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凭什么让梨

      有一次,孔融的父亲从外面带回两个梨子,一大一小,然后把两个儿子叫到跟前,让他们吃。孔融见哥哥眼睛一直盯着那个大一些的梨子,便主动说,我是弟弟,我吃那个小的。于是,拿起那个小梨子便吃起来。这一吃不打紧,这小子一下子便名垂千古,成为了全国少年学习的楷模:“融四岁,能让梨。”
    也不知道当初的领导为何要宣扬这样一个典型,其意义何在?
    你说吧,一个四岁的小孩子,他懂什么呀?!不就让个梨吗?有什么大不了的?何必搞得如此兴师动众的呢。还影响到炎黄子孙多少代人的价值观。
    孔父也真是的,没那本事就别带梨回来啊,要带也得多带点啊,带三个五个的多好啊,免得亲兄弟还为选梨而伤感情。要么就别带,多余惹些事端。又想充阔气吧又没那本事,结果闹出这则笑话来。儿子是出名了,可这父亲却背上了个骂名:没用的东西,害得孩子们小小年纪就得决择,且这个决择直接影响到兄弟感情,明摆着制造混乱搞不和谐嘛!还有,家里穷就别生那多啊,计划生育利国利民也利己,你只生一个不就完了吗,大小反正就一人吃,也不存在让的问题了。
    小孔融也是可怜,你看那兄长人高马大的,就算看着大梨子也是白看啊,在哥哥面前,他永远是弱势群体,你想吃大梨子,做梦吧!他只得明智地做出让梨的选择,不让又能如何?你什么时候见过胳膊扭过大腿的?!扭去扭来,还不是自寻烦恼。何苦自找苦吃呢。还不如争取主动,落个好名声。
    兴许,人家小孔融压根就不爱吃梨,他只爱吃苹果、香蕉、桔子之类的水果。可父亲大老远地带回来梨子,不吃吧,怕父亲伤心,试想他自己连烟都戒了为兄弟俩买回来两个梨子,多不容易啊!他本来就没多少钱,就将就着吃吧,哪怕他带回来的是烂了的梨子,也得吃啊!以示感激之情。
    再有,人家小孔融才叫机灵,他深知小梨子好吃啊,你没见过,现在还有谁吃大梨子啊,有钱的有品味的人都吃小梨子了,那叫贡梨、香梨,在古时候那是给皇上吃的贡品。个大的梨子叫雪梨、鸭梨,现如今进城的民工都不吃了,吃在嘴里又粗又糙的,没一点味道。你看那香梨,虽然个儿小些,却是晶莹剔透果肉细腻,吃完满口留香,那才叫水果啊!
    有了这次让梨的故事后,家里的好东西都归哥哥了,哥哥也不再谦虚。哼,你不是英雄吗?你不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典范吗?你就应该让着我,要不岂不是破坏了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印象?!我捡好的拿,也是出于爱护你的名节而为之的,培养一个英雄容易,要想保住一个英雄,实在是太难啊!于是,家里有钱了,先让哥哥花,分割家产吧,也先让哥哥挑,你不要了才给孔英雄。
    孔融的老婆不干了?凭什么总是你让呢?是的,你当了先进典型,我可是跟着你受苦受罪啊!现在是法治社会,你跟你哥哥都享有同等的继承权,你又不是后娘养的。你父亲死了,那套小别墅为什么要让给你哥哥住而我们却挤在这破平房里呢?何况那别墅也是政府奖给你的啊!这日子没法过了,我们还是离婚吧,你当你的英雄好了。
    孔融到如今也没能想明白:做个典型怎么就这么难呢!
    前不久听一记者朋友说,知道感动中国十大新闻人物——武汉的江诗信老人是怎么死的吗?他说,媒体说是病死的,其实不,是不堪重负跳楼自杀的。他一辈子资助失学儿童,自家却已是揭不开锅了。可他是英雄,是典型,举债也要维护名声啊!你说他还能有什么选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