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58

      后宫佳丽心悦我 作者:酥脆饼干

    分卷阅读358

    怀瑾略过了朝廷冠冕堂皇的封赏文书,伸手接过太后的密旨。他甚至不必拆开,都能想象得出太后激切的言辞,譬如痛斥他行事无度啦,速速回京之类。

    不过他觉得何太后生气也没有错。

    何贵妃小心观察他的神色,照理说皇帝打了胜仗,还负了伤,却招来长安的斥责,心中合该是委屈的。她甚至冲谢德妃递了个眼神,意思是皇帝待会儿要是炸了毛,你来负责安抚他。谁让德妃是劝架小能手,整个宫里唯一能拉开皇帝太后吵架的高人呢。

    然而萧怀瑾却一派平静,心平气和的模样。

    他本不是这样稳的性子,这让何贵妃十分意外——似乎皇帝和贵妃都没有意识到,不知什么时候起,对方都转性了。

    军府的议事厅内,他平静地将信收了起来,笑了笑:“太后命朕即日回宫。”

    谢令鸢可就等着这句话,追问他:“陛下是否准备要回京?”

    她拳头悄悄捏紧,正十分认真地考虑,要是萧怀瑾打仗打上瘾,不肯回京……她就打昏他,绑他回京。

    妃嫔们当初找到萧怀瑾,朔方城却面临着破城之危,为了尽到职责——不可弃地弃民,她们才留了下来。如今并州的局势稍缓,朝廷却是水深火热拖不得了。

    这一点萧怀瑾也很清楚,他没有迟疑地做了决定:“是该回去了,朕一早也答应过你们,朔方的战事稍缓,朕就回京。朕不可言而无信。”

    何贵妃迟疑了片刻,似乎欲言又止,想了想咽了回去,再开口时,跳跃着岔开了话题:“另外,臣妾还有一要事,必须要禀报陛下。先前,臣妾同德妃、修仪她们来时的路上,在高朔县,遇到了景祐九年‘正月之祸’和延祚四年互市一事的亲历者,听他说了些当年的……内情。”

    她忽然道出这件事,倒叫谢令鸢诧异了。

    ——难道何贵妃忘记了,互市之事,她何家也有参与谋划,脱不开罪名么?

    不,她肯定是没有忘记的。

    那夜从杨犒口中得知了当年内情后,何贵妃十分恍惚,是受了很大的冲击。谢令鸢体己她的心情,这件事,在见到萧怀瑾后,也就没有着急禀报。

    但是此刻,何贵妃却选择了自己说出来。虽然这件事,早晚总是要让天子知道,但由她亲自说出口,却是不一样。何家会如何看待?

    何贵妃向谢令鸢投来一瞥,谢令鸢意会了,附声道:“当日臣妾们得知‘正月之祸’的内情,原本想着向陛下禀报此事,然而正逢城破,其后诸多乱事,便暂且搁了。那人名叫杨犒,时任苏廷楷手下郎将。”

    萧怀瑾闻言,眼神变了。他的背直了起来,肃然看向贵妃和德妃。

    那个下午显得漫长,何韵致娓娓讲出了杨犒所说的内情,谢令鸢从旁补充,边补充边看何韵致的神色。她始终不能猜到究竟发生了什么,使得何贵妃决定把实情告诉皇帝。

    萧怀瑾越听,脸色越差,他双唇紧抿,眉头拧起,他知道她们所言非虚——因为互市的内情,他从老邱那里早就听过,如今从杨犒的供认里,更加印证了此事。

    “至于‘正月之祸’后,苏家人的遗孤,陛下,也已经找到了。”何贵妃极浅地笑了一下,那转瞬即逝的笑容里透出了几许悲凉:“还记得那个傻子么?臣妾叫刺史衙门查清了他的身世。”

    谢令鸢脑海中一翁,忽然觉得耳鸣了起来,有些口干舌燥,甚至舌尖麻麻的有些泛苦。

    她看着何贵妃的嘴一张一合,明白了她为什么决定不再瞒着。

    因为有人为一己私利犯下罪孽,就总会有其他无辜的人来承受后果啊。宫斗也好,朝斗也好,多少红颜因此变成枯骨,化作一抔黄土。

    如果隐瞒实情,公道何在?

    第一百四十四章

    萧怀瑾感到脊背一阵发凉, 依照贵妃所言,苏廷楷有两个儿子,大一点的逃了, 小一点的被西魏人抓走做了奴隶。这是那天晚上杨犒交待的。

    他不由前倾身子, 急切问道:“你说的就是他吗?他是哪一个?是大的还是小的?另外一个孩子呢?”

    “他是大的。”何贵妃轻轻闭了闭眼, 再睁眼时眺向远处:“至于小的,臣妾猜……是要回宫去问问了。”

    这话里的意味已经很明白,宫里有个相貌与那傻子相似的太监。。

    大行台若动用刺史衙门去查一个人, 祖宗十八代都能翻出来。景祐九年爆发兵乱时,将军府遣散出逃了不少下人, 也才过去十来年, 依旧有故人住在朔方附近的县镇上谋生。

    出事时苏宏识才七岁,一夜之间家破人亡, 从高高在上到跌落凡尘。却亲眼看着救他的老仆被西魏人打开头颅,用脑油来点天灯;又看到父母的头颅被敌人砍下来, 挑在竹竿上游街。

    即便是成人都无法承受的创痛, 一个七岁的孩子, 那时候该是怎样天崩地裂的心情?

    因受到的刺激太过强烈而疯掉, 也不稀奇。

    多亏是将军府昔日的西席,年逾古稀的季老先生, 冒着危险,将他偷偷藏在了自己院子的地窖里,直到过了兵乱那一阵子,西魏人被韦不宣赶走后, 才敢将人放出来。

    对外就说是自己兄弟的孙儿,全家死绝了来投奔自己。反正兵乱过后灭门绝户的事不少见,反正苏宏识常年呆在将军府,朔方城见过他的人不多,几乎都是些身居武职的人,如今也都死得七七八八了。

    那时已经是几个月之后,朝廷对苏廷楷的功过盖棺定论——通敌叛国。苏家同武家一样,前朝时曾为萧家家臣。本该满门忠义,却出了叛国之人,苏氏被夺爵,老当家的被气死,是苏廷楷的大哥苏廷栋撑起了几乎垮掉的苏家,放言将苏廷楷一家逐出族谱,苏家列祖列宗永不认这不肖子孙。

    不这样撇清关系,他们也很难活下去,季老先生明白且体谅。

    他对京中政治动乱不清楚,但一生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听到京中的蛛丝马迹,又焉能猜不出朝廷的动向。

    陈诉冤情已经无望,老头儿愁思再三,没有将苏宏识送回苏家。他收养了已经疯了的苏宏识,替恩人将孩子养大。

    此事知情人寥寥,有一两个从前是将军府的老人。他们也不解,苏家已满门获罪,苏廷楷也已死,季老头儿何苦要在晚年辛辛苦苦拉扯个傻子?

    季老先生倒是豁然笑笑:“就当我是报知遇之恩吧。”

    他是家中庶子,早年拜入墨家门下,一生抱负难平。多亏了苏将军慧眼相识,请他来将军府教导两个儿子,以及朋友家的女儿宋静慈。

    这世上,再也没有什么,比被人赏识、被人尊重,更令人感激了。以义相待,自当以义报之。

    他神情平静地说着话,拧干净帕子为

    分卷阅读3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