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汉人皇帝:崇祯大败局__76

      最后一个汉人皇帝:崇祯大败局 作者:晏青

    最后一个汉人皇帝:崇祯大败局__76

    论斩。皇上有旨:袁崇焕处死后悬首三日,传首九边。袁崇焕,你还有何话说?”

    袁崇焕这才缓缓抬起头来,直仰向高天,高声诵道:

    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吟毕大叫:“行刑吧!”

    程本直扭头看向袁崇焕,泪倾江河,口衔微笑,频频点头。

    李标、成基命如尖刀搅肠,万箭穿心,眼泪再是忍不住,顺腮而落。涂国鼎看看旗杆地影,拿起案上的行刑令牌向台下一丢,高叫一声:“午时三刻已到,行刑!”

    刽子手上前扯开袁崇焕衣裳,背后抽出牛耳弯刀,当胸一刀下去,只割得一小片,袁崇焕紧咬牙根,未吭一声。众百姓看得动手了,发声喊,齐涌上去。窜在前面的张开嘴直照着袁崇焕肚皮咬下去,后面的伸出手当胸掏去,撕下一片肉就塞进嘴里,边嚼边骂。袁崇焕终于难忍,发出惨叫!不到半刻钟,就扯出了内脏,看得涂国鼎等人目瞪口呆!

    行刑官凑向涂国鼎耳边,小声道:“大人,刀斧手只割了一刀啊,割不上千刀,你我就是怠职之罪啊。可这样乱下去……”

    涂国鼎猛然醒悟,想了想,起身大叫一声:“都给我住手!”这声吼一时震住了场子,“来人,都给我赶开!”

    四边的兵勇上来杆捅枪戳连踢带打才扫清行刑台周围。“都给我听着,想吃刑犯肉的,拿钱买!一钱一片。刀斧手,行刑!”立时又起呐喊,百姓争买其肉,拿到手就塞进嘴里,血流齿颊。有的正巧带着烧酒,便就着酒生啮,有的没带钱或不想掏钱,便唾地踢腿叫骂不已。

    袁崇焕叫声由暴喊而断续而全无声息。整整一个时辰,总共割了3543刀,袁崇焕只剩骨头和一首。没买到肉的,争拾其骨,乱石砸碎。可怜一位屡建殊功、大明第一英雄的守边大督师,骨肉俱尽,头颅被悬于旗杆之上示众!

    人散尽了,只有四名兵士守着那旗杆。离旗杆数丈之外,一个中年汉子走向刑台,蹲到地上捡拾碎骨,捡得十分仔细,不剩米粒儿大的碎骨。捡净了,用衣摆兜起,然后走到数丈开外,坐到地上,面向旗杆。

    李标感到奇怪,问成基命:“这是何人?”

    “不知道,我去问问。”二人上前,才看清这人满脸泪水,还在蚊声哭泣。成基命觉得有些面熟,却一时想不起,遂道:“你捡这些骨头,做什么用?”那人抬眼看看他俩,不理。李标指着碎骨又道:“你知道他是什么人?”那人抬头,怒目而视。二人知道此人必是知崇焕者,成基命再问:“你要将督师遗骨怎样?”那人听了这话,见他俩脸上也是泪痕犹在,知道也是为袁崇焕抱屈的人,忍不住失声痛哭,却仍无话。李标又问:“你知道督师年庚么?”

    这回他说话了:“四十有六。”就又闭了嘴。

    成基命见再问不出,便掏出一把碎银递过去:“好生葬了吧。无论葬在何处,都要留个标志,督师沉冤必有昭雪的一日。”那人接过银子,迅速跪下磕了一个头,成基命忙扶住,“快起来。”说完二人转身要走,那人又开口了,却是念出一首诗:

    四十年来过半身,望中祗树隔红尘。

    如今着足空王地,多了从前学杀人!

    二人吃一惊,成基命抱拳在胸:“原来先生是位高士,敢问先生尊姓大名?”

    “小人姓佘,不是高士,是袁老爷的家仆。这诗是袁老爷作的。”

    “原来是佘管家!”成基命这才想起在袁崇焕回京后去驿馆探望,见过这位管家,遂叹口气道,“督师归家期间,过昭州平乐,登筹边楼,曾作一诗。督师回京后我去拜望,见了此诗,我便索要来。”遂哽咽念道:

    何人边城借箸筹,功成乃以名其楼。

    此地至今烽火静,想非肉食所能谋。

    我来凭栏试一望,江山指顾心悠悠。

    闻道三边兵未息,谁解朝廷君相忧。

    “身在南粤,心系北边,为君担忧,君却……不说了。督师路过淮阴时拜谒淮阴侯庙,也做了一首古风,我在韩老大人府看到,可谓一语成谶啊!”李标也念道:

    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

    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

    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

    陵谷有变易,遑问赤松子。

    所贵清白心,背面早熟揣。

    若听蒯通言,身名已为累。

    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

    “他早知自己不得好死啊!”成基命叹一声,声音发涩。

    “二位大人,小人知道二位大人定是我家老爷至交。我家老爷临刑前交我一封家书,要我转交太夫人和夫人。可老爷尸首只剩得这点碎骨,头颅又要传到九边,我带不回老爷尸首,哪有脸回南边老家呀!我要在这儿为老爷守墓,能否麻烦二位大人将这书信转交我家夫人呀?”说着从怀中掏出书信递给成基命。这书信并未装封,只是两张纸,成基命展开,见又是诗,一首给发妻:

    离多会少为功名,患难思量悔恨生。

    室有莱妻呼负负,家无担石累卿卿。

    当时自矢风云志,今日方深儿女情。

    作妇更加供子职,死难塞责莫轻生。

    一首给老母:

    梦绕高堂最可哀,牵衣曾嘱早归来。

    母年已老家何有,国法难容子不才。

    负米当时原可乐,读书今日反为灾。

    思亲想及黄泉见,泪血纷纷洒不开。

    二人读罢早已是泪下如雨,成基命抬抬手道:“一定带到。”转身便走。

    佘义士在旗杆下整守了三天三夜,直到袁崇焕的首级悬挂三日后被传首九边,然后将碎骨碎衣带到广渠门外的广东义园,建起了袁崇焕的衣冠冢,冢旁垒了间小石屋,住了进去。

    崇祯加赋

    演练完毕,还算圆满,梁廷栋才把心放回肚里,暗舒一口气,走上凉棚:“陛下,所有科目均已操练完毕。”

    京师守卫战使崇祯看出了京营的无能,所以提出要亲临校场观操。梁廷栋岂敢怠慢?自然精心安排,拿出高手对阵,把操练变成了表演。

    崇祯本就不懂演武,看到个个武艺高强,心中也就高兴起来:“既有这般武功,为何不敌建虏?看来还是少数。如果人人有这般身手,何愁建虏不破,陕贼不灭?”

    “是,臣已与五军都督府作出布置,操练京营,定不负圣望。”

    “嗯,好。”崇祯起身,准备起驾回銮,随来的一后二妃也相继起身。崇祯难得离开紫禁城,后妃更是难出后宫一步,所以此次校场校阅,崇祯便将后妃带出散心。崇祯扭头看见田妃,心中一动,又坐下了,向田妃道:“爱妃,朕知道你不但琴棋书画、刺绣烹饪样样精通,而且还善于骑射。但朕见过你弹琴鼓瑟,挥毫作画,却未见过你的马上功夫。今日有此机缘,何不一露身手?”

    田妃笑道:“皇上是要看妾出乖露丑?”

    “难道那都是传言么?那朕倒要追究这谣言的缘起了。”

    崇祯虽是笑言,但田妃听来却暗含威胁,因为要追究的话,只能追到其父田弘遇头上。田妃无法,只得道:“既是皇上下旨,妾只能遵旨。不过妾已经许多年不曾舞枪弄棒了,要是把箭射到爪哇国去了,皇上可不许笑话妾。”

    崇祯笑着点头,田妃由内侍引着去更衣。梁廷栋听了,立刻下去安排放靶。崇祯坐北朝南,故在东、西、南三面放置了三块靶。兵士听说贵妃要校场演武,一片欢呼。不一会儿田妃出来,银盔银甲,手盘银弓,腰挎银箭兜,座下一匹白驹,真个是英姿飒爽。崇祯看见,心中涌起另一番滋味,愈添爱怜。田妃先打马在场中跑了一圈,身姿飘逸,果然娴熟,然后放慢四蹄,挽弓引箭,连放三箭,箭箭中的。周延儒、温体仁和随来大臣都连声喝彩,兵士们更是刀枪高举,连呼万岁。

    回宫一路上崇祯都很高兴。进了皇城,遣散了随行文武百官,何如宠道:“陛下,钱龙锡案经四衙门会审,拟发配定海卫。”

    “嗯,辅臣跟朕回文华殿。”刚进文华殿,留守的钱象坤就跟进来了:“陛下,祖大寿来要饷了。”

    一句话就把崇祯的兴头全打下去了,仰靠到椅背上,半天不说话。四阁臣垂手拱立,谁也不敢打破沉默。好一会儿,崇祯才挺直身,道:“东江刘兴治又复作乱,杀了沈世魁家众,沈世魁又率众袭杀了刘兴治,孙元化说是因黄龙克扣兵饷,刘兴治之乱乃是因闹饷而起?”

    “是。”钱象坤道。

    “朕记得这黄龙可就是他孙元化荐的。”

    何如宠马上站出来道:“陛下,黄龙在今年五月收复泺州之役中战功第一,所以孙元化荐他。东江都司耿仲裕哗变,绑了黄龙,拥至演武场,割去耳鼻。后被诸将救下,反过来捕斩了耿仲裕,都是因黄龙克饷所致,所以孙元化劾他。孙元化先荐后劾,可见他没有私心。但辽东缺饷是真。”

    “缺饷缺饷,朕就不明白,钱都哪儿去了。两年前朕曾问过毕自严,他说一是外解不能全完,二是给魏贼建了生祠了。生祠毁了三年了,内臣监军朕也撤了,贪官污吏朕也惩了,国库为何还是空的?”

    钱象坤心中感叹,真是难为小皇帝了,弱冠年龄,就操多少心思,还全是军国大事,全天下只有他一人要全担着的事!便道:“陛下,臣曾问过户部,库府空虚,确是因为税赋不能完收。”

    “这话毕自严早说过,朕要户、兵二部派员将各省各边新旧钱粮逐一查算明白,把那隐的暗的都倒腾出来了,怎么还不能完收?这关节到底在哪?”

    钱象坤心说得给小皇帝算算细账了,开口道:“我朝土地税共征米麦两千七百万石,有的折银,有的征实,征实的要加转运费用,折银的高低不等,高的至每石折银近二两,低的只折银二钱五,总值银两千五百万两,另有食盐公卖,每年余利二百万两,商税、矿税、捐输、纳盐种种,约三百余万两,税银总额共计三千万两。但在神祖爷时各府州县的税额就难以完纳了,能征到十之七八,已是大数了。萨尔浒之役后,又在各省遍增辽饷,每亩加银三分五厘,结果实收税款年年减少,不仅增饷无着,田赋总额也少了。”

    “岂有此理!增饷无着,田赋总是有的,怎么会少了?还是被那些府道州县层层吃了?”

    “是收不上来。目前各县缴纳不及应缴数额一半者,四县有一,还有一百三十四个县分文未缴。”

    “为何有这许多州县不交少交?”

    何如宠暗自壮了壮胆儿,说了句崇祯最不爱听的话:“臣以为是税赋太重。”

    崇祯果然掉脸儿了:“田赋数额是祖宗定的,历来是这个数,怎说太重?朕看是名目太多!这个税那个赋的,哪个还把增饷作回事?多个名目,百姓就认为是加税,就要明着暗着抗税了,怎收得上来?哼!”

    崇祯说着从一摞折子里抽出一份:“这是梁廷栋的折子,王承恩,你念念。”王承恩接过打开,亮出猫嗓:

    今日闾左虽穷,然不穷于辽饷。一岁之中,阴为加派者不知其数。如朝觐、考满、行取、推升、少者费五六千金,合海内计之,国家选一番守令,天下加派数百万;巡按查盘、访缉、馈遗、谢荐,多者至二三万金,合天下计之,国家遣一番巡方,天下加派百余万,而曰民穷于辽饷何也?臣考九边额设兵饷,兵不过五十万,饷不过千五百三十万,何忧不足?故今日民穷之故,惟在官贪。使贪风不除,即不加派,民愁苦自若;使贪风一息,即再加派,民欢忻亦自若。

    “梁廷栋说得不错,”温体仁道,“但名目过繁也是一弊,臣以为应恢复‘一条鞭法’。”

    崇祯虽然读了不少治国之书,却未留心过理财之道,问道:“什么‘一条鞭法’?”

    温体仁没想到崇祯不懂,其实温体仁也不甚了了,一时语塞,便把眼看周延儒。周延儒正有心拉拢温体仁,便替他解围:“一条鞭法是嘉靖末浙江巡按御史庞尚鹏首创,其后江西巡抚刘光济亦行于辖区。神祖首辅张居正加以改造,于万历九年正式推行。就是化繁为简,把徭役与地税及各杂项税赋合编为一条,按亩征纳,故称为‘一条编’,是编排的‘编’,后人不明就里,就说成了‘一条鞭’,鞭子的‘鞭’。”

    “哦?这有何好处?”

    说史尚可,说理周延儒比温体仁强不过半步,吭哧了半天

    最后一个汉人皇帝:崇祯大败局__76在线阅读

    最后一个汉人皇帝:崇祯大败局__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