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风流第36部分阅读

      公子风流 作者:禁忌书屋

    公子风流第36部分阅读

    终究还是闲散的性子,对外头的事务不甚关心。

    此时,随侍的太监突然来通报,道:“娘娘,汉王殿下求见。”

    “汉王来了”徐皇后的凤眼里掠过了一丝欣喜,终究是自己的骨肉,宫中本就没什么乐趣,有人作陪自是极好。可是随即,徐皇后神色又黯然起来,他当然清楚自己这二儿子来这里做什么的,近来汉王三天两头的往这边走动,无非都是以问安的名义跑来这里请自己说说话,希望能够让他留在南京。

    来来去去,总是那么几句不舍得离开父皇母后,这些话本是让徐皇后有些动心,可是她心里清楚,汉王留在京师,只会造成兄弟不和,手心手背都是肉,她无论如何也得咬着不肯松口,不给汉王任何希望。

    今日汉王来,多半说的又是这件事,徐皇后有些烦躁,不得已,却还是道:“请汉王进来。”

    朱高煦的脸色很不好看,他心知大事不妙,急急入宫,勉强挤出几分笑容道:“儿臣给母后问安,母后的身子好些了吗自从上次在紫金山受了惊吓,母后比从前消瘦多了。”

    徐皇后莞尔笑道:“好多了,有劳你挂心,来,坐下说话。福儿,去拿茶点来。”

    身边的侍女福福身子,碎步去了。

    见殿中无人,朱高煦苦闷地道:“母后,儿臣此来,是想来辞行的,儿臣这几日辗转难眠,一直都在想就藩的事,哎从前是儿臣不懂事,现在想来,再留京师也是无益,儿臣已经大了,不可能永远承欢父皇和母后的膝下,所以已命人收拾行装,明日便上书恳请就藩。母后在京师,若是挂念儿臣,可多传一些书信来。好在太子在京师能够随时照料母后,儿臣终究还是放心一些。”

    听到这些话,徐皇后微愣,她不曾想到朱高煦终于想通了,原本无论如何劝说,他总是不肯,想不到如今得来全不费功夫。

    徐皇后先是心中一喜,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可是随后又有几分不舍,毕竟是自己的骨肉,虽然明知这是宿命,把人留下来,害处更大。可是做母亲的依旧还是没有忍住,既是欣慰又是难过地垂泪道:“就藩也好,就了藩,好生生做你的藩王,藩地不比南京,你到了那儿要好生做一个贤王,母后其实也不舍得你走,可是孩子长大了,总是留不住。”

    朱高煦叹了口气道:“母后教训的是,儿臣定然谨遵母后教诲,此次儿臣除了进来辞行,还有个不情之请,请母后赐一些药物,好教儿臣就藩。”

    “药物”徐皇后道:“你要药物做什么”

    朱高煦道:“儿臣打听了一些,云南那里甚是苦寒,非但比不了南京,连北平都不如,儿臣听说那儿的蚊子有拇指大,缺医少药,当地的土人又是蛮横,最是容易得疟疾,一旦染上了病,便是凶多吉少,儿臣儿臣”朱高煦哽咽道:“儿臣真不知该如何是好。宁王封南昌,儿臣乃是父皇嫡亲的儿子,却是封去云南,去那种人烟稀少,如此贫苦的地方,儿臣好歹也为父皇在靖难时立过功劳,想不到现如今竟是落到这样的下场。”

    第二章送到。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七章:力挽狂澜

    徐皇后的绣眉皱了起来,她心里突然像是拨动了一下什么,却还是道:“你是藩王,却又怕什么,就算去了爪哇,也没你的苦吃。”

    口里虽是这样说,徐皇后却不由思咐,这事儿还真是有些委屈,皇上的亲儿子,靖难的先锋,拼了性命总算让大家坐了天下,结果别人分封去南昌或是改封江浙,怎么自家的儿子,反倒是去了云南。

    徐皇后心里微微有点不舒服。

    终究还是母亲,也有点不平。

    朱高煦随即泣告道:“母后,其实其实儿臣从前不肯就藩,有些话,实在是不便说,儿臣被封在那云南,形同流放,在南京城里,早有不少闲言碎语,近来不少宗室入京,也都对儿臣多有恶言,都说儿臣儿臣素来好面子,这事母后也是知道,可是儿臣终究是不服,人家是封去享荣华富贵,凭什么儿臣就封在云南吃苦头”

    徐皇后眉头皱的更紧,这番话说的她很不舒服,从前朱高煦只是不断诋毁太子,让她心里反弹,所以总是希望朱高煦尽快就藩成行。可是现在,她倒是有点不同见解了,只是她还是安慰朱高煦,道:“你父皇封你去云南,确实有戍边之意,你终究也是你父皇的心头肉,自家的儿子,镇守在边关,总是放心一些,这是你父皇的小心思,绝没有慢待你的意思。”

    朱高煦道:“说是这样说,可是别人总是骂儿臣是杂种”

    啪徐皇后猛地站起来,她手里还捻着个块玉珠,此时摔落在地。

    徐皇后怒道:“谁说的话,是谁”

    朱高煦委屈的道:“不少人都有这样的闲言碎语,当年太祖在的时候。收养黔宁王沐英为子,此后将沐家世代封于云南,现在儿臣也封去了云南,于是便有不少这样的流言出来”

    徐皇后气的哆嗦,道:“这件事,本宫会彻查清楚,欺人太甚了,你是最近亲的宗室,怎么会有人这样放肆。”

    朱高煦道:“其实不怪别人,怪只怪儿臣平素太过自大。儿臣仗着有些功劳,又是父皇和母后的爱子,确实是骄横了一些,得罪的人自然不少,这些人早就瞧儿臣不顺眼。尤其是那些朝中的大臣,一些翰林学士侍读。只因儿臣不喜读书。有些事做的不如他们的心意,素来为他们所恶”

    “不要再说了。”徐皇后怒气冲冲,她冷冷一笑:“还真是欺到头上来了,这些人,早就不可靠,本宫怎会不知。这些话,你早就该说,何必等到今日才说出来本宫以为你不肯就藩,是因为你罢。这件事休要再提,你也是本宫所生,封去云南,确实是不妥当,这事儿,还真是该从长计议,你不必急着就藩,再等一等,让你父皇再换个封地才好。”

    朱高煦一听,顿时松了口气,这一次他确实是在冒险,若是母后不改主意,自己怕是当真要收拾行礼滚蛋了。

    而显然,郝风楼教自己的法子确实很好用。从前他进宫,总是执拗的说一些不肯就藩,想留在京师的昏话,偶尔又在母后面前腹诽太子,这样的做法,非但没有效果,反而引来了徐皇后的反感,仿佛是看透了他的心思,少不得维护一下太子。可是现在,朱高煦这一次绝没有对太子有半点毁誉,只是哭诉自己受人排挤,遭人所忌,再加上封地偏远,道出自己为未来的担心。徐皇后听后,立即生出了爱护之心,感同身受,这才知道对这老二有些误会,并不是因为想要夺嫡才非要留下,原来是抹不开面子,也不希望将来受苦。

    做母亲的,总怕儿子吃苦头,强调了这一点,徐皇后便心软了。她眯起眼睛:“你先回去,再等一等,就藩的事缓一缓,本宫为你想办法。”

    朱高煦道:“只怕等不及了,儿臣不敢隐瞒母后,其实其实今日出事了今日有锦衣卫因为不肯裁撤冗员的事,所以闹出了点事故,现在有人做起文章,想故意将此事牵扯到儿臣身上,好将儿臣赶出京师去,儿臣有时确实骄横一些,不将他们放在眼里,那些个御使,总是在儿臣的麻烦”

    徐皇后眯着眼,淡淡的说了一句:“骄横又怎么了咱们辛辛苦苦来这南京,难道就该着夹着尾巴做人母后给你做主了。”

    纪纲知道,大势已去,当皇上说出让自己做富家翁的时候,自己已经没有了希望,与此同时,汉王也没有了半分的可能,将来的天子,必定是太子,太子登基之后,就是彻底清算的时候。

    他吓得瑟瑟发抖,这个眼下大明朝最大的特务头子,深知陛下的秉性,一旦下定了决心,就再无翻盘的可能。

    郝风楼这时道:“陛下,臣有事要奏。”

    他突然发言,让朱棣脸色更坏,朱棣狠狠的看了郝风楼一眼,道:“怎么,你以为朕不处置你,你就尾巴翘到了天上,有什么事要奏若是事涉纪纲,你就休要提了。”

    朱棣把郝风楼叫来,目的其实就是杀鸡吓猴,郝风楼在朱棣眼里只算半个汉王党,所以他不愿追究,再加上平素郝风楼的作为很对他的胃口,所以也要保他的意思,不过郝风楼现在撞到枪口上来,让朱棣心情更坏。

    郝风楼正色道:“微臣要陈奏的是,翰林编修孔文祥,目中无人,既是翰林,却在锦衣卫经历司中,傲慢无比,在场的经历镇抚千户人等,竟都如他的私奴,微臣乃是锦衣卫千户,好歹也是五品官员,可是他对微臣,却是颐指气使,微臣自认自己乃是天子亲军”

    朱棣淡淡的道:“够了,朕不想听你的话,你是想抨击孔文祥吗,实话告诉你,孔文祥乃是奉命前去。”

    吃完饭有点累,睡了一觉,先更两千字一章上来吧,脑子有点乱,先清理一下,等下再送一章上来。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八章:皇帝的最后决定

    第一百四十八章:

    生死荣辱,只在一线。

    郝风楼自信自己能躲过这一劫,而汉王纪纲他们若是运气不好,只怕就未必有好日子过了;不管怎么说,是郝风楼将他们拉下水,一旦他们完蛋,郝风楼就算能苟延残喘,又能过几天好日子,一年还是三年五年

    郝风楼知道,自己已经不可能再蛇鼠两端,今日只能表明自己的立场,并且要安然度过这一次危机。

    面对朱棣的咆哮,郝风楼深吸一口气,正色道:“陛下,微臣还是要说,翰林编修孔文祥虽是奉命,可是微臣敢问,孔文祥奉的是谁的命”

    朱棣沉眉:“朕已下了旨意,他自是奉翰林院的命”

    郝风楼不客气地道:“翰林院奉的又是谁的命”

    朱棣火了,冷冷地看他:“你想说什么郝风楼,朕知道你与太子向来不睦,可是你要明白,他是储君,你还没有资格对他说三道四。”

    郝风楼笑了,道:“陛下息怒,微臣只是想说,他奉的并不是钦命,既然不是钦命,胆敢颐指气使,在锦衣卫胡闹,微臣乃是天子亲军,之所以与他争吵,是因为微臣吃了亏,为何吃亏是因为锦衣卫上下为陛下效命,虽无大功,也有苦劳,却因为某些人一个念头就要端掉大家的饭碗,一个翰林编修可以在锦衣卫颐指气使,目中无人。今日开革的虽然不是微臣,可是微臣想问,若是微臣不出来说句话,将来若是再裁撤亲军,裁撤到微臣头上。谁为微臣说话陛下,其他衙门裁撤冗员,微臣不敢断言好坏,可是锦衣卫乃是陛下的腹心,一旦有人开革,难免使人沮丧,微臣甚至听到有亲军低声议论,说什么从此之后,天子亲军应当是太子亲军,说这些话的人固然是胆大包天。可是微臣今日跳出来并非是因为微臣想要争权夺利,只是想告诉孔文祥,锦衣卫从前今日乃至于以后都是天子亲军。”

    朱棣的脸色缓和了一些,显然对这个说法,他是肯接受的。说到太子亲师四字时。朱棣的眼眸明显的冷漠了一些。

    郝风楼继续道:“都指挥使纪纲纪大人何罪之有,陛下列举的罪名不过是御使捕风捉影。微臣今日索性打开天窗说亮话。若是陛下觉得微臣所言不妥,微臣甘愿领罪受罚。纪大人之所以维护亲军,也并非是争权夺利,不过是为了维护亲军体面而已。陛下的心思固然有爱惜太子的缘故,可是天无二日人无二主,无论是纪大人还是卑下。认得的也只是陛下,至于其他人,与纪纲与卑下何干假若今日陛下以此惩罚纪大人,那么卫中必定人心惶惶。从此之后,大家都知道万不能得罪翰林,更不能得罪翰林背后的主人,从此以后,锦衣卫岂不是成了翰林卫”

    朱棣的脸色愈发的阴晴不定。他眯着眼,有些犹豫了。

    殿外,解缙和数个翰林官员正在候命,身为文渊阁大学士,解缙知道,事情已经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不过他仍带着几分小心,生怕突然出现什么变故。

    只是在这宫里,他倒是颇为谨慎,没有去和身边的同僚私语,只是伫立一侧,等待最后的结果。

    “是娘娘”

    突然,杨荣低声喃喃念了一句。

    解缙连忙抬头看过去,果然看到徐皇后乘着步撵而来,解缙心里咯噔了一下,却又不敢怠慢,连忙带着众人前去迎接。

    “不必多礼,陛下可在殿中吗”

    徐皇后的态度冷淡,不多理会他们,径直入殿。

    “陛下”

    徐皇后打断了殿中的奏对,她看了郝风楼和纪纲一眼,心里了然,徐皇后微笑道:“臣妾还以为陛下与魏国公还在争论呢,想不到竟是在办正经事,臣妾冒昧前来,还请陛下降罪。”

    徐皇后的突然到来,让有些拿捏不定主意的朱棣一时升起一丝疑惑,道:“皇后所来为何”

    徐皇后淡淡道:“臣妾来这儿,是有事和陛下商量。”

    纪纲和郝风楼对视一眼,连忙道:“微臣告退。”

    徐皇后的脸色冷若寒霜,道:“你们不必走,听听也无妨。”她看向朱棣,一字一句地道:“陛下,近日坊间多有流言,不知陛下知道吗”

    朱棣犹豫了一下,道:“不知是什么流言”

    徐皇后道:“坊间都说,汉王并不是陛下的儿子。”

    这话顿时让朱棣警觉,朱棣不由怒道:“是谁乱嚼舌根。”

    徐皇后道:“这皆是因为陛下厚此薄彼,太子眼看着就要立为储君了,天下人都知道陛下对太子的爱护,可是汉王呢,却封去了云南,那云南是什么地方苦寒不说,还遍地是瘴气,太祖皇帝曾敕黔宁王去云南,恰好黔宁王乃是太祖养子,所以才有人生出是非,说汉王莫不也是陛下的养子自然,有些事,臣妾不敢干涉,可是汉王终究也是臣妾骨肉,汉王心生怨气,陛下知道,臣妾也知道,可是从前是我们想岔了,从前陛下和臣妾总是以为汉王生怨是因为图谋大位,想要和自家的兄弟争权夺利。可是臣妾如今再想想,却发现满不是这么回事,高炽虽是兄长,可是立为储君,将来迟早要君临天下,而二皇子也是儿子,怎的就封去那种地方,为宗室近亲们所笑,为人所诟。还有,臣妾特意让人查了一下,近来确有不少御使无事生非,弹劾汉王各种行为不检之事,陛下,世上的事从没有空岤来风,臣妾以为,陛下与臣妾都是为人父母之人,这就藩之事却要缓一缓,为汉王重新遴选一块藩地,再命汉王就藩。至于某些翰林御使,未免有些欺人太甚,此事,陛下也要管一管才好。”

    徐皇后来之前早有措辞。一下子,便把道理说通了。

    朱棣愕然了一下,他对徐皇后向来敬重,此人不但是自己的师妹,还为朱棣生下了三个皇子,而且性格坚韧,当年防守北平,徐皇后纵只是女流,却也亲上城楼督战,朱棣能有今日,与徐皇后也脱不开干系。

    因此对徐皇后的话,朱棣不得不好好思量一二,他眯着眼,忍不住道:“有些话私下里说,当着他们的面很是不妥。”

    徐皇后却是正色道:“陛下,没什么妥当不妥当,臣妾知道,陛下听信了某些人的谗言,臣妾也并非是一力袒护汉王,只是想让陛下知道,陛下为了天下的长治久安,太子自然该立为储君,可是为了立太子,却非要让其他的儿子吃苦头,臣妾不敢苟同。”

    她扫了郝风楼一眼,又继续道:“再说,郝风楼这些人都是陛下的忠臣,他们忠心的乃是天子,现如今也受到某些人的攻讦,陛下却非要处置他们不可,这么做并不是好事。臣妾是女人,不敢妄议国政,只是太祖从前为了圣孙建文也曾兴起大狱,陛下万万不可重蹈覆辙,眼下天下初定,正是用人之时,陛下岂可自断其臂”

    朱棣不由苦笑,道:“好啦,你该说的也说了,给朕留几分脸面罢,朕自会给你一个结果。”

    徐皇后颌首点头:“如此甚好,臣妾肺腑之辞,容情陛下三思。”

    朱棣目送徐皇后的背影离开,眼眸眯了起来。

    他背着手,在殿中来回踱步。

    而纪纲和郝风楼也紧张到了极点,能做的也都做了,拉到了皇后的支持,同时也做出了必要的解释,结果最后会如何已不是他们再能决定的了。

    在纪纲和郝风楼忐忑的等待中,朱棣终于坐了下来,抿了抿嘴,淡淡地道:“请解学士他们进来。”

    解缙等人入殿,所有人屏住了呼吸。

    朱棣淡淡地道:“解学士,朕听到一些流言。”

    解缙忙道:“请陛下示下。”

    朱棣道:“朕听说,这南京城里可是有人对汉王不满吗”

    解缙忙道:“纯属子虚乌有,所言之人用心实在险恶,陛下不必相信。。”

    郝风楼在旁道:“这是徐皇后所言之事,解学士,莫非徐皇后也是用心险恶”

    解缙呆了一下,却见朱棣的脸色拉了下来,目光掠过了一丝冷意。

    解缙吓了一跳,不再说话了。

    朱棣叹口气,道:“你们啊,实在是教朕失望,这件事以后休要再提了。锦衣卫初立,确实没有裁撤冗员的必要。纪纲,这些弹劾你的奏书,朕会叫人送去你的府上,你自己好好看看,闭门思过三日。”

    纪纲感觉自己刚才就如同从鬼门关走了一遭,此事,心里总算舒了一口气,忙道:“微臣遵旨。”

    这种剧情真心不好想,一夜无眠,总算将第一章送到,老虎去休息了,早安。未完待续。。

    第一百四十九章:君临

    “陛下圣明。”众人怀着各种心思,齐声称颂。

    有人松了一口气,也有人心沉到谷底。

    众人告辞而出。

    朱棣一人在殿中显得有几分烦躁,恰好郑和回来,朱棣道:“郑和,给朕换一身常服,是啦,郝风楼出宫了没有,叫他回来。”

    郑和不知道方才自己出去走了一圈的功夫,无数人已在鬼门关走了一圈。

    朱棣显得很是烦躁,郑和不敢怠慢,连忙去取了件常服换上,又叫人去唤郝风楼。

    郝风楼来的倒快,他还未过金水桥,跟在纪纲后头各怀心事的走,谁知便有太监唤他,郝风楼不敢怠慢,立即折返回来。

    “微臣见过陛下。”

    朱棣朝郝风楼瞪了一眼:“你这家伙无事生非,朕现在算是明白了,这些事,不会是你搅出来的吧”

    郝风楼委屈的道:“微臣小小一个千户,哪里能搅合出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心里不由汗颜,看来自己还是不够谨慎。

    好在朱棣没有深究,他叹口气,道:“朕烦闷的很,家事国事,让人头痛。朕叫你来,是想问问你,你那神武卫,如何了”

    郝风楼道:“人手已经招募,总计五百人,微臣为掩人耳目,是以招募佃户护院的名义。”

    “哦”朱棣饶有兴趣:“这都过了半个多月,却是不知,可有什么效果”

    郝风楼道:“微臣已制定出操练的章程,令他们各行其是,荆国公主也在盯着,想来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对于操练,朱棣绝对算是内行,他眯着眼。道:“朕本要敲打敲打一下你,你现在算是戴罪之身,朕给你一个机会,带朕去走走,若是能让朕高兴起来,今日之事,朕便不再追究。”

    郝风楼一时为难,让皇帝高兴,话说这不是自己的专长啊,郝风楼犹豫一下:“微臣听说。咳咳京师有个牙防组,这牙防组近来正筹办一个叫大世界的玩意,不过眼下还未开张,只怕要等下月才成,不过牙防组评定的五星醉月楼倒是好去处。只是只是”

    朱棣冷笑:“这牙防组不是你的买卖吗”

    郝风楼仿佛一下子被人看穿一般,顿时垂头丧气。道:“陛下真是明察秋毫。”心里却在想。吃一堑长一智,这次是故意留下漏洞,好让你洞察出我的小心思,给你一种一切尽在掌握的错觉而已。

    随即朱棣沉下脸来:“郝风楼,你好大的胆子,竟想带朕去那种藏污纳垢之地。此事若是让皇后和御使得知,你就不怕碎尸万段。”

    郝风楼汗颜,忙道:“微臣万死。”心里腹诽,你自己非要愉快不可。男人苦闷,要出去找乐子,不就是这么个道道吗,现在反倒怪起我来,你当我想做龟公

    “只是,陛下要去哪里”实在没辙,郝风楼只好把这皮球踢回给朱棣。

    朱棣淡淡地道:“你不是在操练神武卫吗朕要去看看,倒要看看你到底是敷衍其事,还是尽心用命。”

    郝风楼汗颜,忍不住道:“陛下,这不妥吧”

    郝风楼很难理解朱棣这样的人,找乐子找到去看操练,这是什么恶趣味

    朱棣只道是郝风楼担心自己的安全,他凛然道:“这天下,谁敢伤朕郑和,你挑几个人随往,要信得过的。”

    郑和不敢怠慢,连忙应下。

    郝风楼感觉自己挺悲惨的,做龟公已经很没面子了,带个大男人去看一群大男人,这

    不得已,还是出了宫,总计十来个人,全部是一身便装。

    其实在去之前,郝风楼还是有些忐忑不安,毕竟这种事很难预测,若是不小心出了什么乱子,自己只能倒霉。

    倒是朱棣兴致勃勃,在众人拥簇下直接出城。

    紫金山西麓,依旧还是杂草丛生,不过总算有了些人烟,无数的茅房房子搭了起来,除此之外,还雇了几个厨娘,每日张罗饭食,郝三负责大家的吃喝,活像是一个管家,清早要亲自去城里一趟,采买几车米面和蔬果,紧接着还要看着大家杀鸡宰鹅,他的性子和老爷子郝武差不多,属于那种坐不住的,等操练的人用过了饭,便围着营地里转悠,自然还要负责一下附近的事务,比如看看新搭起来的铁炉,关心医师们的药草是否及时送到,偶尔也会去书吏们的茅草房里,宛如看鬼画符一样看他们抄录各种文书。

    一切都有条不紊,只是郝三这大总管的好日子没过几天,朱智凌的到来让他有点不太习惯。

    这位女扮男装的俊俏公子倒是一点都不嫌弃条件的简陋,身边带着一个丫头和两个武士,就在半里外搭了两个茅草房子住下,除了吃睡,总会来这里转悠,好在她主要负责的是壮丁们的操练,甚至还突发奇想的改进了一些操练的方法。

    对于这位公子,营地的所有人都带着敬畏,因为曾有人看过她一人寻了十几个壮丁来,然后半盏茶功夫将他们全部打倒。

    至于壮丁药师书办工匠人等,生活倒是过得满足,药师们每日都要读从南京送来的医书,什么神农本草经皇帝内经再到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以及千金方之类,可谓应有尽有,却也不知从哪里搜罗来的,营地里专门设了一个书室,医师们可以随时去看,近日除了给壮丁们治一些外伤,这些医师一有空闲就往里头钻,因为再过几日就要考试,据闻根据考试会将大家分为三六九等,具体奖惩措施已经出来,自然是考得好的待遇更好,考得差的少不得要吃点苦头,所以大家都卯足了劲。

    与医师们相比,工匠们最是痛苦,而其中最是折腾的就是铁匠,营里有铁匠六十余人,大家一起搭了铁炉起来,紧接着,南京那边送来了一份图纸,第一份图纸很是简单,每个铁匠按着图纸很快就将图纸中的东西锻造出来,南京那边似乎也觉得满意,可过不了一天,又一份图纸送了来,这一次可就不太简单了,图纸里头是一个回形的圆勾,颇有点像挂蚊帐的铁钩子,虽然有些复杂,毕竟纤细,只要弄个模子,再将铁水溶入冷却即可。这并没有什么难度,只要能入门,大多数人都知道方法。

    可是问题就出来了,图纸中要求钩子能悬挂一斤的重物,这一下子倒是难住了不少人,沟子很纤细,而且铁质的东西极容易折断弯曲,想要达到如此的沉重却是不易。

    大家凑在一起试制了几次,结果都不尽如意,要嘛是直接折断,要嘛就是发生弯曲。

    最后大家一起讨论,几个老工匠一琢磨,最后得出了结论,问题的关键在铁,因为铁的杂质太多。不过要去除杂质倒是有两个法子,一种是不断的进行锻打,另一种是掺碳成钢,这两个法子各有优劣,于是大家先试了第一种法子,通过许多次的锻打之后,生铁确实提高了不少韧性,此后再掺入碳,将生铁冶炼为钢,用这样的钢材打制钢钩出来,承重一下子提高了不少。

    可是依旧还差一些。

    这让不少匠人有些沮丧,他们心里隐隐有几分担忧,现在好不容易安稳下来,假若因为不能完成南京那边来的任务,谁知道会不会被打发出去到时候只怕又要沦落街头,重新卖身了。而且那郝总管早有暗示,说是南京那边的那个主人早就说了,若是大家做得好,几年之后,可能会派人去寻觅他们的家人,将家眷一起带来。

    这无疑给了所有人极大的诱惑,对他们这些从前衣食无着的人来说,有口饱饭吃,能够寻回自己流落不知去向的家人,便是天大的事。

    大家在失败的打击之后又重新开始讨论,最后几个老工匠得出一个结论,问题还是出在生铁上头,虽然用的是百锻钢,可是杂质依旧不少,想要打制出这钩子,就必须炼出更好的铁,其中一个老匠总结出了点门道,要练出好铁,和火有极大的关系,温度越高,铁矿石才能融化,最后去除掉杂质,所以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提高铁炉中的温度。

    生火和炼铁向来密不可分,这些匠人都是掌握火候的好手,也各自使出手段,拿出自己的经验,结果几次实验下来,依旧是不尽如意。

    连续几日,六十多个铁匠,满脑子想到都是如何掌握火候,郝三那边对他们也是有求必应,无论他们要求采购煤炭,或是其他器具,也都想尽方法让他们满足,根本就不在乎钱财。

    只是到了眼下依旧是不尽如意,这让不少人的心头,仿佛被雾霾狠狠的压着,便是吃饭睡觉都不香甜。

    第三章很快到,这章有点闷,慢慢故事就上来了,带点期待哈未完待续。。

    第一百五十章:陛下请看

    除了铁匠,石匠木匠们也好不到哪里去,隔三差五有图纸送来,一开始还觉得轻松,可到了后来越来越复杂,让他们有点吃不消了,原先几个老工匠可以轻松完成手头的事,而现在却不得不聚在一起,各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不断进行交流。

    而此时,出了城的朱棣兴致勃勃,放马在官道上狂奔,他座下骑的是好马,骑术又是惊人,郝风楼力有不逮,索性不理他了,慢悠悠的按自己的节奏放马慢走,倒是几个侍卫急红了眼睛,疾驰追上去。

    郑和是吃不消了,索性和郝风楼并马而行,道:“师兄,陛下要去看什么”

    郝风楼倒也不瞒他,他知道郑和乃是朱棣身边心腹中的心腹,在历史上,郑和也确实参与了打探建文下落的事,不过他又不能全盘托出,只是道:“此事关系不小,我也不便明说,到时你便知道。”

    郑和微微一笑道:“师傅想过几日便搬去和师兄住,咱家是阉人,只能在宫中,不能伺候师傅他老人家,往后还得师兄多担待一些。”

    郝风楼看了郑和一眼,道:“师弟”说到师弟的时候,郝风楼总是觉得有点绕口,很不习惯地道:“师弟日夜随驾左右,想来很辛苦吧。”

    郑和莞尔一笑道:“辛苦倒是谈不上,其实这伺候皇上就如行舟一样,逆流而上便是触犯逆鳞,可是若顺水而下便没有多少顾虑了。陛下乃是雄主,所思所想和别人不同,摸透了他的脾气,其实相处起来反而容易,师傅说师兄是有慧根的人。想来比我悟得透一些。”

    郝风楼深深地看了郑和一眼,似有一些领悟,不由笑了:“陛下已走远了,我们还是追上去吧。”

    郑和点头。

    这一对师兄弟的性格算是极端,一个还算本份,一个满肚子鬼主意,不过倒是有一个共通点,他们都是聪明人。

    郝风楼和郑和追上了朱棣,朱棣勒马驻足,宽阔的肩膀微微抖了抖。道:“亏得你们还是年轻人,连朕都不如。”

    郝风楼笑道:“陛下,此前一两里便到营地了。”

    朱棣满意地看了看四周,忍不住点头道:“这地方不错。”

    再往深里走,营地的轮廓便显现出来。

    朱智凌见到了异状。确认了是郝风楼和朱棣抵达,连忙带着两个亲信武士前来见礼。

    朱棣笑吟吟地看了朱智凌一眼。道:“辛苦你了。不必多礼,走,带朕去看看,不要泄露朕的身份。”

    一行人下了马,因为壮丁们结队长跑,一时没有回来。朱棣索性便去看看其他,他先是到了靠东的聚落,见许多铁匠打着赤膊烧炉炼铁,饶有兴趣地问郝风楼:“怎么。神武卫还要自己炼铁”

    炼铁其实无妨,不过大明朝不允许私人锻造兵器,而且铁匠大多编为匠户,说起来,神武卫擅自蓄养铁匠,倒是有点儿犯忌讳。

    郝风楼道:“陛下,神武卫不比其他,若是让兵部调拨军械,只怕让人起疑。再者,神武卫所用器械肯定和其他卫所不同,所以微臣斗胆,蓄养了一些匠人,让他们根据神武卫的特点为将来打制兵器,做一些准备。”

    朱棣没有见罪,只是呵呵笑了一句道:“还要特制兵器”

    郝风楼道:“正是如此,毕竟又不指望神武卫冲锋陷阵,寻常的刀剑对他们没有意义,所以微臣并不打算给他们长刃,倒是一些便于隐藏的武器更适合他们。”

    朱棣颌首点头道:“不错,是这个道理。”

    铁匠们得知主人来了,一个个出来拜见,谁知郝风楼的面相并不似什么金贵的主人,因此大家一起上前,纷纷向朱棣行礼,齐声道:“拜见老爷。”

    朱棣被惹得哈哈大笑,手指着为首的一个老工匠道:“我也不是你们的正主,你们的正主在这里。”

    工匠们顿时尴尬,又不得不向郝风楼行礼。

    郝风楼倒也不客气,点头道:“不知我交给你们的图纸,可赶制出来了吗”

    铁匠们顿时尴尬起来,一个个面面相觑,那年老的铁匠苦笑道:“老少爷,小人们几番锻造,虽然改进了不少,可是依旧”

    郝风楼打断他道:“问题出在哪里”

    这铁匠答道:“火候。火候不足,去除不了杂质,因此产不出更纯的生铁,虽然百锻成钢,可是先天不足,所以”

    郝风楼微微笑道:“我也早料到是火候的问题,其实锻造的根本是炼铁,否则技艺再好,没有好铁,那也是枉然。可是炼铁的根本就是火候,生铁炼得好不好,就看这火候够不够足,不过你们为何不用风箱”

    铁匠道:“用了,可是依旧还是差了些。是那些木匠们赶制出来的,确实好用,可是”

    郝风楼道:“你带我去看看那风向。”

    铁匠们引着郝风楼到了茅房里,郝风楼便看到炉摆着一个风箱,风箱很古老,是用木头和牛皮制成,郝风楼蹲下来看了看,随即道:“可以让木匠对这风向改进一下,加大一些风力。你们是用什么生火”

    铁匠道:“自然是木炭,不过说实在的,小人有句话,不知该讲不该讲,这炼铁不易,花费也是巨大,要炼一斤铁,不只是需要十斤铁石,还需七斤木炭,所费颇多,少爷,咱们已经糟蹋很多钱了。”

    郝风楼莞尔一笑,

    公子风流第36部分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