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26

      九重娇 作者:斑之

    分卷阅读426

    彻底底地征服了高祖,他为了她不管不顾,就差把天下拱手送到她手里,送到他最爱的戚夫人所出的他最爱的儿子刘如意手上。

    就连戚夫人要皇后亲手种的墨海棠,高祖都真就去讨要。就更别说三番四次地提出如意类他要改立如意为太子,那为什么在戚夫人提出要住到椒房殿侧殿的时候坚决反对?

    高祖若真的还对吕后有几分敬重,又怎么会对吕后和一双嫡出的儿女不管不顾?

    难道说椒房殿在最开始就有问题?

    所以高祖才不想叫戚夫人住

    阿娇被自己的这一大胆想法骇住,但转念一想,又觉得也不是全然不可能。

    她寻根究底地去想,又发现了一个叫人心惊肉跳的事实。

    汉朝的皇后住在多子多福的椒房殿,却似乎并未能如愿。

    吕后生下幼子惠帝刘盈时,高祖还未显赫。而等高祖遇到戚夫人后,吕后此生也再无所出。

    惠帝皇后是吕后的亲外孙女张盈,她死后宫人为她装殓时发现她还是处子。

    文帝皇后,也就是阿娇外祖母。育有两子一女,却也是在还为代王往后的事情。等入住椒房殿后,再无所出。

    景帝元后,薄皇后,始终无出自请废之。

    景帝继后,如今的王太后。育有三女一子,刘彻就是她最后一个孩子,她为后入住椒房殿时刘彻都已经七岁了。

    武帝元后,也就是她陈阿娇。前生一直未有所出,直到住到昭阳殿后好几年在刘彻的静心调养下才生下了孩子。

    武帝继后卫子夫,生了三女一子。她正是因为生下了皇长子,才得以册封为皇后,却也在住进椒房殿后就再无所出。

    昭帝皇后上官氏,是权臣大司马霍光的外孙女。因着娘家显赫,甚而要求昭帝除了皇后应少近女色,但饶是如此她终生也未能有所出。

    …………

    没必要再一一往下顺了,椒房殿显然早就有大问题,不可能每个皇后都失宠都无育。怎么都这么巧合地在住进了椒房殿后就生不出孩子?

    再想到吕后身边女官说的,高祖头次拒绝了戚夫人就是因为椒房殿。

    莫不成——

    阿娇不敢往下想,她深吸了口气。只觉心中一团乱麻,明明已经很靠近真相了,她却不愿再去想。

    她在窗边站了半响,才终于叫来海棠叫她去长平侯府给雪舞带话,让她从开国时开始查。

    ****

    被阿娇悬心的千里之外的渔阳,战事已经结束。

    原野上萌生的遍地绿野早被战马们的冲锋践踏的早不成样子了,城楼下全是残肢断骸。

    匈奴骑兵倦极了,他们已经进攻渔阳城整整一天一夜了,却还是没有啃下这块骨头。听说驻守渔阳的是汉人的老将,姓韩。倒还真是了得,就凭着几千多人,死守了这么久。

    不过,汉人也已经是强弩之末了。

    这么多次反复的冲锋攻城之下,城楼上已经再寻不到能超过一百个活人了。

    守不住了,渔阳守不住了。

    城楼上一身甲胄血污斑驳的韩安国,满脸疲惫之色。他年纪大了,早撑不住了。但渔阳被破就在眼前,他一旦放松,这满城百姓就只能等着被杀戮。

    他满脸苦涩,先时他还怨陛下不许他停军屯。如今看,却只能叹一句匈奴人真是狼子野心。

    他想想来渔阳之前和陛下就主站还是主和争锋不让,只觉得何其可笑。

    愈战愈勇的匈奴骑兵略作休整,重新整肃严阵以待,随时准备最后一次冲杀。

    终于在旌旗猎猎,号角吹起。

    匈奴骑兵呐喊着进行最后一次冲锋,大地在乌云般的马蹄践踏下,发出闷雷般的滚鸣。

    渔阳城楼上的韩安国攥紧手中的长刀,一脸悲怆。

    死便死了,为将者,马革裹尸乃是荣耀。

    可这城中百姓却是无辜,唉,只怪他韩安国无能,护不了这一城百姓平安。

    只怕是等不到陛下的援兵了,他面朝长安方向跪下,口中喃喃道:“陛下,臣错了。只是太迟了,太迟了。”

    他霍然起身的时候,目光中迸发出一往无前的勇毅。

    韩安国亲自上前接过鼓槌,在战鼓上咚咚咚地敲起来。等匈奴骑兵冲到楼下的时候,他一把扔掉手中的鼓槌。拔出腰间的长刀,寒光耀眼中他厉声喝道:“儿郎们,杀!”

    “杀!”

    “杀!”

    “杀!”

    ……

    城楼上仅剩下的几十个兵士爆发中惊天呐喊,退也是死,倒不如迎头而上站着顶天立地地死!

    以后儿女说起他们的爹爹时,纵便难过,也能满是骄傲地说出“我的爹爹不是孬种,他是大英雄!”

    他们的眼眶中都有些湿润,却也满是期待。

    他们期待用自己和敌人的鲜血来浇筑汉人的血性和荣耀!

    卫将军火烧了龙城,今年又杀四千匈奴。汉人正在直起脊背,他们怎么能弯下去?

    匈奴骑兵越**近,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所有人都知道再没有悬念,现在不过是顺理成章地接手渔阳。

    忽而,似乎隐隐听到了暗雷滚动。

    这响动越逼越近,到了最后越来越清晰。

    匈奴骑兵微微吃惊,汉军的援兵来了。催动战马愈发急促起来,他们要赶在援军到来之前攻破城门。

    韩安国却是在绝处逢生,他极力喝道:“儿郎们!陛下派来的援兵来了!”

    城楼上爆发中一阵欢呼,所有累倦了的已经准备认命的汉军脸上都焕发出光彩。

    援兵越来越近,一面随风招展的“李”字旗格外耀眼。

    韩安国心下大定:是李广!李广来了!

    *****

    就在大汉边疆再起烽烟的时候,被刘彻寄予厚望希冀能带回和西域联手好消息的张骞此时也不好过。

    他终于如愿到达了大月氏时,却惊然地发现大月氏已经不准备复仇了。

    原先的大月氏国王虽是被匈奴单于斩杀,头颅都被砍下来当了酒器,甚而举国都被迫远远西迁。

    照说这等的深仇大恨,大月氏应该矢志复仇。

    但一来时间洗涮掉了许多仇恨,二来大月氏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丰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生活安逸之下,他们已经不愿再起战火。

    是以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

    加之,他们又以为汉朝离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

    张骞不肯就此无功而返,苦苦相劝到了如今,却还是半点进展也无。

    大月氏人始终不肯和大汉联合起来,他们习惯了和平,不愿意再陷入到战火中。

    是啊,谁愿意打仗?

    但大汉版图如此辽阔,他们能退到

    分卷阅读4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