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25

      小屁孩问道孔夫子 作者:临江山人

    分卷阅读25

    说:孔子最欣赏素然率真之气了!无论你拥有多少种颜色,白色才是最关键的、最重要的、最值得推崇的,当然,也是最绚烂的!

    子夏得到了老师的答复以后,并不止步于此,他脑袋瓜子灵活,立刻联想到学习的重点——“礼”上面去了。

    所以他问:“礼后乎?”

    这句话的翻译同样整死了不少人,不少翻译是这样的:“‘礼’也应该放在后面吗?”

    然后,一堆人又争论得面红耳赤:既然“礼”要放在后面,那什么要在前面呢?有人说“德行”,有人说“秩序”,答案五花八门,实在是令人啼笑皆非。

    咱们翻译这句“礼后乎?”时,不可拘泥于字面意思。

    这里很明显,“后”不是指放在后面,而是指代了前文同样置于后的“素”,也就是素然率真之意。连起来翻译就是:礼(的实践)也应该素然率真吗?

    而且,这种翻译是有旁证的:孔子对礼的态度。

    其一,无论什么时候,孔子都是大力推崇礼乐的,又怎会把礼放在后头呢?

    其二,前一期我们讲“林放问礼之本”一则的时候,孔子就明确表示:礼,与其奢也,宁简;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礼乐,与其奢侈,不如从简;丧礼,与其置办周全,不如内心真正哀恸。

    这不就是孔子对礼的真正想法吗?

    一字以蔽之,曰:素。

    感谢您的阅读!

    竟然有人质疑孔子不知礼?

    又到了星期六,一纯决定偷个懒,咱们今天不讲长篇大论,来看一则挺有趣的短小君。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论语·八佾第三》

    孔夫子进入太庙的时候,做什么事情都要经过询问。

    这个太庙,指的是帝王的祖庙。

    大家伙都知道,孔夫子曾官至鲁国大司寇。

    大司寇,是在中央政府执掌司法权的最高长官,在当时是一个大官。

    因此,孔子是有机会进入到太庙里的。

    但是,为什么孔子在太庙里的一切行动都要经过询问呢?

    孔子不是春秋时期公认的礼仪专家吗?他明明非常熟悉周礼,为什么还要询问太庙里的主持呢?他应该清楚全套的礼节啊!

    哎,当时有人也这么质疑了:“谁说邹县的那个人很懂礼的?进入太庙,做什么事都要问别人。”

    在这里,“鄹人之子”就是指孔子,孔子的家乡在曲阜东南,那里古时候是一个叫“鄹”的县邑。

    孔子听闻,也不恼怒,他说:“这正是知礼的表现。”

    孔子“每事问”的行为确实是礼节充分的表现。

    您想啊,孔子固然有知礼的美名在外,但他实际的官职是掌管司法的大司寇,跟宗庙之礼毫不沾边。

    因此,尊崇《周礼》上要求人们要各司其职、谦虚谨慎的礼法,即便孔子再知礼,在别人的职务范围也不能随意行动。

    孔子这种给予别人尊敬的守礼行为,落在不懂礼的人眼中就变了味儿,还以为是:孔子笨笨的,不知道该怎么做,因而询问他人呢。

    所以呀,我们要锻炼出长远的目光,透过现象看本质;自己没有十足把握的事情上,不要肆意言论。不然的话,不仅仅会造成他人的名誉伤害,更加将自己的无知展露得一清二楚。

    今天就到这里,下章见!

    孔子最为守护的东西竟惨遭挑衅!

    《八佾第三》里的内容基本上都和礼制有关,除了之前重点讲过的反面教材季氏以外,还有一大批人奋勇争先地违背礼制!

    要知道,孔子的毕生愿望就是恢复礼乐教化,以重现周公时代的平安岁月,使得天下万民能够安居乐业。

    所以,在礼坏乐崩的春秋战国之交,可怜的孔夫子屡屡遭到挑衅。

    为了更真切地呈现出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为了让大家更深层地体会孔子遭到的压力,今天,我们再来看相关的两则内容。

    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论语·八佾第三》第十则

    孔子(捂着脸):“禘祭,从‘既灌’这个环节往后,我都不愿意看下去了。”

    感觉最后一句用粤语说更带感,注意拿捏好三分无奈、七分鄙夷的语调——“真系冇眼睇咯!”

    首先,跟您解释一下“禘祭”是什么活动。

    在《礼记·祭法》中有相关记载:“殷人禘喾而郊冥,祖契而宗汤。周人禘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七代之所以更立者:禘、郊、宗、祖,其余不变也。”

    上古至夏商周三代在祭祀方面有四个大型活动:禘祭、郊祀、宗祭和祖祭。其中禘祭排在首位,可见其重要性。

    禘祭,是古代帝王祭祀始祖的大祭。

    注意哟,这里的“始祖”是指同一血脉的家族认可的源头祖先。

    我们回到文本进行详细说明:周人禘(名词作动词)喾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众所周知,周朝奠基者是周文王,您找找文王的位置在哪?没错,“祖文王”的意思是周代的祖祭祭的是文王。

    而我们今天的主角“禘祭”祭的是谁?

    答案是:喾!

    这人是谁呀?我咋不知道他呢?这字儿咋读呀?

    或许很多看官已经满肚子疑问了,甚至有心人还能发现:这《礼记》上商朝和周朝的禘祭对象居然都是喾!这个喾是何许人也!

    哈哈,请您拿出rap的感觉往下读,问题的答案全都在里面。

    喾/他有个酷酷的读音/请跟我一起念“ku”!

    姓姬名俊高辛氏/住在商丘某一户。

    三皇五帝排第三/黄帝是他曾祖父。

    束发之年佐颛顼/聪明能干人皆慕。

    而立之年登帝位/顺天爱民两不误。

    你问/他因何作两代始祖?

    正妃有子周祖弃/次妃生子商祖契。

    子孙争气创佳绩/后世黎民甚欢喜。

    (一纯原创打油诗)

    所以,您知道为什么商朝和周朝的禘祭对象居然都是喾了吧?

    人家不仅治国厉害,连生孩子方面也毫不逊色:生的嫡子弃(后稷),是周朝姬氏始祖;庶子契,是商朝姒氏始祖。

    喾的传奇人生就介绍到这里,一纯正努力地把正题扯回来,咱们继续说“禘祭”的事情。

    孔子不是说都没眼看禘祭了嘛,一纯觉得这里面有两层因素导致孔子没眼看:

    第一、《论语》原文说孔子没眼看的部分是“禘自既灌而往者”——“从禘祭的‘既灌’这个环节往后”。

    既灌,一般认为是祭祀中第一次献酒的那个环节。

    禘祭,作为

    分卷阅读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