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472

      妾无良 作者:古锦

    分卷阅读472

    去的?”

    程向腾终于无话说了。

    默默觉得热闹看完的同僚们:噢耶!定北侯爷威严!定北侯爷大功告成!

    后来,皇上也发了话,让程烈到了毫州好好干,早日干出成绩来,到时论功行赏,朝廷不会亏待有功臣子。

    程烈也是他舅舅儿子,关心还是要有的。可惜程烈还不够资格参加朝会,无从应承或反驳。

    ——亳州驻军无大事,干的一向是呼应京师,支援四境的活儿。京师不乱,四境靖平,不到动用援军的时候,能干出多大成绩来?

    或许是因着圣上这句话,或许是别的什么原因,此后程烈在毫州一呆十多年,及至中年,才被允回调入京。那时程烈一家妻小都在亳州,在那儿已经生活惯了也混得开了,倒不舍得离开。再说在京城,同级的官职不值一提,一把年纪还要见人低头,觉得十分没意思,倒自请留守了。

    ···

    且说当下,皇上话说到这份上了,照常来说,程向腾就不好再多说什么了。三推三拒都有了,再多也就过了啊。

    下面圣上再正式发个明旨,就真的完全定论了。

    但没想到,程向腾竟然替程熙拒不受封。却说程熙救驾,其母姜氏功不可没——隆重推出了武梁。

    说对程熙,家里长辈们也是疼爱娇纵甚多,照此以往,程熙也将是安闲子弟,不过尔尔之辈。敢面对恶徒不慌不避,沉着以对,与其母姜氏的教养密不可分。说其生母姜氏,虽不在其身边,却每每见着,便对其耳提面命,谨训严教,还多方寻访严师长伴身边,勤加磨练。

    ——这倒也不完全是假话,当初武梁跑去胶州前,把自己身边的高手,全留给了程熙。既是照应保护,也教习他武艺。江湖汉子和大府里的武师不同,法子野,也不太顾及大家公子那点儿细皮嫩肉,没少让程熙吃苦。

    程向腾说,程熙也一向心疼娘亲,叹她这些年独身在外,飘零无依,吃了多少苦忍了多少辛酸,挨过多少莫名的白眼与轻贱。他说程熙没有别的心愿,亲娘不安,他心难安。

    求皇上将他的些微功劳,转封武梁。

    程向腾前面有两位夫人,大唐氏和小唐氏都因他而封。按照礼制,他已经不可能再为第三位夫人请封了。当然这也不绝对,虽然他有信心另想办法,成亲后再为武梁求个恩旨,但毕竟事有万一。而他不想卖那个万一。

    并且因他而获封,那份量,和她凭自己的本事,成亲前就得的封赏,大大不同。

    成亲前的封赏,就是她自己挣的,无论她走到哪里,有没有他程向腾在侧,她都是堂堂正正的身份,谁也不能不承认。女人们大多靠父靠兄靠相公,能有个靠自己获封的,那怕品阶低上几级,也没人小觑得了。

    在家也是,她无娘家支应,但有了封号,就算将来成了亲入了府,家里的老侯夫人,前侯夫人,亲戚长辈等,除了长幼之别外,谁也别想看不起她。她的身份就是她的依仗。

    程向腾觉得为武梁请封非常重要,他一定要替她争上一争。

    她已经因为出身,过了太曲折的这些年。他希望以后出身再也不能困扰到她,让她时时可以挺直腰杆,做最尊贵姿意的自己。

    她值得这样的封赏。

    从前她说想赚很多钱,用钱换尊重,换身份,换地位。她不是说说而已,她做到了。如今民间声誉日隆,已经没人敢小看她。

    那时他说会帮她,他也会做到。她已经奠定了如此好的基础,他怎么能不推一把。

    她不能因夫得封,因子得封也只是个由头。程向腾最想的,还是武梁因自已得封。

    很快有人发言助声,为程熙孝心发表大大一篇感言,说百善孝为先,如此纯孝之人,让人感佩莫名,朝廷更该大力褒奖,以倡孝风……

    这才是真正程向腾的助威团出动,一时间你也感动我也感动,朝堂上“感动”一片。

    再然后,就转入了对武梁的歌功颂德了。这才是正题。

    程向腾这方面准备充分,但他不想让旁人来提,直接点了工部的名。

    武梁是京城名人,事迹鲜有人不知。但益水桥事件后,盛名仍只在坊间,朝廷并没有只言片语的溢美之辞。

    拿人手短吃人嘴软,就算是工部,就算是朝廷,也不能白花了人家银子,然后自己缩着头连声谢都不道,连声颂都不称。这不公平。

    实际上工部也颇有些冤枉。当初是裕亲王出的头,只说是他江湖行走结交的富商,出身贫寒为富不忘根本,愿捐出银子来修这里修那里。问及是谁,只说人家行事低调,不愿抛头露面。

    既然如此,银子不用白不用啊,用了建出来都是政绩啊。工部当然很配合的花钱。

    后来益水桥那么一喧闹,工部也才知道原来幕后是这位主儿啊。可那个闹法,那是行事低调的样子么?

    说实话如果知道是好,工部用不用她的银子,那还真得掂量着来。谁都知道这位背后有定北侯呀,定北侯是那么好相与的,白白给你银子花?他回头不找补点儿什么回来,感觉都不太正常。

    这会儿,看看,讨债来了吧?

    皇上不是不知道益水桥那事儿,后来程向腾私下提过,想以此为名替武梁请个封号,皇上未置可否。赐封号不难,问题是他也有顾虑。

    自家亲娘对这位一直不满意,皇上当然不愿意违着亲娘意思。再说,太后也没嫌弃错,她的出身和名声的确都是污泥里滚过的,偏这舅舅一心一意的非她不可。

    再者那些臣子们,当初益水桥一辩更多是民间一伙子人众,在职官员看热闹去的应该也不少,但没有谁真的加入进去。但这绝不代表臣工们都思想开明能够接受那女子。到时候引来一伙子人口诛笔伐的闹腾,何必呢。

    还有,也是最重要的,若这个封赏的口子一开,是不是以后富商们这么捐赐一笔,就可以得封啊?那封号也太不值钱了吧。国库不盈时候,允许商家们捐官是有的,但都是选的声誉良好的商家,挂的也都是无实权的虚职,大汤还从来没有过用银子换封号的。

    不过不得不承认,这位舅舅大人,用了个不错的理由:因子封母。

    皇上不动声色,听着下面的发言。

    工部被问到头上,自然沉默不得,工部侍郎上前,凭记忆把武梁历次的捐助一一表奏了出来,又引得虚应的感叹无数。

    然后有人发问,听说当初益水桥边提到的善举,比侍郎这表奏的,似乎多多了呀。

    于是有

    分卷阅读4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