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94

      江山怎胜你娇美 作者:清风使

    分卷阅读94

    州大捷,陛下加以封赏,文官绝无理由阻止,这样陛下既可令自己冤屈得伸又可打文官一个嘴把子,可谓一举两得。”

    第九十九章

    “封赏朱寿?好主意。”正德点头,继而又觉为难,“朱寿已集总督、威武大将军、总兵於一身,再加官的话……”封什麽好?

    “不是还有‘国公’、‘太师’什麽的吗?”

    “有是有,但我大明朝开国第一功臣李善长才得身兼太师、韩国公头衔,朱寿之功与李善长如何能相提并论?”

    “陛下是嫌自己立的功不够大?那就再接再厉好了。”

    秦雪无所谓地道。

    心想,小照到底是皇帝,把封官加爵看的那麽严肃,不似我,整个做儿戏。

    “嗯,等朕西巡之後再说。”

    蒙古小王子虽然兵败逃遁,但其人尚在,说不准哪天又会回来犯关,

    正德打算进行一次西巡(蒙古人的大本营在明朝疆域之西,正德觉得小王子应该是逃到那里去了),像太祖和成祖那样远征塞外,把蒙古人打的再也不敢侵犯明朝边境。

    “又要西巡?”秦雪一怔,继而无奈地叹了口气,“好吧,我陪你去,谁让你是小紫的娘亲呢。”

    “都说了是父皇不是娘亲。”

    “小紫只会喊娘亲不会喊父皇,你想小紫改,亲自教她去。”

    “…………”

    按正德的意思,原是要祭祀天地之後立即著手西巡事宜,因此在京城呆了十来天,便即微服出宫如法炮制了上次出关的过程回到了宣府。

    京城笼罩在文官的酸气之下,一旦调兵谴将便会立即招来文官非难,因此只能人先出来再调动兵马。

    但令正德扫兴的是,御驾刚到宣府没几天,京城便传来消息──太皇太後王氏崩於清宁宫。

    虽说王氏只是正德礼法上的祖母,而且数次手谕藩王刺杀正德,正德还是得回京奔丧──如不回京那就不只是文官发难,根本是天理难容人神共愤。

    秦雪也劝,“怎麽说太皇太後也是陛下祖母,陛下还是早些动身回京吧。”

    正德点点头,遂起驾回京。

    王氏既为宪宗皇後,死後自然与宪宗合葬,下葬之前正德需以嫡孙身份谒陵,通俗地说,就是去跟宪宗说一声“皇祖父,皇祖母要来与您团聚了。”

    正德去昌平谒陵时,谒完茂陵(宪宗陵)之後,失神片刻,临时决定改变行程,又一一谒拜了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孝宗的皇陵,

    在香案上摆上供品,正德每次伏地跪拜均泪流满面,嘴上说的是礼官教与的祭礼之词,但心中对列祖列宗说了什麽,只有她自己知道。

    尤其在泰陵(孝宗陵),正德伏地痛哭几致昏厥。

    小紫被秦家夺走,自己身後无人,致孝宗一脉断绝,

    小照会哭的这麽伤心,一定是因为这个原因吧?

    在一旁看著的秦雪眼眶不由红了。

    谒陵後回到京城的最初几天,正德一直神情哀靡不怎麽说话,

    秦雪很是担心,但又不知如何劝慰,只是亦步亦趋默默跟在正德身後,没有人的时候会握住正德手,以示安慰。

    好在正德的性格是不会在悲伤中沈沦很久的那的种,心情很快恢复来。

    太皇太後梓宫停在奉先殿,按惯例,百官、命妇(正二品及以上官员之正妻)需去哭丧,以尽臣子之孝。

    结果当天大雨滂沱,而官员和命妇的队伍排的很长,很多人被大雨淋的狼狈不堪,正德见一些年纪大的官员和命妇踯躅雨中情形实在可怜,於心不忍,遂命停止哭丧,让官员和命妇回家去。

    但正德好心未得好报。

    文官们在第二天便对正德发起非难,正德十二年殿试状元舒芬更写了《隆圣孝以答人心书》对正德大加指责,批评正德剥夺臣子尽孝的机会。

    “文官们对皇帝的指责真是无孔不入。”

    正德看完舒芬的上书,用手不住揉按鬓穴,

    不论皇帝做什麽文官都能找到借口加以批评,

    她真是给他们气到头痛。

    “但是陛下在这件事也的确有私心吧?──除了同情被雨淋的官员和命妇,陛下的内心确实不觉得太皇太後这样的人值得一哭吧?”

    “也许吧。”

    “太皇太後虽然生前对陛下做了残忍的事,但现在人已故去,陛下跟故去的人计较什麽?”

    也是,人死之後,一了百了,我还跟她记什麽仇?

    正德在心中点头。

    不过,有两个跟太皇太後有关的仇人尚活的好好的,她一定要计较下去──宁王朱宸濠和兴王朱佑杬。

    朱宸濠曾在弘治十七年奉太皇太後手谕派刺客入大内刺杀她,

    朱佑杬则是弘治十八年刺客围攻端本宫行刺她的主要谋划者,

    虽然知道两次行刺一定还有其它藩王涉足,但正德并无证据,只这两个藩王罪证如山,正德无法放过,要跟他们做彻底的清算。

    不过,目前西巡的事最重要,这两件事放到最後再做吧。

    六月,上太皇太後尊号曰“孝贞纯皇後”,庚辰,太皇太後梓宫发京师,甲申下葬。

    七月,正德对在应州大捷中立功的将士论功行赏,叙廕升赏者五万余人。

    “依我说,陛下今次连朱寿一并封赏了吧。”

    秦雪笑著劝正德。

    升赏了五万余人,唯独落下自己,对自己是不是太苛刻了呢?

    而且秦雪也想看看文官们会有什麽反应──一定会即气愤又无奈吧?

    “现在不行,”正德摇头,“至少等朕出关後再说──那个时候随便他们怎麽批评朕都听不到。”

    真的,群臣本来就将对自己绕过文官化名亲征耿耿於怀,现在加封朱寿,自己一定会被批评的奏折淹没。

    “这倒也是。”

    秦雪点了点头。

    七月丙午,正德再次出关驻跸宣府。

    一切准备妥当,开始西巡。

    八月乙酉,如大同。

    九月庚子,次偏头关。

    九月癸丑,觉得离京城已足够远,方下诏加封朱寿,敕曰:“总督军务威武大将军总兵官朱寿亲统六师,肃清边境,特加封镇国公,岁支禄米五千石。吏部如敕奉行。”

    “你猜那些酸子们接到诏敕会是什麽反应?”

    下达诏书之後,正德站在偏头关城楼上遥望著京师方向,问身旁的秦雪。

    秦雪笑,“一定气的跳脚。”

    “而且气急败坏。”正德嘿然而笑。

    身为大明至尊,她需要什麽官号?只是单纯地想戏弄群臣而已。

    “我突然觉得,这并不是个好计策,文官们会报复皇上──将陛下亲征之功一笔代过,却在自署官号上大书特书,令陛下‘清’史留名。”

    “朕现在已经看开了,後人怎麽评价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朕无愧於心。所以,随他们去写吧。武则天死後立下无字碑,功过任由後人道,多麽潇洒。”

    秦雪会心一笑,“陛下要是把所有的事都看开就好了。”

    正德知道她话中有话,但笑不语。

    西巡继续进行。

    冬十月戊辰,渡

    分卷阅读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