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14

      我家娘子比我帅 作者:喵崽要吃草

    分卷阅读214

    朋友来信说,有船员见到过当地有妇女难产,结果那里的大夫居然将产妇的肚子刨开取出孩子之后,而后将腹腔清理干净又给缝衣服一般的缝起来。”

    “场面血腥又可怕,不过更神奇的是那妇人居然醒过来了,卧床养一段时间之后伤口只余疤痕,这妇人生活干活完全没有影响。”

    这会儿谷大夫是真的吃惊了,瞪圆了眼眉毛都飞起来了。

    想来也是,谷大夫之前也就是个村落里的赤脚大夫,所闻所见也就是一个小小的大山县。

    向南因为对现在国外的事儿并不了解,因此也没多说,谷大夫却陷入了沉思,向南要给皇上写折子,叫蓝天带谷大夫去客房休息。

    这一回向南写折子不再只写矿场制药厂以及交流大会总结指导手册了,折子上向南先把今年收到的工具改进以及试验田进度道路铺陈坎儿井地下水灌溉植树造林等工作详细的写了,最后单独抽了个折子将谷大夫的事说了。

    由谷大夫的事,向南延伸到了整个医疗界,建议皇上能够挑选几名德高望重人品信得过的人组成一个医疗部,医疗部下面统计大业朝各郡的大夫,定期给大夫们发放行医许可证规范医疗行业。

    另外就是重头戏,医疗部对所有人无论地域无论种族,只要他们有新的研究发现甚至设想,都能派遣小队去勘察。

    如果对方的研究发现设想有哪怕一点点的可行性,可以由朝廷颁发特殊资助让对方能够继续将研究发现设想进行下去。

    或许会有的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的设想,可只要他能继续进行研究实验,那就一定要有理论基础。

    十个甚至上百个人里面但凡能有一个成功的,那么朝廷的投入就不算亏。

    另外向南又从医疗界拓展到了各行各业,认为这些可以笼统的发布一份受众是老百姓的刊报,这个刊报上面就写些全国各地的新鲜事积极事,以图文相辅的形式,让那些不识字的人也能连猜带蒙的看明白。

    最重要的是这刊报每一期都要有个投稿地址,让大家有什么事可以往这里投稿,无论是新写的文章新养的猪种的地纺的新花样布料,都可以,只要被报刊看上,就能获得一定稿费。

    当然,这个报刊也将带动信件传递部门,向南建议朝廷其实可以设置专门的传信部门,传信部分以特殊章子为收费证明,给了信资的就在信封上盖戳,信封损坏再用的就直接将信件打回不予传送。

    这个就算是给朝廷创收了。

    不过这些向南也没指望皇上收到信立马就能接受,只当是一个建议信罢了,向南也知道他这里说得容易,皇上那边要办起来却是不容易的。

    不过写出来提了建议么,说不定自己也能在有生之年看见这些都一一实现呢,总归是一份希望。

    五月里制药厂生产的第一批北肃白药终于准备运出去交货,梅老板去郡城那边请了两个镖局同时护送去了边城。

    北肃郡距离变成不算太远,中间只隔了一个郡,不过因为路上要穿越广阔的戈壁,五月之前他们都不敢进戈壁。

    好在冬日里边城那边也还算安宁,没有发生什么大规模的战事,要不然哪怕是严冬,向南这边都要抓紧时间将药物送过去。

    六月里,县城周边的耕地开始使用坎儿井进行灌溉,农户们都开心极了,今年要给庄稼浇水真是再方便不过了。

    虽然坎儿井深,可有向南改造过后的水车将水转出来流淌在塑胶制成的管道里,农户们要用水的时候就将塑料水管上的那个软木塞拔开,里面就有水哗啦啦的流出来。

    皇上那边只送了一回树胶制成品过来,向南又写信讨要,希望能制作更多的塑胶水管,到时候将细细的水管往耕地里面一绕,再在坎儿井那里弄个起压装置。

    如此一来,有人要给自己的地浇水了,直接找了自己那块地的管子口往起压出水口那么一套,吱嘎吱嘎压着起压把手吸水,然后井里的水就呼啦啦的钻进了水管里。

    搭在地里的水管再有规律的戳些个小口,水流就直接从小口刺啦啦的洒了出来。

    若是要大规模的洒水,那就在管道出水口安装一个胶片,水流一冲就一直转,然后水就会被打散了像是下雨一下三百六十度的撒出去。

    不过要铺够大山县的旱地,那需要的塑胶是肯定不少的,向南强烈建议皇上在南边儿自己圈地建个树胶种植基地。

    当然,像他的制药厂那样官商合营也成。不过今年估计是没办法实现向南这个塑胶奢侈梦想了,向南也不气闷,将这项工作往明年的计划书上用朱砂笔郑重其事的写上。

    新种植的橡胶树自然不可能一年就长成,向南就盼着明年皇上能将那边产的胶优先供给给他们大山县。

    大山县作为实验县,这些东西完全可以当做是一项新的实验嘛。

    六月七月八月,日头太大了,向南让大家都尽量早出晚归,半晌午的时候就找个地儿避避太阳,半下午的时候再出门做事。

    另外大家腰间挂的水囊里的水也让向南吩咐下去,换成谷大夫配置的解暑凉茶,修路队跟挖井队那边,向南甚至让人给他们做了可带走的折叠帐篷,用来让大家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荒野里能有个地方避暑。

    修路队今年七月终于将抵达郡城的那边那条路给修通了,现在全都是青石板结合水泥勾缝的宽敞大道,能容纳三辆马车同时经过。

    这条路现在是承包给了蔡老板,已经通车了,货物往来也越发频繁,这也直接导致了大山县县城里越发繁荣,再也不是当初向南才来的时候五天一次赶集日才能热闹的小县城了。

    县城里的街道是三月末让修路队全体出动抢修的,不过十来天,原本泥泞的街道就都变成了青石板干净街道。

    如今街道干净宽阔,往来人流渐多,做生意的人也不再蔫搭搭的时不时就关门停业了,向南对街道两边的建筑重建进行了严格管制,不允许哪家大户直接抢占一条街这种事发生,商铺租金价格也受到衙门监督,预防突然出现虚高不下的情况阻碍了县城经济崛起。

    除了要留下来定期查看护理大道的一队人,其他人向南都召集了往其他道上分配,以县城为中心点,将道路往周围辐射。

    当然,着重要修理的肯定就是大山县往火焰山那边。因为山多且陡,这条路就需要绕很多路,修起来比较缓慢。

    向南圈定了道路经过点,尽量将沿途的村子作为中点站,让一条路覆盖最多的村落,为大家的出行也带来了很大的方便。

    八月末,正是秋收的时候,五月里向南上表的请功折子批复下来了,由郡城的付太守下来,亲自为那几名包括老刘头在内的七名改良工具的人颁奖。

    分卷阅读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