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10

      小屁孩问道孔夫子 作者:临江山人

    分卷阅读10

    s也不怕!主辅助的同时,也有输出技能“舌灿莲花”等待玩家发现。

    看官对于子贡的到来很欣慰:“我的战队终于有后勤了!”紧接着发起了第二次挑战。

    <当前消息>玩家正在挑战鲁国曲阜关卡子禽 。

    子禽:发动“恶语相向”技能,孔子血值-133,子路血值-63,子贡血值-33。

    子路:发动“正义之火”技能,子禽血值-310。

    子禽:进入暴怒状态,发动“衣冠禽兽”技能,子路血值-203×2,孔子血值-203。

    子路阵亡。

    子贡:发动“吾乃瑚琏”技能,孔子血值+300(满格),自己血值+300(满格)。触发并获得一个新回合。

    子贡:进入鸡血状态,发动“舌灿莲花”技能三连击:“老师温和、良正、恭敬、节俭、谦让得到这样的资格,如果说那是老师自己求来的,那恐怕与别人的求法不相同吧?”子禽-300×3。

    成功。

    <系统消息>玩家挑战鲁国曲阜关卡子禽成功。

    看官:“欧耶,赢了!果然不愧为传奇奶妈,子贡杠杠滴哇!”

    一纯:“那是,也不看看,子贡可是我最爱的孔门弟子,没有之一。”

    子贡拱拱手:“承蒙厚爱。可惜我爱的始终是我的老师孔子,你已经没机会了。”

    一纯摆摆手:“谁不知道你啊,只要一有人诋毁孔子,你就跳出来,明眼人都看见了。所以奶妈这个职业我没给你挑错吧。”

    子贡说:“这话不错。我的老师那么牛,我不爱他爱谁去?”转而面向看官说道,“您帮忙内测了这么久,有没有孔子的必杀技究竟是什么呢?”

    看官:“玩的嗨,没注意……”

    其实,不就是“温、良、恭、俭、让”嘛!当然,这不是说就这五样具体素质这么简单,而应该归结为一个大的方面——“自我修养”。

    孔夫子其实哪有什么必杀技,因为他自己本身就是一记必杀。

    他有一颗向善的心,他不断地向完美人格靠近,因此他的人格魅力是照耀万世的。

    您说,一纯折腾这么久,写了个手游版“周游列国”为哪般?图个新鲜倒是次要的,而是希望借此吸引更多人看到这里:先哲给我们留下了很多财富,且不谈成为君子,单单就是修炼自身就已经有很多好处了。

    比如,有一类学生总是苦恼人缘不好,感觉班上没什么同学跟自己玩,却找不到原因,只能维持尴尬的现状甚至更加封闭自己。其实,说不定反思一下自己:是不是放不下面子主动交朋友,导致别人觉得自己冷淡?那就锻炼变得勇敢一点、神色温和一点。经过自我提升,肯定会有新收益。

    再比如,有些白领总觉得职场不顺,每天都很辛苦,压力又增大。此时或许思考一下:会不会是自己过于积极,风头太盛招人嫉妒?比如说别人也未必要使阴招,仅仅是做个事最后一个来通知你,也就累得够呛了。那就注意修炼,把自己变得谦让一些,不骄不躁,就可以更好地适应职场了。

    这些例子就算是没经历过,我们仔细推测人的心理也能明白八九分。无论是人际交往,还是事业工作,其实都离不开我们自己!自我修养提升了,别人欣赏我们的人格,那自然什么都能更加顺畅了。

    以上就是一纯打“周游列国”手游得到的浅见,也欢迎您评论发表见解。

    孔子竟是这样理解“孝顺”的……

    咱们大□□有句古话叫“百善孝为先”,“孝顺”这小子堂而皇之地一屁股蹲在前头,使得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重视他。只不过呀,我们口头上总说“孝顺、孝顺”,究竟怎样做才算是孝顺呢?这个问题还是得请出孔夫子为大家解答。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论语·学而第一》第十一则

    夫子昨晚趁着月黑风高,偷了一纯的专属小皮鞭,今儿一大早威风凛凛地甩了起来:“上课啦!请大家翻开书本。”

    然后淡定地收起皮鞭,拱手而立道:“当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儿子的志向;在父亲去世之后,要考察儿子的行为。(如果)这个儿子继承他父亲的大道,并很久都不加改变,(那么)这就可以说是孝顺了。”

    为什么说“父在观其志”呢?

    在古时候,有五种稳固且受到世人重视的关系,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

    第二种“父子”关系的相处模式,咱□□民众都熟知——父为子纲,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父在观其志”了:父亲还健在的时候,儿子都是要听从父命的,他们还没有能力去独立处理事情,所以,这个时候可以观察儿子的志向,看他志向是否高远,也就能大致推断出他日后的情况了,这样也算是一种不错的考核方式。

    下一句“父没观其行”,是紧承上句的,当父亲去世了,这个时候儿子已经成年,有独立行事的能力,考察他的行径就知道他这个人怎么样,也可以看出他有没有实践父亲的教导了。

    哎,接下来的这一句又是怎么回事呢?孔夫子为什么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其实呢,“孝顺”这事儿全看个人定义,具体内容往往因人而异,一纯以为只要心意是真诚的就是了。

    孔子之所以以“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为孝顺的评判标准,也是源于他个人的定义——孝顺的人,是能好好地延续、继承父辈的志向,好好地记述父辈的功绩和事业的。(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父亲去世多年,儿子如果能固守着父亲的大“道”不变,可不就是做到了“善继人之志”了嘛!

    有些翻译版本将这里的“道”着重说明:是父亲行径合理的部分才要继承。

    而一纯认为这大可不必。“道”这个字包含的意义实在很难具体描述出来,但绝对抵得上是一种“使命”,又或者说是“行为、志向”之类的,无论怎样翻译,“道”的本身就含有了正面、光明的意味。

    比如,抽烟、喝酒加烫头也可以作为一种生活理想,但还远远不能称之为“道”。因此,我认为没必要这样多此一举,直接译为“大道”就好了。

    何况,孔子并不提倡愚孝,他曾表达过:在维系与他人融洽关系的同时,也要带着“智、仁、勇”三者。

    该怎样孝顺?做到什么样的程度才好?其实真的没有死板定律,只要顺从内心真诚的心意就好了。

    孔夫子毕生都想恢复周礼,可能因此而造成后世人的误解。但我们不能忘了,他推崇的“仁”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上的——“意诚和心正”可是

    分卷阅读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