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74

      我家娘子比我帅 作者:喵崽要吃草

    分卷阅读274

    一桩事顿时就被坊间谣传赋予上了一层神秘面纱,有人说连员外一家是被人下毒害了满门五十多口人,不过这个最接近真相都猜测很快就被大家否认了。

    毕竟要知道便是那些出嫁的外嫁女可都一样在夫家消失了。

    于是传来传去,最后都说连家人乃山中精怪,下山来做够了善事,这是一家人全都飞升了,便是那些丫鬟下人都成了跟着升天的鸡犬。

    可惜这些丫鬟下人也确实都升天了,却不是引得人人羡慕向往的那个升天。

    而向南也在事后从钟大人的书信中了解到,原来那连员外十几年在鬼山山脚下歇脚,无意中发现了一伙鬼鬼祟祟往鬼山上去的山匪。

    连员外原本想着莫不是这伙山匪是要到山上藏银子珠宝?

    心生贪念的连员外就小心翼翼的跟了上去,结果却看见了一出山匪内斗的大戏——十来名山匪互相生了贼心,背后下黑手,最后只剩下一个人。

    连员外胆颤心惊想要离开,却没想到被仅剩的那个山匪发现,山匪正要杀人灭口,最后却被连员外一腔好口才说服了。

    确实如此,即便是山匪自己最后独占了这座无意中发现的银矿,可一来他没有合法的身份在外行走,二来这银矿又不能抠出来就能花的,少不得要在外行走寻找合适的合伙人。

    于是最后山匪留下了连员外,连员外回家之后害死了自己的弟弟,又将老太太毒哑。

    于是山匪留了一脸络腮胡再稍作打扮,再离家一年多回来,即便是身形有所变化,也没人怀疑。

    毕竟人家亲哥哥都说这是他弟弟了,老太太也激动得眼泪直落的紧紧拉着连二老爷的手,这还有什么好怀疑的?

    虽说一时利益熏心亲手弄死了弟弟又弄哑了老娘,可发达之后连员外又念及老娘的养育之恩,这才将一心寻思的连老太太用珍贵药物拖着前几年才去世,因此连员外还挣了大孝子的名声。

    另一面,连家却是个货真价实的大贼窝,扮作连二老爷的山匪趁着外出收地租管理商铺的由头跟郡城那边的人搭上关系管理银矿开采熔炼,将而后又利用连员外的生意来将银子投入到市场上再捞回来洗白。

    这也是当初向南觉得奇怪的事,哪怕是重生的人知道某样生意能挣钱,可那也不能排除蝴蝶效应,偏偏连员外一个普通人却能做什么生意就赚钱,几乎从来没有亏损过。

    另外一个向南觉得奇怪的事儿也得到了解释,连二老爷为何女人一大堆却一个孩子都没有,盖因连员外怕自己的血脉不纯,连府中的妻妾但凡是没有生育的,都是被连员外下了绝育药的。

    连员外为了讨好这心狠手辣的山匪,家里的姬妾丫鬟,只要是被连二老爷沾了手的都塞到了连二老爷后院里。

    可同时连员外又怕喜当爹,这才对一群女人下了狠手。

    那土匪也知道,却并不在乎,反正连府只是他掩饰身份的一个落脚点,在外面他自有单独的宅院妻妾。

    对于连府这边的后院全然不在意,便是几年前连二老爷被气死的原配都是被喝醉酒的连二老爷捂死的。

    这事儿向南也只唏嘘一番言道这连员外为了发财果然心狠手辣,其他的也就搁置不再过问。

    至于被钟大人他们一起带走的连府下人女眷们究竟去了哪里又是何种结局,向南也没去多问。

    另外郡城那边也接连有十来人落马,便是想要混到退休的廖太守都吓得连忙递了回乡养老的辞呈,就怕自己也被那看不见的敌人给弄得下了大牢。

    对此向南倒是真心实意的希望皇上能派个能让他抱大腿的太守来。

    大善人连员外彻底消失在武陟县,原本属于连员外的各种田产商铺也很理所当然的充了公,毕竟连员外人家是一夜飞升的仙人,这些俗物留下也没用。

    向南对于连员外一夜飞升的传言也没去遏制,反而将连员外的家产都一一罗列清楚,然后张贴公告,表示受连员外善心感动。

    这些连员外的产业刨除要贡献给朝廷的一部分,其他的将会被一文不差的用到武陟县各处建设中去,欢迎父老乡亲的监督。

    此举一出,大家纷纷被转移视线,不再去议论连员外一家老小的去向,反而称赞起县令大人的大公无私。

    要知道去看过公告的人都知道,即便是刨除了一部分,剩下的那可是足够他们躺着吃喝玩乐一辈子都用不完的一大笔钱。

    大人居然一文钱都不贪的全部拿出来让大家受益,这可不是那些只口头上说爱民如子的官员能比较的。

    向南也确实没有忽悠人,首先就大刀阔斧的表示要在各乡建设衙门出资的义学,村里年纪到了的孩子都能免费到义学里来读书识字。

    便是上了年纪的老农也能在农闲时刻跟着夫子学几个大字。

    当然,到义学来上课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增设一门关于大业朝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风俗的必修课。

    必修课是啥意思?就是必须要修习的课,这个是要考试的。

    如果有明显仇视少数民族观念的人,那就抱歉了,你们就是在妨碍大业朝的团结统一,义学将不会再对你免费开放。

    义学并不专门教习四书五经,还有附带的一个小小图书室,里面有农业畜牧业等书籍,以及北方才流行起来的各种耕作经验传授小册子,还有每一期的邸报民报可供借阅。

    便是不认识字的人要想去看,也能拜托识字的人或者义学里的先生夫子读一读讲一讲。

    向南知道这是比较理想化的,可是东云郡老百姓的生活压力没有北肃郡那边老百姓的大,物质生活基本可以得到满足,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将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然而然的出现。

    向南建立义学,也只是提前将这一精神生活融合到老百姓生活中去。

    向南相信只要潜移默化的坚持几年,等到这边的老百姓习惯了义学的存在,他们就会逐步向他想象的方向发展,理想化也将转变为现实化。

    义学后续的开支问题向南也已经想好了,附近但凡愿意捐赠的商户地主,都能将他们的名字刻上该所义学大门处石碑上。

    这个消息被向南派壬县丞不着痕迹的往外面一扩散,即便不是冲着那刻名字被众人感恩的政策,便是向南的身份就足够他们迫不及待的赶上来慷慨解囊。

    面上说得还十分好听,表示他们都是武陟县这方水土养成的,如今能有机会反哺故土,自是喜不自胜,感谢大人给他们这个机会。

    衙门要修义学,武陟县甚至武陟县附近专门干这个的人都被请来了,武陟县辖内八个乡二十多个亭八十多个村。

    有几个村子挨得近的就修建一个义学,有单独一个村在深山老林中的就单独修一个义学,因地制

    分卷阅读27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