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21

      转运六零末 作者:暗墨沉香

    分卷阅读121

    麦种可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如果不是县领导发话,就凭这些麦种,周家村也能发一笔大财。因为大伙都知道这是高产麦种,肯定蜂拥而来购买麦种。

    不过,这批优良麦种在目前来说关系重大,县领导并没有任由周家村的人买卖,而是统一收上来,统一规划种植。

    而周家村的直肠子干部,也没有这些弯弯绕绕的脑筋,并没想到靠卖麦种发家致富。

    谢怀谦倒是能想到这茬,但他没有提醒。他巴不得全国人民能种上高产粮食,能都吃饱肚子,不再为粮食发愁呢。

    还有就是周家村的村民也遇到了这种情况。谁家还没个三亲六戚,得知周家村有好麦种,都想通过亲戚朋友弄点回来。

    哪怕花钱也愿意,这可是高产粮种,目前没地方买。

    周存福给村里要了足够的粮种,也就是按照村里的总地亩数要的,并没有多余的麦种。他想多要,县里肯定不愿意。

    因为这不是关系一个村子的小事,而是关系很多农民能不能吃饱饭的大事,县里不会任由他提要求,能让他给村里留下足够的麦种就不错了。

    亲戚来要麦种,朋友上门求麦种,到底是给还是不给呢?这些都是带给村民的麻烦事。

    周存福可不管那些,集体需要的麦种队上收着,自留地的麦种已经发了下去。如果哪个想把好麦种分给他人,除非是分自家那份。

    至于会不会有人分给别人,周存富没管太多。反正这麦种早晚会流出,根本用不着他禁止。再说,他们村已经喜获大丰收,还不许别的村吃点甜头,要不别的村该有怨言了。

    就在周家村的人应付各路来的人马时,有些企业开始陆陆续续在知青们中间招工。那些人心浮动的知青开始想尽办法被招上。

    即便是谢怀谦带头干出一番事业,已经被上面表扬,也没能带动很多知青改变想法,还是没有阻止部分知青回城的心。

    大部分知青被日复一日的辛苦劳作吓到,早已没了当初建设新农村的热情。现在能有机会回城,还不得赶紧想办法,找门路。

    有的知青因为闹腾得厉害,反而被村干部或乡镇干部看到眼里,不想要这样的麻烦“刺头”。于是,闹得非常厉害的知青反而被推荐上去,被招工的厂子招走了。

    有的知青因为得罪了当地干部,就没有被招工。

    周家村的知青,除了汤立民,何莉莉、唐红、杨俊生都想通过招工回城,就算回不了原籍,去别的城市工作也可以。

    而汤立民却不这么想,如果他真想办法去别的地方上班,就会跟谦哥分开。一个人孤零零地去城里上班,有什么意思,还不如继续跟谦哥在乡下呆着呢。反正家里又不靠他养家,他只要赚够自己吃的工分就可以,他现在已经适应了乡下的日子,仔细想想也没那么难过。

    这次招工的结果是,何莉莉不知想了什么法子,被某个工厂招了去;唐红和杨俊生依旧留在村里。

    就这样,周家村的又有知青离开,带着“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势头和想法,欢喜地告别混了一年多的几个伙伴儿,再也不想回到这里来。

    唐红和杨俊生没有被招,无疑非常失落,可他们还得继续打起精神过日子,期盼下次能有机会回城。

    这次招工让大家看到回城的希望,唐红、杨俊生,包括田文静纷纷给家里寄信,想让家里帮忙想办法回城。

    没多久,田文静家里同样给她办了病退回城手续。田文静人长得瘦弱,看着就不像能干活的样子,村里并没有挽留,直接放她走了。

    田文静走后,唐红顶替了她的老师位子,成了周家村的一名小学教师。这对她来说也算是不错的结果,起码比天天下地干活强。

    而且唐红收到家里来信,家里表示没法子帮她办回城手续,让她坚持,等有机会再想办法让她回城。唐红知道自家家庭条件不好,可能没能力帮她办回城手续,只得安下心来在乡下呆着。

    而杨俊生这边,可能因为他是家里的男孩,还算受宠,父母也一直牵挂着他。因为他父亲身体欠恙,提前让儿子回来顶替他的工作。既然城里有单位接受杨俊生,这边也不会阻拦,直接让杨俊生回了城。

    这样,村里的知青就剩下谢怀谦、汤立民、唐红三人。

    现在村里日子越来越好,别的知青留不留有什么关系,只要小谢留下就可以,村民们都希望谢怀谦能留下。

    他们也亲耳听到了谢怀谦的承诺:他还要在乡下呆几年,暂时不会回城。

    之前鸡鸭泛蛋后,卖到收购站,收获第一笔钱后,村里就打算把欠着谢怀谦的钱分几次还给他。

    谢怀谦却说:“不着急,我暂时没有花钱的地方。村里还是用这些钱办事。”

    “咱村这才养了两百来只鸡鸭,还是少点。我觉得,村里还应该继续让人孵化小鸡、小鸭,今年咱们村不缺粮,多喂些鸡鸭,几个月过去后,这批鸡鸭长成,又是一笔收入。等鸡鸭不下蛋,就宰了卖掉,也是收入。村里一茬茬接着养,这样收入就会源源不断了。”

    周存福等干部一想,可不就是这个理。

    而且不知谢怀谦打买来的蛋,孵化的时候连一个毛蛋都没出,全部孵化成小鸡、小鸭。原先孵化的那批,长得快,下蛋早,而且下蛋勤快,几乎每天一个蛋,村里的妇女饲养起来也用心,竟然没有一只死掉的。

    如果一直这样孵化、饲养鸡鸭,村里可就有源源不断的来钱处,可真是个好点子。以前他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村干部集体认为他们脑子木,不如小谢脑子灵活,来点子快,还好用。他们都能想象到以后村里鸡鸭成群的情景了。

    “小谢说得不错,回头让人继续孵小鸡、小鸭,还得继续修建鸡舍鸭棚,这事都安排下去,趁早办起来。”周存福最后总结说。

    养鸡养鸭持续性发展,只要村民用心,不愁没好日子过。

    因为不少外村人来周家村求麦种,也听说村里养鸡养猪的事,别村也有回去学着养的。不过,他们村的鸡鸭都是普通品种,并不是谢怀谦弄来的系统品种,孵化和养殖过程中经常有死亡或发生瘟病的情况。

    怎么周家村养啥都行,难道他们那块地儿就好,能种出好麦种,还能养出好鸡鸭?

    尤其是离周家村近的几个村子,经常到这里来取经。他们不信邪,天天蹲在周家村寻找秘诀,就不怕找不到周家村运气好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他们没有找到,但是他们发现一个事,就是周家村养的鸡鸭都特精神,颜色鲜艳,快赶上山里的野鸡了。尤其是那些大公鸡,雄赳赳,气昂昂的,打鸣时声音特别响亮,那叫一个精神。

    原来不是周家村风水好,而是

    分卷阅读1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