小船,远远看到了朱棣负手而立站栈桥上的身影时,郝风楼更加诧异了,皇上

    皇帝老子亲自迎接,这是什么殊荣很明显,这不对劲,郝风楼显得没有太多底气。

    不过,他绝不是那种扭捏的人,待登岸之后,立即到了朱棣面前,正色道:“儿臣见过父皇,吾皇万岁”

    很感谢大家对老虎的支持,老虎这两天心情一下好了许多,因为月票多了不少,老虎想情节码字都感觉有力度多了,原本老虎想要早早码出第二章,只是昨晚又是通宵构思情节,而心情变得愉悦起来,今天中午竟然破天荒的睡了个好觉,而且连闹钟都没叫醒,老虎会尽量早点更出第三章,希望有月票的同学能继续投老虎的票,看着在月票榜上慢慢上升,老虎真心想说,这就是给力,而且码字也很有劲

    第四百一十三章:天下第一

    朱棣看着郝风楼。

    这个家伙明显比以前瘦了不少,一张脸多了几分菱角分明,还算俊朗,眼睛也依旧有神。虽然脸上透着疲倦,可是眼眸却依旧锐利。

    朱棣抬眼看了看那巨大无比的大船,再看看郝风楼,不禁笑了。

    他亲自上前,将郝风楼搀起,道:“郝风楼,快快请起。”

    郝风楼抿了抿嘴道:“儿臣幸不辱命,已将船造出来了,虽然不多,不过十余艘而已,不过海防诸多船坞已经搭起来,再过一年半载,组成船队不成问题。”

    朱棣的心里本是狂喜,朝思暮想了半年,心里煎熬无比,为了这船,不知生了多少气,耗费了多少功夫,而如今,这大船近在咫尺,亲眼见识到这无以伦比的巨舰,朱棣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有一种大快人心的感觉。

    再看显得清瘦的郝风楼,朱棣自然晓得为了造这所有人都认为不可完成的巨舰,是何等的不易。

    没有花费苦功,没有耗费心血,没有通宵达旦,没有日夜辗转,又怎会有这样的成果

    当别人都说不成的时候,便是朱棣都已经灰心冷意。

    当那大食人的舰船映入朱棣眼眸的时候,朱棣有的只是羞怒。

    而现在,朱棣没有羞怒,没有灰心冷意,因为有一个人做了一件本不可完成的事,朱棣不知道郝风楼用的是什么办法,可是他不必去想就知道这巨舰的背后是何等地勤勉,要付出多少的艰辛。 href=〃e=〃blnk〃en2 平南文学网

    朱棣微笑道:“好好好”

    他连说三个好字,没有再透露只言片语,却是直接拉着郝风楼,用手遥指龙江方向乌压压的文武百官和臣民道:“郝爱卿。你看看,朕把他们都带来了,让他们也见识见识你的船,朕没有看错你啊。来。随朕来。”

    郝风楼觉得这热情有点过份。不过他却看到了大食人的船,大食人的船确实堪称巨大。只是和海防造出的大宝船相比,却还是差了那么点儿意思。

    郝风楼顿时明白了一点什么,一副受宠若惊之色,与朱棣一前一后出了栈桥码头。

    在这码头之外。百姓们自是震撼和欢呼,而大臣们则是神色复杂,至于各国的藩臣,却一个个惊叹不已。

    其实船的大小,某种意义来说确实能彰显国力,你能造出,别人造不出。单凭这点就足够了,要组建一支船队,首先需要的就是大量的人力,数万的匠人在船坞劳作。而近十万的民夫负责砍伐船料进行运输,为了维持这些人的运转,还需要供给吃喝,需要安排衣食住行,这些都不是小国所能承担,更不必提工艺水平的差距,有时候即便给你足够的银子和人手,你也未必能弄出这样的大船来。

    所以大食使节带着船队来,各国纷纷逢迎,便是管中窥豹以小见大,通过这船队的规模,猜测出大食的国力。而现在,这些使节们突然意识到大食和大明相比简直就是不值一提,萤火之光,岂可与日月争辉,天朝上国果然是天朝上国。

    朱棣一到,无数人如海浪一般拜倒,纷纷道:“吾皇万岁。”

    文武百官们跪下,臣民百姓们跪倒,那藩国使节亦是真心折服,再没有三心二意,纷纷拜倒。

    唯一不拜的依旧是胡禄。

    朱棣面对胡禄,有底气多了,只是背着手,看都不看他一眼,道:“众卿平身,不必多礼。”

    他能看到那些个使节的眼中所流露出来的向往和倾慕,这是一种真正仰望的心态,当你抬头望天,顿时觉得天高地阔,而自身渺小。

    朱棣要的就是这样的万国来朝,而不是因为安南的前车之鉴使这些人生出畏惧,也不是为了贪图大明的赏赐而怀着得到好处的心思。他要的是这些番邦使节真正感受到大明的实力,这种实力未必就是通过暴力来展现,而现在,朱棣如愿了。

    朱棣很满意,他的心情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快活,也不曾像今日这样痛快,登基这么多年了,从来没有这样痛快过。

    胡禄木然地站在一边,冷眼相看,嘴角浮着冷笑,他看着现在的场景,唯一的念头就是可笑。

    不错可笑

    因为不可能有这样的大船,胡禄精通船术,怎会不知所以当所有人拜倒在地的时候,他没有拜倒,当大明天子露出满足之色的时候,他只是恻然一笑,慢悠悠地道:“这船是假的。”

    他说出这番话的时候,所有人愕然了。

    无数对眼睛朝胡禄看过来,胡禄并不在意对方的目光,其实事到如今,他已经骑虎难下,可是商人的本性就是贪婪,为了贪取暴利,他已经顾不得这么多了。

    胡禄继续笑起来,道:“这根本就不是海船,这样的船根本不能下海”

    许多人倒吸了口凉气,朱高炽和解缙二人对视一眼,他们其实也有狐疑,郝风楼的船是从哪里来的而现在,这个精通船术的胡禄突然跳出来,反而给了朱高炽和解缙一些希望。

    如果船是假的,不是海船,这意味着什么这就是众目睽睽之下欺君罔上了。

    朱棣显得很平静,他只是侧目看了身后的郝风楼一眼。

    郝风楼一直没有开口,其实都在观察,当所有人拜倒,胡禄却是不肯下跪的时候,郝风楼就已明白,这个大食打扮的人根本就是来砸场子的。

    郝风楼站了出来,抿嘴微笑,打量这个胡禄,慢悠悠地道:“哦不知胡先生何以见得这船并非海船”

    胡禄微微愣了一下,他想不到,这个素未谋面的家伙,居然能叫出自己胡先生,这意味着什么

    谁知郝风楼又是摇头叹息道:“哦,我险些忘了,胡先生是大食人,汉名是叫胡禄,不过大食名却叫却叫纳赛尔不过入乡随俗,我还是叫胡先生可好”

    胡禄身躯一振,他万万想不到这个年轻人将他的背景打探得这样的清楚,他就是郝风楼这个郝风楼到底是做什么的

    胡禄显得心乱如麻,却还是故作镇定地道:“下臣久仰郝大人的大名”没有迟疑,胡禄继续道:“不过下臣有些话本不该讲,只是不说出来,便是欺骗,在大食,欺骗他人是要断舌的,所以下臣不得不讲。”

    郝风楼只是微笑道:“胡先生但说无妨。”

    胡禄正色道:“你这根本就不是海船”

    郝风楼却是摇头道:“胡先生未免太过武断,明明它是船,也能下海,为何就不是海船”

    胡禄冷笑道:“若是海船,绝不可能如此庞大,你欺其他人可以,可是要欺我却是不容易,我只问你,你的船是否是从交趾一路而来”

    郝风楼道:“正是。”

    胡禄又道:“你的船既是从交趾过来,那倒也无妨,可是我听有人来打听,说是沿途的州府并没有看到你这船队的踪迹。这就是说你们并非是依着陆地行驶,不知我说错了没有”

    郝风楼吁口气道:“胡先生果然是精通海航之人,你说得没有错,我们没有沿着海岸行驶。这么大的船,近海多礁石,又暂时不熟悉所过海域的地形,所以不敢冒这个风险。”

    胡禄笑得更冷,道:“这么说,你们是行在汪洋之上了哼,郝大人,你可知道在你们大明欺君罔上是什么罪名你口口声声说行在汪洋之上,却是不知这么大的船根本就不能在海中行驶,深海之中,海浪巨大,一个浪头下去,寻常的船只或许还能承受。可是你的海船却必定要支离破碎。”

    郝风楼不禁笑了,道:“这又是什么缘故”

    胡禄正色道:“这是常识,而非典故,但凡是行过船的人都知道,船越大越不牢靠,你将船身造得这样的宽大,这是取死之道,木质的船身根本承受不起这样的大浪,所以你说什么行驶在深海,根本就是胡言乱语,这船一旦下海,即便是沿着海岸而行也未必能承受,何况是深海这些东西,人尽皆知。莫非你认为这海船是造得越大越好么假若如此,我大食早已造出最大的船只。郝大人,这根本不是海船,料来是你们大明搭起来的花架子,命人拖到这里,无非就是串通好了,想要压我大食的船队一头罢了,只是可惜你们对海船一窍不通,结果只是徒惹笑话而已。”

    第二章更新得晚了些,老虎很抱歉,所以码完第二章,老虎立即码第三章,总算还不算晚,希望大家能原谅老虎,老虎再继续求点月票哈希望大家依然支持老虎

    第四百一十四章:有一笔账要算

    胡禄的话很专业,这里头牵涉到的是造船的知识。

    而事实上,他的话是对的,船只的建造其实并非是想当然,不是说你想造得有多大就有多大,否则大家又何必要比这船只的大小

    其实大家都隐隐觉得胡禄的话说得对,再加上这胡禄说得又十分笃定,当着众人的面自信满满,因此不少人开始狐疑了。

    比如那些一向见风使舵的藩国使节,此时就露出了狐疑之色。

    其余人的面色各不相同,各有千秋。朱棣忍不住皱皱眉,他倒是并不相信郝风楼欺君罔上,只是对这可恨的胡禄很是气恼。

    胡禄笑了,继续道:“造船首要额,就是铺设龙骨,这龙骨干系的便是整艘船的牢固,龙骨乃是用坚木铺设,可是木头终究是有它的极限,铺开的越大,各处关节就越多,关节越多”

    他所说的造船问题很是细致,而且极为精准,龙骨确实是关系着整艘船抗风暴的能力,而以现如今的技术水平,这些木制的龙骨毕竟承受能力有限,问题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船越大,龙骨也就越大,因此就需要更多木头拼接一起,拼接得越多,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就越多,毕竟这时代并没有无缝对接的技术,多一次拼接,这龙骨的可靠性就越低。

    至于第二个问题就在于用料,即便再坚固的木头,它终究还是木头,假若只是小面积的木头拼接一起,或许还能坚固,可是越是越大,在海上承受风浪的力量也就越大,所以某种意义上。像郝风楼所带来的这艘大宝船,如此巨大,一旦遇到大浪,基本上就要散架了。

    像这样的船。假若只是驾驶在近海。沿着大陆航行,倒也勉强可行。毕竟近海的风浪小一些,其次便是若是遇到大风浪,就可立即靠着陆地躲避。

    可是偏偏,郝风楼却口称他们并非顺着大陆航行。胡禄得出来的结论就是,这样的海船,以它的结构,是绝不可能在深海中航行的,它的可靠性太低,承受风浪打击的能力也太低,即便是无风无浪。这上千里海路走来,只怕也差不多散架了。

    因此这根本不是海船,或者压根这就是郝风楼

    公子风流第108部分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