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8 章

      宛珍传 作者:爱我中华

    第 18 章

    第十八章忆亭青年时代(二)

    老徐走后没半月,发生了一件事情,彻底改变了李忆亭的一生。

    李忆亭虽然兼着工作队的工作,供销社的工作却是他的主业。当时分在供销社高房区收购门市部两个人,李忆亭负责收购,还有一位叫王希安的当地人担任会计。

    平时工作队不忙的时候,李忆亭就按上头的要求下乡去为供销社收铜。回来按数量开了票,到王希安那儿报帐。工作队忙的时候,有送到门市部来的,王希安就帮着收,等李忆亭回来,王希安打个招呼,“忆亭,你不在这几天,俺帮你收了多少斤铜,这是发票,你签个字,俺好入帐。”忆亭一般不疑有他,直接签了字递给希安。

    有一天,工作队不忙,忆亭回到门市部,把收购的铜点查整理。查来查去,实物与帐目不符。

    细看了看,有几张票不是自己开的,有的有自己的签字,有的签的名字不是自己的笔迹。

    李忆亭正想去找希安问问,一抬头,是供销社的主任推门进来了。

    “忆亭,最近工作忙得咋样?两头跑累不累?”

    “不累不累。”

    “咦,脸色不好?有啥事吗?有啥事跟俺讲,你们这些小年青,爹妈不在身边,俺就象你们的家长一样,跟俺讲,俺来帮你处理。”

    “是这样,主任。俺正盘点呢,可是这个账有点问题。这不是俺签的字啊!”李忆亭还是太年轻,经的事也少,没多过过心,直口说了出来。

    “哦?”主任一听,愣了一下,接过忆亭手里的帐与发票,仔细辨认。

    两人正说着,进来两个人。

    忆亭抬头一看,是自己刚来时,在合作社共事过的两个大学生。现在分到各乡镇任科长。今天办事顺路来看看李忆亭。不想刚走到门口,就听到这事。

    他俩看李忆亭还愣愣地,年青人火气大,不由气冲臆。

    “挖社会主义墙角!损公肥私!这是什么东西!俺们绝不能容这样的害群之马!”

    另一个跟忆亭关系最好,更是火气旺:“他妈啦个巴子,这不是害忆亭兄弟吗?这不是欺负俺们阜阳人吗?”

    两个人回身就走,忆亭莫名其妙,一把没拉住。主任却知事态严重,马上安慰忆亭

    “这个事,你先别说,等查清楚再说。”连忙回身去追那两个人。

    谁料那两个年青人,早跑到食堂揪住王希安一顿胖揍,打得希安满身是伤。

    这事最后查清,确实是王希安搞的鬼,王希安暗恋韩金凤不是一天两天了,可韩金凤清高自许,目下无尘,从不正眼待见他。他还想着诚所至,金石为开。没想到来了个李忆亭,长得比他好,能力比他强,就是众人口碑也比自己优秀。把个王希安气得摩拳擦掌,偏生李忆亭对他和气容让,弄得王希安一肚子邪火没处发,就想出这么个主意,想害忆亭丢了差事,滚回阜阳去。没人再跟自己争金凤。没想到害人终害已。

    三天后,王希安被开除回家。

    那年月,能吃上公家饭,做个有工作的人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因为经济问题被开除的人,没有什么单位再敢接收他。“挖社会主义墙角”、“破坏社会主义大生产运动”是很大的罪名。更何况还有蓄意陷害工作同伴的恶名。忆亭虽然因为检举有功,得到了上头的表扬。可是,忆亭并不开心,相反,他很后悔自己的孟浪。李忆亭认为王希安本质并不坏,只是一时为情蒙蔽了良心,更何况自己和金凤并没什么,如果早点和王希安开诚布公地谈谈,不会出这样的事。害希安没了工作,很愧疚。

    希安是当地人,跟供销社主任,当地乡里一些领导都沾亲带故。希安被开除,又挨了一顿揍,很多人都不待见忆亭。认为他是个打小报告,损人利已的小人。忆亭在那里呆不下去了。年轻人初遇挫折,不禁灰了心。加上父母又连拍了两个电报来说病重。忆亭向上头打报告,要求调回阜阳工作。不愿再继续呆下去。

    供销社主任却不放。“忆亭啊,你看现在人手正紧,你怎么能走呢。”

    “主任,俺实在是想家了,想回阜阳工作,您就批了吧。”

    “想家?好男儿志在四方,你咋能用这个理由申请调回呢?”

    两人在办公室说来说去,主任又是讲思想,又是谈事业,总而言之一句话,就是不同意。门外突然冲进一个人来,仔细一看,原来是同宿舍的小杨。

    “主任,你就同意忆亭的申请吧,你看。”小杨拿出几张纸来,“这是俺从忆亭床铺底下翻出来的,他家爹娘都病重了,电报都拍来三封了!”

    “啊?忆亭,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家里有事怎么不跟组织上说呢。这样吧,请调的事暂时不谈,先给你三天假,你回家探亲去吧。”

    “谢谢主任,可是,俺还是想调回去。”

    “其它不要想,不要有思想包袱,好好回家看看爹娘再说。去吧去吧。”主任把忆亭客气地送出门。

    王书记听说这事,让人传话给忆亭。

    “李忆亭这个同志,一向工作拼命,来了有两年了吧,一次家没回过。叫人告诉他,只管回家探亲,不要管几天假,把家里事处理好了再来,这里的职位给他保留着。让他放心。”

    阔别家乡两年多的李忆亭回家了。

    走到自家小院前,拍拍门,没有人应门。诧异地左右看,路边乱糟糟的。

    喊了半天,隔壁门吱呀一声推开了。

    “忆亭啊,你回来了,你爹妈不在这儿住了,搬走了。”

    “搬哪儿去了?”

    “前边,就是原来你那间小破房,你爹妈又搬那儿去了。这儿不让住了,说是查封了。唉。快去看看吧,你爹有日子不能下坑了。”

    不等李大娘说完,忆亭向小屋飞奔而去。

    “爹!妈!”

    忆亭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

    低矮昏黑的小屋内,一盏煤油灯,灯昏如豆。

    父亲躺在床上,身上盖了一条破棉被,棉花都露出来了。母亲坐在床前的小板凳上,斑白的头发,浑浊的眼睛,枯瘦的手,正端着一只磁破碗,给父亲喂药。

    “儿啊,忆亭儿啊。”母亲辨认了半天,方搂了忆亭啜泣。

    躺在床上的武心,心里似明似暗。恍惚听见老妻呼唤忆亭的名字,连忙困难地抬起身,望向门口方向,哑声道:“忆亭儿回来了?”

    “爹!”

    忆亭双膝一软,扑通跪在床前。

    “不孝儿回来了。娘啊,咱家咋变成这样了啊,信里咋没讲啊,只是讲爹病了,没讲搬家啊,也没讲爹病得这么重?!”

    忆亭沉痛地嗫嚅。心里又痛又悔又恨。

    自己这个不孝子!让两老受这样的苦!

    “大哥二哥哪,他们也不来看看?也不来管管?”

    “你大哥四个孩子,也是穷得叮当响。大媳妇孝顺,可是也没东西啊。老二家?呵,俺就当没生这个儿吧,这个媳妇也不是俺老李家的媳妇!”母亲搂着忆亭拭泪道。

    “忆芬呢?忆忠呢?”

    “嘘!别对你爹提忆芬。这个死闺女跟人跑了,权当她死了吧。”母亲小心地看一眼武心,低声道。

    “忆忠送你大舅家去了,可怜小忠才十多岁,就陪着你爹挨斗!俺心疼啊,托人悄悄送你大舅家去了。”母亲一边低头抹泪,一边抚着忆亭的头,象看不够这个儿子似的。

    突然又象想到了什么,连忙起身走到门外,张望了一下,回身掩了门道:“儿啊,你回来有人见没?”

    “没有,就是李大娘看见了,不是她,俺还不知道爹妈在这里呢。”

    “没人见着就好,儿啊,你看一眼就成了。赶紧趁天黑没人见,快点走吧。妈不想连累你!乖儿!”

    “连累啥,俺是爹妈的儿,俺不怕。”

    “妈知道你不怕,可是妈怕啊。你爹跟你两个哥都脱离了关系了。你也走吧。妈不想儿跟着受苦啊。”

    “忆亭……”看见两年没见的三儿子回来了,武心一高兴,病也感觉好了一半。

    “你说就罢哟,还起来干啥。回头再抖搂着哩。”看见武心要坐起来,李太太连忙上前扶着。

    “忆亭儿……爹妈没事,看见你这样,咳咳……就知道你在那边过得挺好,爹放心了……你,回去吧。别让你妈着急。”武心费力地说。

    “俺不回去,俺要在家照顾二老!”

    “傻孩子,你爹没事,就是伤风了。”李太太安慰儿子。

    “真的?”忆亭哪里肯信。

    忆亭陪着两老叙话到半夜,武心一高兴,第二天拄了杖也能下地走了。

    忆亭掏出贴身带回来的15块钱,塞给李太太。

    “妈,这是俺攒的,不多,你先留着花。”

    “儿啊,你用钱的地方多着哩,你妈不用,你还拿着吧。”李太太不收。

    “妈,你就拿着吧。俺那边存的还有哩。”为了安慰老人,李忆亭信口胡说。

    “儿啊,你现在一月拿多少钱啊?”

    “按干部级别,一个月二十三块五毛钱!在俺们那一批去的人里头,你儿拿的可是最多的。”忆亭故意说的很郑重,希望能让母亲欢喜。

    “俺儿有出息。”果然,李太太笑得满脸的皱纹。

    “妈,等俺挣多了钱,俺给你买新皮袄,盖新屋子,那个小破院子,封就封了吧,早就破得不能住人了。给咱,咱还不要哩。”

    “唉,说是咱强占人百姓的民房,那明明是你爹三百块大洋淘换来的,咋成了强占了哩,俺是想不通哦。”李太太迷离的眼光,透过清晨的浓雾,看向远处自己住了几十年的家。老太太看不清前面的路,也看不清这世道了。

    李忆亭又给爹妈买了一只大水缸盛水用,傍晚,挑了满满一水缸水。第三天,买了车票回凤台。

    这次探望父母,更坚定了李忆亭调回阜阳的决定。

    父母突然的衰老,让李忆亭意识到,父母已近风烛残年,生命没有多少日子了。忆亭想再承欢膝下几年,照顾父母,不想以后落一个,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

    李忆亭回到供销社,坚决要求调回,主任、科长、总务几个老党员都没劝住,王书记亲自来了,拉着忆亭的手,做了很久的思想工作。

    忆亭的话也很坚决:“书记,您的知遇大恩,忆亭有机会一定报答,但是,请你一定准俺调回,俺这次回去,父母显出老相来了,俺怕……,你总不想俺做个不孝之人吧。”

    书记说不过他,只好说实话了。

    “你这个孩子啊,重感情,轻功名,俺早看出来了,不瞒你说啊,俺老汉看好你啊。俺膝下无子,只有一个独女,今年十七岁了,本来想着有一天,你能做俺的上门女婿,现在看来是不成了。忆亭啊,你是个人才,你要是跟着俺,□你几年,二十岁,你能当县长,可是,不跟着俺,不见得有人真正懂你,你格耿直,敢做敢当,眼里不揉沙子,却过于强硬,不懂中庸之道,不懂圆滑做人,会用你的人,你是匹千里马,不会用你的人,你是头犟头驴!活是你干,功是人家得!搞不好你一辈子拼命干活,到头来没有出头之日。”

    不知道供销社主任是什么心思,同意了李忆亭调走,但就是不签字,扣着档案不给。心忧父母的李忆亭,只好带着户口转移证,先回了阜阳。

    忆亭回家两个月后,武心和李太太相继下世。

    武心辞世后的第七天,李太太把忆亭叫到床前。从破棉絮套子里,出一对金鐲,一只金项圈,几串玛瑙珠串,又从两双老棉鞋绑子里掏出几对赤金点翠的金戒指,道:

    “儿啊……家里东西,捐的捐,抄的抄了……只有这些东西是妈藏起来的……你留着……给以后,俺的孙儿……孙女儿……”

    话没说完,老太太就过世了。

    忆亭哭葬了父母后,把母亲临死留下的东西,包了一包,趁夜无人,送到大哥李忆鲁家。

    “大哥,这是咱爹妈留下的……”

    第 18 章在线阅读

    第 18 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