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阅读349

      妾无良 作者:古锦

    分卷阅读349

    京城过来的那些老板们。

    锦城里也不多,有三个。一位姓丁,据说巨有钱,原来做皮毛生意的,后来在京城好像搭上了谁,反正这次得了信儿就过来收粮了。另外两位,一个姓王,一个姓卫,也都是大老板。

    ···

    说起来蜀地的情况,好像并没有那么糟透。

    因为程烈进蜀,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是他在做价格震荡。

    燕南越他们所在的地方是锦城,地处蜀中,是最繁华富庶之地。他们选了这样的地方为据点,往周边各府县乡镇辐射收粮的。后来陆续加入的收粮商家,也大多选择进驻锦城。

    而程烈的人马却驻扎在茂阳城,那里是出入蜀地的关口,往外运粮方便。看样子他是想要稳扎稳打,从茂阳开始逐渐扫荡过蜀地全境的意思。

    参照之前燕姨娘她老爹那一咖的征粮手段,那是耍横又讲理的。一旦遇到粮仓就直接开仓放粮,强买强卖得招人恨,但人家朝廷给出了高出市价三成的价格,还会按册上人口给大户留下富裕的口粮,只是不给人讨价还价谋求更多的机会而已。

    就冲着这三成,燕南越他们来了,别的粮商来了。但是现在,程烈不走寻常路了。

    他守着这么个有高山险隘却良田廖廖的地方,不去富庶的锦城不说,还非得先在价格上搞起了花活。

    他先前给出的官方报价那么低,完全没有说服力,所以程烈那边一直也收不到什么粮食。据说他丫的就没以这个超低价收到一颗粮食。

    这么忽忽的没了两成,谁肯卖呀?粮商们不动,乡民们当然更不动。他们这时节将种粮一去,谁家还能多富裕?就算有,价格不理想就自己囤着呗,十万火急等钱用的,还真没让他碰上。

    程烈也没一直硬挺着,过了几天见官仓颗粒无收后,他开始涨价。虽然涨得让人很无语:一石大米涨价十文钱。

    一石大米啊,按现在得一百多斤啊,给涨价十文钱,三个多烧饼嘛。这也算涨?

    然后一天接一天的,他天天给涨十文钱。

    这是好势头,天天有得涨,就天天有盼头啊,这么着下去也不错,过一阵子就能将定价低的那两成补起来呀。

    谁知不等人高兴,这么连着涨了几天之后,这位忽拉又把价格拉回从前了。

    砸得人心凉啊。

    然后凉几天吧,他又开始十文十文的涨,再让你怀揣上芝麻绿豆大的盼头,然后再降。

    从程烈入蜀,到武梁接到信儿过来与燕南越汇合,这前后也小二十天的样子,程烈这里已经涨跌几个来回了。

    他这是在明明白白告诉人们,价格最高也就这样了,逮着高点赶快出手,否则过期不侯啊。

    这是要将耐不住性子的人三振出局哪。

    不过这种震荡吧,有经验有实力的商家没谁怕的。你程烈是来征粮的吧,你这么弄来弄去征的粮在哪儿呢?朝廷不催粮吗?商家等得起你等得起吗?

    总之他怎么玩都可以,只要不以这么低的价格强行开你的粮仓,那就没什么大不了的嘛。

    但是这样的情形之下,粮商们也是没事可做唯余观望了。继续收粮?没人敢。沽货走人?没人愿。

    于是大伙儿的目光都盯着茂阳,盯着程烈,打探着这种钦差大人的一举一动,以期能预判他未来的举措。

    然后,有人就发现了第二件事。

    程烈似乎带了不少兵丁入蜀。

    有多少人说不清楚,只知道除了明面上他的护卫随从工作班子,他还在茂阳城里包下好几所大宅院,里面安置了许多便装的人。

    那些人明显的北方口音,明显的一身铁血硬性,那气场那外形,都很难泯于普通民众。

    那是北地兵丁。

    在这件事上,程烈没有张扬,似乎也没有刻意的隐秘行事,他这些人是要拿出来用的,还要靠他们威慑地方官吏,威慑地方百姓呢,怎么会完全不让他们显露人前。

    就是这件事儿,让粮商们有些燥动了。

    这些后来加入的外地粮商,基本上从京城过来的居多,因为他们最先得到消息,最先行动起来。也有个别江浙山东等外地的,但这些人不管来自哪儿,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至少在京城里眼线灵活。

    没谁不知道程烈的来头。

    可是征个粮而已嘛,他这是想干啥?难道征粮遇阻,便要列阵开杀不成?

    他想低价强征?

    粮商们终于有些慌了。

    象燕南越这样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就是这些慌张人士的典型代表。

    武梁接到价格低两成的信儿后,一路上也是相当焦虑的。

    但知道程烈搞出的这些后,她倒是稍稍松了口气。

    她原本以为,是朝廷要低价强征来着。

    还寻思着各种可能的理由。比如民风彪悍自成一派对朝廷贡奉向来鸡肋的蜀地对征粮不满引得朝廷动怒,干脆强权来压?比如西南收粮价高那是因为逆王叛贼在那里出没,不出高价安抚着,民众很可能倒向另一边去而蜀地不必如此?

    如今看来那些原来都是自个儿吓自个儿的胡乱猜测,这价格一波三折的,朝廷哪能遥控得这么及时,肯定是程烈鼓捣出来的动作。

    对于程烈,武梁说不上了解,但有一点她确信无疑。

    这位堂堂西北程家军少帅,跑来蜀地征粮,求不求财不知道,但肯定是求功来了。

    并且看他带兵入蜀这举动,明显一副势在必得的架式嘛。

    所以他压粮价。国库空虚嘛,他当然是要用最少的钱,征最多的粮,那样才能给他争取到最大的功劳。

    再看他带那么多人手,肯定是为了将功劳全揽,没准备分给旁人一星半点儿的。

    如此一来,当地官吏可会高兴?

    “茂城城守与程小将军关系可好?”

    茂城地小,城守兼理政事,征粮肯定绕不过他去。

    “没听说有任何动静,全是程小将军带的人手在做事。”城守除了给提供官仓外从不多话。程烈说什么价,人家就收粮处竖个牌子写个价格,改日价格再变,再竖牌子,并在牌子上言明遵钦差大人指示字样。

    配合得很消极,不愿多沾手的样子,还隐隐有些撇清关系。——怕百姓骂吧。

    所以,程烈是将收粮之事揽于一身,如果他不在,城守只怕也不会多操心此事。至少,武梁想不出他替程烈压价的理由。

    程烈若能走开个月儿四十,蜀地的价格自当另一番场面

    分卷阅读3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