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7

      小屁孩问道孔夫子 作者:临江山人

    分卷阅读7

    这些都可谓是现代生活中,孩子们可以胜任的事情。

    再者,离开家门,要懂得和周围人相处(出则悌)。

    “悌”,原义是指弟弟对哥哥恭敬友爱,后来引申作对长辈恭敬友爱,此句“出则悌”的用法就是引申义的。

    您看,在家里面,我们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在外面的时候,我们就要遵循社会的游戏规则,把礼节礼貌都做到位。

    孔夫子在这里就特别提出注意和长辈们的交往,这是为什么呢?

    一纯寻思着,青少年和同龄人的交往自然不成问题,我们这个年纪也无须照看下辈,所以在外和陌生长辈的交往之道就最值得揣摩,这是其一。

    其二也是更重要的一点,青少年最终也要走入仕途,而提拔我们的正是长辈呀。

    那我们现代青少年可以怎么做呢?比如:见到长辈的时候有礼貌地问好;和长辈聊天的时候不插话不看手机;接受长辈礼物的时候真诚道谢等等。

    那么,学会与人交往了之后,孔夫子认为青少年必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培养优良品性。

    “谨而信”,青少年还没有丰富的阅历与处世经验,所以无论是做什么事情,都得谨慎小心、思虑周全,不给他人带来困扰。同时,恪守信用是每个社会成员都应该拥有的优良品质,特别是处于成长期的青少年,更要着重自我修养,不信口开河,许诺了就得做到。

    “泛爱众”,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父母的细心呵护,但其实父母最应该花心思的是自己的言行方面,不要给到孩子错误的示范,要引导他们怀有一颗平等的心,告诉他们:这个世界有很多种人、很多种性格、很多种职业,但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受到基本的尊重。不然的话,父母无意识的欺善怕恶、贪财羡富等不正心态会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最终害的还是孩子。

    “而亲仁”,少年都是求知欲极强的,我们青少年可以有意识地亲近仁德的人,以他们为榜样,走上有意义的人生之路。关于这一点,一纯觉着除了父母要结识仁德之人,我们青少年也可以仔细留意,一旦发现好的前辈就大胆去结交,这也是锻炼交际能力的一种好方式。

    您看夫子怎么说:把以上的这些都做好了,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这句话真的是很符合事物的道理,如果一个人没有经过品性的修炼,只是一味的学习知识,那是本末倒置的。我们首先是作为一个“人”生活在世上的,知识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事情罢了。

    所以一纯觉得,咱们天朝的教育应该要意识到这一点了。

    您看,这个道理两千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给点明了,为何今天的教育却还不如从前呢。

    很多中国学生接受学校教育,从小学开始就一直在读书,然而却极少数能接受品格培养。我国的高考一向是所有学生心中极为重要的考试,为此很多父母从小学开始就送孩子去提高班,以求上个好初中,接着再上个好高中,然后考个好大学。不少人的青春就是在读书、刷题和考试中度过,有些父母还包揽儿女生活中的一切,为的是让孩子专心学习。但是这么二十年下来,很多曾经的学生成人了,却不知道该干什么好,生活能力被压制,得不到锻炼,唯一厉害的技能好像就是读书,因此在步入社会的时候就要像“浴火凤凰”一般去适应,多辛苦啊!

    所以,一纯在感念自己的幸运的同时,也特别想要呼吁咱们的学校教育:请在培养学生品性和学习成绩之间做出更合适的比例调配!

    “贤贤易色”,子夏来混脸熟了

    听闻有若和曾参都来参加《小屁孩问道孔夫子》了,子夏也决定要来混个脸熟。

    刚巧上一章夫子讲过的《花朵守则》——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成功地抓住了青少年的主题,收视率相当不错,子夏见此,也想来分一杯羹。于是他趁热打铁,对夫子的话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第一》第七则

    子夏说:“尊敬有贤德的人,表情脸色温润和蔼;侍奉父母的时候能够竭尽全力;侍奉君主的时候能献出生命;和朋友交往的时候能诚实守信。这样的人虽然他自己说没有学习过,我也一定会说他已经学习了。”

    子夏说的这番话大意和夫子相同,不过呢,子夏这个人有个优点,他能够把大道理变得具体、仔细且生活化。

    您看夫子只是说“弟子入则孝”,有些人可能就会疑惑怎样做才是“孝”啊,而子夏则给“孝”冠上了一个态度:“能竭其力”。

    当然了,每个人对“孝”的定义都不一样,我们可以了解了解子夏的解读,至于接不接受,这个权利还在我们身上嘛。毕竟子夏说的“侍奉君主,要有献出生命的态度”是否真的值得这么做,我相信每个人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而做出选择。

    一纯强调了“接受权在看官手上”这点后,才能放心地继续下去,毕竟子夏的境界是肯定不如孔子的,有时他说的话稍有偏颇,但我们也要理解,一纯根据他后期做老师授课的表现来看,觉得还是可以把他的话与您分享的。

    子夏不算是资质聪明的那一类学生,所以他深谙“循序渐进、稳步前行”的道理,他教学生也不会直接传授孔子的核心思想,反而让学生从基础做起。这一则他最后总结“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也证明了他很看重年轻人的自身品质,而不是学习知识这回事。

    回到这一则上面来,什么和父母、上司、朋友的相处之道都是老生常谈了,能吸引一纯的反而是第一句话——贤贤易色。

    尊敬有贤德的人,神色温润和蔼。

    上面这句翻译是一纯再三考虑过后得出的:

    首先,贤贤怎么翻译?其实这种“叠字”形式在古文中挺常见的,通常第一个字是动词,第二个字是名词,所以这里的直接解释应该是:用对待贤人的方式去对待贤人,不过这么说太别扭了,我们稍稍想深点:什么是对待贤人的方式?想来“尊敬”是不会错的了,因此才有了“尊敬有贤德的人”的翻译。

    下面的“易色”其实就是一纯要说的重点。网上很多翻译版本都把“色”译成“女色”,因此说“易色”是“不近女色”的意思。

    一纯越看越觉得奇怪,怎么上一句才说完要“尊敬有贤德的人”,这会子立刻跳到“不近女色”上了?

    是以,本屁孩决定从“色”字入手展开调查。

    其实现代汉语有一个挺大的漏洞,

    分卷阅读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