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25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 作者:醉罢君山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25

    匈奴西部一个小国的国王,后来这个小国遭到匈奴人的入侵,匈奴人杀死了昆莫的父亲,同时也吞并了他的国家。这时昆莫刚出生不久,国破家亡,尚在襁褓中的他,被遗弃在荒野上。这时发生了不可思议的一幕,鸟儿叼来食物喂养这个婴儿,野狼用乳汁哺养他(活脱脱是罗马城建立者罗慕洛故事的翻版)。

    匈奴老上单于对此感得非常奇怪,认为他是一个神,就将他带回匈奴抚养成人。昆莫长大后,非常的勇敢善战,在战场上屡建奇功。老上单于就把昆莫父亲故国的臣民交给他,让他守卫匈奴的西线。昆莫慢慢了解自己的身世后,立志要为父亲报仇血恨,并秘密训练自己军队,控弦之士达几万人之多。

    公元前161年,老上单于去世。昆莫率领他的部下,宣布脱离匈奴,迁徒到天山的北麓,并征服了这里的一些小国,建立乌孙国,并迅速崛起成为西域地区最强大的国家。匈奴军臣单于派出大军,企图剿灭乌孙国,但竟然屡屡被乌孙军队挫败,这时匈奴人想起了昆莫小时侯被禽兽喂养的神话,认为昆莫是一个神,所以也不敢冒然侵犯。

    正因为乌孙国独立于匈奴的势力之外,所以张骞要斩断匈奴的右臂,首先必须要与乌孙国结盟,在匈奴人背后插上一刀。

    为了吸引乌孙国归附,汉帝国开出一个极高的筹码,准备让乌孙国迁移到河西走廊,即原来浑邪王的地盘。以乌孙国在西域的影响力,如果归附汉帝国,那么西域诸小国将会跟风影从。

    刘彻对张骞的计划极为赞赏,出使乌孙的任务,理所当然落在张骞的身上。

    这是一支庞大的使团,由三百人组成,张骞挂了一个中郎将的头衔,并配有多名副使,西去的路途遥远,使团成员每人配备两匹马。张骞了解西域诸国都贪图中国的财富,所以此行所备的礼物极为丰盛,牛羊有数万头之多,钱财布帛有几千万之巨。

    张骞踌躇满志。这次出行,用不着担心遇到匈奴人的拦截了,帝国通往西域之路,畅通无阻。

    使节团浩浩荡荡地穿过河西走廊,进入西域地界,沿着天山的北缘,到了乌孙国。

    一路上,张骞盘算着面对汉朝优厚的条件,乌孙国没有理由拒绝与汉帝国结盟。

    乌孙国王昆莫接见了张骞的使团,但张骞很快就失望了。

    因为乌孙国内的政局危机四伏。

    昆莫英雄一世,到了年老时,乌孙却面临分裂的危险。

    起因是太子之死。乌孙国太子英年早逝,在临死之时,他央求父亲将太子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岑娶。昆莫面对奄奄一息的儿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啊,怎么能够忍心拒绝儿子临终前的最后请求呢?于是他当众宣布,由岑娶接任太子位。

    昆莫的其他几个儿子跳出来,强烈反对昆莫的决定。其中反对最激烈的是大禄,大禄勇敢强悍、能征善战,太子死后,他是最有资格获得王位继承权的。昆莫拒绝废掉岑娶,使得大禄恼羞成怒,自己率领一万多人的骑兵离开,割据一方,并且计划袭击岑娶。

    一方是自己的儿子,一方是自己的孙子,为了权力势不两立。昆莫一生戎马,却从未遇到如此棘手的难题,无奈之下,他拔了一万多名骑兵交给岑娶,划了一块地盘给他,远离大禄。王国最后的一万多名骑兵,由昆莫自己掌握。

    这样,昆莫虽然仍然是乌孙国名义上的国王,但王国已经分裂为三股势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张骞的大汉使团到达了。

    张骞对昆莫说:“乌孙国如果能向东迁移到河西走廊,中国愿意将一位公主许配给国王,两国结为兄弟之邦,那么匈奴的灭亡,指日可待了。”

    昆莫听了之后,默不作声。

    昆莫为国内裂变而终日发愁,哪有心思考虑与汉帝国结盟的事宜呢?就算昆莫有心与汉帝国结盟,万一此事被岑娶、大禄反对,那么乌孙国的分裂就不可避免了。而且乌孙虽然屡次击退匈奴人的进犯,但对于强大的匈奴,乌孙国人始终怀着畏惧的心态,昆莫也不想公然与匈奴为敌,以引来强敌的报复。

    结盟的事搁下了,但是使团仍然取得巨大的收获。

    张骞派出副使出使西域各国,这次,所到达之处,比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时更远,了解西域的情况更丰富。

    中国人的足迹开始踏遍天山南北,踏遍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周围,从锡尔河到阿姆河,从帕米尔高原到里海的沿岸,翻越兴都库什山脉到达印度河流域。

    这是中国人视野的开拓,只有一个充满激情的民族,才会勇敢地向陌生的地域挺进,毫不畏惧。今天我们翻开中亚的地形图时,看到这片土地地形是何等的复杂,雪山丛立,河流纵横在崇山峻岭之间,或者是沙漠广布,戈壁无垠,可以想象这些勇敢的先人,拉着马匹攀上没有道路的山间,一座山连着另一座山,莽莽无尽头,还必须要跨越一条又一条的急流,这是何等艰难的路啊。

    汉帝国的使者穿行在西域各国之间。这些国家,有的曾经在数年前接待过张骞,那时他们大多还未尝感受到大汉帝国的威严,而今天,大汉帝国已经控制了河西走廊,西域不再是遥不可及,对于西域各国而方,大汉这个帝国已经越走越近了。

    这次出使的最远之地是安息国,汉使到达了安息国的首都番兜城(今伊朗达姆甘),这大约是中国有史以来到达的最西之地。

    另一路使者则向南行进,出使罽宾国(今克什米尔地区)的都城循鲜城,然而继续到达身毒,即今天的印度。这是中国与印度两个伟大国家的初次接触,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次,张骞在西域呆了将近四年,庞大的使节团出使到各个国家。中国开始走向世界,这是中国外交史光辉的一页,也是中国积极主动进取的黄金时代。

    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返回国内。

    张骞发明了一种外交方式。汉帝国的使者每出使到一个国家后,返回时带上一批该国的使者,让西域的国家也了解中国。

    张骞返回汉地,带上几十位乌孙国的使臣。这些乌孙国的使臣到达汉帝国,对汉帝国的强大、众多的人口以及物产的富饶大感震惊。这种震惊,不亚于满清末中国人到达美国所引起的震惊。

    乌孙国的使臣回国后,对乌孙国王添油加醋地夸汉帝国的强大,乌孙国王也暗暗吃惊,此后与汉朝的交往逐渐增多。

    张骞派出的副使也陆续返回国内,同样带上西域国家的使臣,张骞通过这种方法,使得中国与西域各国的交流越来越密切。

    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虽然与乌孙国结盟共同打击匈奴的计划落空,但是“断匈奴右臂”被作为一项长期战略计划被坚持下来,在六十年后,终于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张骞第二次通西域前,河西走廊地带是一片真空。武帝刘彻最初并没有打算将中国人移居到此地,因为此地不适于农耕,而是想让乌孙举国迁移到此,归附中国。但是这个计划最后落空了,于是刘彻决心在狭长的河西走廊,设立酒泉郡,以作为与西北各国交往的基地,后来又分置武威郡。

    中国人开始向河西走廊迁移,中国与西域交通线的打通,使得这里逐渐成了一条重要的商业通道,这条通道从中国经河西走廊,在西域分为两支,一支沿昆仑山的北麓,经楼兰,顺塔里木河直抵莎车,越过葱岭进入月氏、安息,到达西亚,再从西亚直入欧洲,形成一条漫长的路上交通要道。另一支沿天山南麓,到达疏勒,越过葱岭,到大宛、康居、奄蔡。

    丝绸之路的开通是世界交通史上一件极为重要的事件,数十年后,当罗马帝国最伟大的诗人维吉尔看到来自中国的丝绸时,他断言,这种东西是从树上长出来的!

    张骞打通中国通往西方的交通线,居功至伟。

    第二次出使西域后,张骞被任命为大行,位列九卿。大行是主管藩夷事务,约相当于现在外交部长,这个职位对于张骞,当之无愧。

    博望侯张骞在西域的知名度极剧提升。张骞两度出使西域,前后共计十七年之久,这十七年中,有十一年多是做为匈奴的囚徒,在西域的时间总计约五年多。张骞为人勇敢、有胆略,而且讲信用,有义气,所以西域各国的国王对他都很信任,把“博望侯”这个名头与大汉帝国相等同了。

    从此以后,凡是出发到西域去的汉使,都自称是“博望侯”,以博取西域人的信任。还好西域人搞不清“博望侯”是什么意思,要不然就要笑掉大牙了。

    张骞担任大行一年多后去世,但他开创的事业,为汉帝国的扩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是中国开拓进取时代的象征,他的冒险精神、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成为中国人千秋万世的楷模。

    张骞去世后,他的“断匈奴右臂”的计划开始有转机。

    追随张骞返回汉帝国的乌孙使节,对大汉帝国的强大十分震憾,回国后向乌孙国王昆莫禀报,昆莫怦然心动。

    此时匈奴势力也不断地介入到西域中,匈奴西部是日逐王的地盘,他在西域设置僮仆都尉,负责掌控西域诸国,主要势力范围在靠近匈奴的小国焉耆、危须、尉犁等地,并向这些国家征收赋税。

    乌孙国与汉帝国的频频往来,使得匈奴日逐王暴跳如雷,嚷嚷要对乌孙国进行打击。乌孙国王昆莫得知后,惶恐不安,乌孙国已经分裂为三方势力了,再也经不起匈奴人的打击了。怎么办呢?

    惟有强大的中国可以抗衡匈奴。

    昆莫派出使者出使中国,请求与中国和亲,并且献上一千匹好马作为聘礼。乌孙是一个出名马的地方,马匹非常的健壮,汉武帝是一个非常喜欢名马的皇帝,看到乌孙马后非常的高兴,把这些马命名为“天马”。不过后来武帝发现出自大宛的汗血马比乌孙马更加出色,就把“天马”的头衔赐给汗血马,将乌孙马改称为“西极”。

    与乌孙结盟本来就是刘彻的心愿,也是“断匈奴右臂”计划的重要一环,于是武帝慨然答应昆莫的和亲请求。

    武帝元封年间,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被朝廷选派作为和亲公主,嫁给乌孙国王昆莫。此时的昆莫估计已经超过七十岁了,而刘细君正是豆寇年华,唉,有幸生于王族之家,作为一个女孩子,跟所有的女人一样,梦想着有一段甜蜜的爱情,梦想着有一个如意郎君,来托付一生的幸福。可是政治如此残酷,命运如此不公,居然要远嫁到荒凉之乡,而且要嫁给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这对年轻的刘细君,是多么凄惨的命运啊。

    可是皇命难违啊。

    命运的无情吞没了一个女人的泪水。

    虽然汉帝国准备了极其丰盛的嫁妆,并派出宦官及侍卫数百名,护送刘细君公主前往乌孙,但是背井离乡的悲戚,使这位公主哭干了眼泪。

    乌孙国王昆莫将刘细君封为“右夫人”。虽然嫁给了昆莫,但是刘细君跟昆莫相处的时间非常之少,一年中只有少数几次相会,唉,昆莫这位曾被匈奴人当作神的英雄,也无法留住青春年少,他年老力衰了。刘细君思念远方的家,将自己的住处改建成中国式的宫殿,平常冷冷清清,只有在昆莫来了之后,才显出一些热闹的氛围。但是语言不通,又成为她与昆莫之间的一道障碍。

    昆莫与中国和亲之后,匈奴对中国深怀惮忌之心,不敢对乌孙轻举妄动,但是又心有不甘,于是也派出使节到乌孙国,表示也愿与昆莫和亲。不久,匈奴一位美女也嫁给了昆莫,被封为“左夫人”。

    中国美女与匈奴美女怎么和得来呢?刘细君心中更加戚伤,她写了一首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

    唉,谁人听到这么凄绝的歌儿,不落同情之泪啊?这首歌词被汉使带回了中国,武帝刘彻听了之后,内心也一阵悲凉,长叹短吁,于是每隔一年就派出使节,给刘细君送上最好的绫罗绸缎,稍稍安慰刘细君凄苦之心。

    昆莫知道自己年老力衰了,徒耗刘细君的青春,面对如花似玉的中国美女,昆莫自惭形秽,叹道:“我已经老了啊。”昆莫作了一个决定,准备让刘细君嫁给自己的孙子:太子岑娶。

    昆莫这是一片好意,匈奴人以及西域胡人国家,都有这个习俗,国王死了之后,接任的国王就续娶前国王的妻妾,当然这并不包括具有亲缘的生母。此时昆莫虽然还没有死,但他觉得差不多了,与其让刘细君多受几年苦,不如直接把她嫁给太子,这样年龄也比较般配。<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25在线阅读

    大汉王朝的扩张:虽远必诛__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