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8

      睿德太子 作者:老索家的崽

    分卷阅读38

    后抬脚就走。

    反倒是喻则明瘫坐在石凳上,贴着冰凉的石桌很久后才收回手。。

    他的脑子的确是不会转圈圈,但又不是真傻子。以前年纪小听不懂舅舅明里暗里的言语倒也罢了,后来年纪稍长自己差点真的以储君自封,当时自己狂妄的言论吓得德妃把他绑起来教训了。

    他管不着舅舅,不知道为什么母妃身居高位,本该有君臣之礼,可就连母妃也对舅舅敬畏三分,更不要说他自己了。

    但是如今舅舅的话都已经说的这么露骨了,就算他装傻也不知道能装到什么时候,就怕有一天挑明白,自己这个样子连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而且皇兄被封太子大局已定,是怎样都改变不了了结局,按照父皇疼宠他的那个地步,又不封他为储,想必也是心有考量的。

    他没什么大志气,也知道自己没那脑子争什么位,就想着当个闲散的王爷,有事没事出去逞逞威风,和皇兄打好关系有个坚强的后盾。什么上到国家大事,小到吃喝拉撒,都留给别人管去吧。

    ——

    今日喻则明的开府宴则宁没有到场,只是派人送了份礼物过去。

    据线人来报,自从北戎大败之后,北戎的三王爷就联合各部落族长一同逼退了那一任的大王,而后取而代之,两月内整顿朝政修生养息,北戎的民愤也渐渐平息下来。

    北戎的前任大王比较激进,自继位以来就不断攻打周边,不仅仅是犯大誉边境,连带着和它接壤的周边小国。北戎原本属游牧民族,族人也都肌肉发达天生好战,自生下来不久就会骑马射箭,所以战斗力非常强。

    不过北方天气严寒,农作物种植艰难,这才攻略各国抢夺粮草,渐渐滋生了野心。一开始是振奋人心的,但是数年下来却已经弊端明显,北戎的青壮年也锐减,老弱妇孺无人可依,各个部落也都民怨喧腾。

    自打在位大王称王后,虽然安抚了部族众人,可是多年征战下来,北戎国库亏空得厉害,有才能的朝臣也都被之前那位大王砍得干净,面对着千疮百孔的北戎,一时间也头疼不已。

    北戎需要时间整顿,若没有一位英主雷厉风行地使它在短时间内安顿起来,恐怕以后的路也不好走。

    春闱越来越近,眼下到达盛京的举子也有近九成。

    盛京是三朝京都,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自科举制度以来,盛京的那一条酒楼茶馆的街区就渐渐汇集了各路赶来的文人,后来那条街道逐渐扬了名声。正巧如今享誉多年的第一楼正坐落在那里,各位试子文人斗诗作赋,争辩时事,热闹非常。

    这已经是盛京三年一回的盛况了。

    此时两位副主考也早就已经选出,一个是翰林院主事,曾经是尚老太傅的学生,一个是李庆安推荐上去的刘承益。

    眼见着日子就要到了,各卷试题也都呈送至府库,就等着二月初九那一日开封,届时又是一朝金榜题名日,半忧半喜时。

    喻则陵因为是这届的主考官,所以越是临近科考的时候就越不能出现在人前,于是第一楼的二楼雅间里也不过只有则宁和小成子还有几名护卫而已。

    这次没有见到之前那个口斥狂徒的青西何绍齐,但是也可能是前一阵贪墨之事连带着官娼勾结,朝廷一改沉寂的作风,反倒有了些大动作的缘故,此时的文人比上次多了几分高昂之态。

    上次阿谀奉承的几名试子和影他们已经查明,不过是看着义安侯势大想借机攀附罢了,真才实学并没有多少,只是家中富足想来走个过场收买个官员捐个小官来做一做。谁知这一届连在考场外围负责的官员都不敢有丝毫的动作,紧接着就是京兆府尹落马的消息传来,连带着连根拔起各大青楼和彻查少女拐骗案件。

    太子上任,这可谓是烧的第一把火。

    众人这才纷纷反应过来,就连一贯喜欢和李老丞相在朝堂上互呛的义安侯最近都有些低调,试问谁还敢在这个风头浪尖上出点什么岔子。

    楼下文人讨论的内容和观点让则宁有些欣慰。

    就如喻则陵所说,如今的文风稍显奢靡,就好似前世盛唐与晚唐之际。这是盛世所遗留下来的安然富贵,可还有一种文风却悄然滋长。

    那是朱门酒肉和路中冻骨的反差,也是寒门学子登入高堂的前兆。而这个前兆,则宁也已经预见,并且期待着那一天的到来。

    作者有话要说:  凌晨还算周六的吧……

    大家不要纠结书名啦,太子不会死不会死不会死,会当皇帝的。

    周日不要抱太大希望,毕竟我还有一堆ppt没做。

    第31章

    涌泉宫最近有些热闹。

    怎么说呢,不单单是是立位储君的缘故, 更多的是太子一上来就有些强硬的态度。

    朝堂就是这样, 君臣双方从来都是东风压倒西风的,一旦有一方强硬, 那另一方在气焰上就弱了下来。

    而且皇帝曾经一次次推诿立储,在太子归来后就当机立断地扶植, 说是一头脑热那是连自己都骗不过去的。

    年少时太子居于宫中没有过多接触,只是觉得那接人待物的修养就是宫中贵气之人。所传出来的消息大多不过出于国府监和校武场, 还有作为伴读的自家儿子的描述, 听说连尚城那个老学究都连连点头,连马术弓箭也无一落下。

    但是这些按理来说这些都没什么可值得夸赞的。帝王之子, 一生下来就享有泼天富贵, 同样的也都要求智仁德贤, 除却有几个不学无术或实在没有办法管教的, 那些国府监的少师太傅都是如此约束。

    几乎所有人都有这种想法,如今太子掌兵权, 无论是在军中还是民间,亦或者是边关各国都素有威名,又与在文人中地位颇高的珉王交好,春闱过后又少不得名为天子门生的拥护。

    太子强势, 那么百官自然势弱,之前朝堂的局面蓦然扭转。稍微有一点脑子的人都知道,李庆安那一伙人只不过是仗着皇帝亲信为虎作伥,其党羽不过是一帮子面前耍嘴皮子的背后手段下作的文人罢了。若以后真的较起真来, 结局也必定是不好看的。

    趁现在太子刚刚上朝,许多事情还不太了解,多多示好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于是造就了最近的涌泉宫日日待客的场面。

    皇后可不是什么人都见的,她虽然身处深宫多年,可不是幽闭了思维的怨妇,看着下面递上来的拜帖,皇后凤眼一挑,轻哼哼道:“刘御史家的,就是上次参太子品行不端的那个?呵,李庆安的狗腿子,倒还想着左右逢源。”

    前来拜见的都是身负诰命的夫人或淑人等,高门出身,自是礼仪得体。如今太子已立,可东宫后院空着,她们打的什么主意,不用想

    分卷阅读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