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大学生都被包养

      近日,接连看到两则消息,都与包养大学生有关,感触颇深,令人深思。心想,如今的大学生都怎么了?他们的青春为何变得如此卑贱?!不说革命先烈如何将火热的青春献给了全中国的解放事业,也不谈我们将炎热的青春是如何献给了新中国的建设事业,我就不明白了,现如今孩子们怎么就能将自己躁热的青春拿来换钱呢。
    4月20日,深圳私家侦探郑凡在他的奥一网博客“我在深圳做私人侦探的日子”里发布了一份“包养协议”——广州天河附近某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女大学生郭芳(化名)与私企老板陈铭(化名)签下的为期3年的包养协议。女大学生“二奶”郭芳是韶关人,23岁,广州天河区附近某大学计算机专业三年级学生。
    2005年,还在读大一的郭芳在网上聊天室认识了陈铭,他们在网上相处得很好。郭芳倾慕陈铭的事业有成,她是个善解人意的女生,成了陈铭很好的倾诉对象。郭芳的父亲几年前因病去世,留下母亲与她和两个弟弟相依为命。她上大学的钱还是亲戚给的。在没被包养前,她有两份家教工作,但还是觉得生活艰难。在她身边有一些被包养的同学,生活看起来“多姿多彩”陈铭提出要帮助她的生活,在接受过多次帮助以后,郭芳就与他发生了关系,并且在知道他有家室以后,也没有拒绝的意思。陈铭提出,每个月给她1万元钱,但郭芳不放心,于是提出签一个包养协议,她认为这样的话即使她被抛弃了,也有协议保障,因为她身边有人就是这样做的。协议中,除了规定甲方陈铭每月支付1万元生活费的内容外,其他条款都是郭芳自己草拟的,包括每周双方发生关系的时间、双方权利义务等,郭芳承诺协议期间不找男朋友、不与他人上床。
    信息时报04月26日刊登了一篇题为大学生自称处男,网上发帖求富婆3万元包养的访谈录,报道称a男是广东某医学院大三的学生,来自四川岳池的一个偏僻的农村,父母都农民。家中还有83岁的奶奶。年前家中顶梁柱的爸爸忽然病倒,单是手术费就要3万元。而前两天他得知,爸爸第一次手术不成功,还要进行第二次,意味着还要一笔钱。就在他天天为父亲的药费发愁时,学校的一纸催交3万元学费通知更加将他推向了深渊。“更惨的是没还清学费我们毕业后就拿不到学位证和毕业证了,那出来就没法找工作了!”a男还声称自己是处男,网上发帖愿做有钱少妇的情夫。“谈钱很伤感情,只要你不让我吃亏就可以了。”“第一次你给多点,以后就随便你了。”a提出:第一次给我三万块,以后每个月稍微给我一点生活补贴。“你给我三万我也不是全部用来交学费,还要留下一万给爸爸动手术。”他提到,如果给的钱越多自然会更卖力。“自己不会对人家太苛刻。”然而,身无分文的学生能为富婆做些什么?a称,受人钱财替人消灾。对方提出什么要求都会尽量满足。煮饭做家务,陪聊天游玩,生病感冒了送上关心只要一有时间就可以过来作陪。当然,也包括性方面的需求。
    这些同学们如此这般做,都有自己的客观理由:什么家里穷啊,交不起学费啊,上有老下有小等着钱来救命啊等等,但我认为贫穷不是不道德交易的理由,但人穷志不能短,做任何事情都该保持道德底线,他们固然有值得同情的一面,但在道德上也不能让人们所允许,它将牵涉到整个社会,个人的某些公共行为将对整个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一个大学生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保持最基本的道德底线,什么是善什么是美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标准。我们有困难,可以向社会寻求援助,且在诉求社会帮助的同时,要通过正当的途径解决,去获得社会支持。实际上这些学生还是和社会割裂,还是不懂事。有些贫困学生有时候会存在贪图享受的心理。尽管他们平时做出了许多很正确备受看好的行为,但实际上在他们的潜意识当中在内心深处还是存在着对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追求。
    这些大学生他们不仅在物质上贫穷,在精神上也是一贫如洗。为了钱,什么事情都可以做,什么东西都可以交换。这足以证明,他们做人没原则,道德没底线,意志不坚强,目光不远大。如此精神上的清贫者,很难想象即使念完学业,进入社会,又能对社会对他人有什么大的帮助。很可能,也会为了自己个人的目的,将所有的原则和责任交换出去。这正是当下最令人担忧的社会问题。
    当然,社会差距的扩大,保障体制的不健全,大学生勤工助学渠道不足,对于穷困大学生的救助机制仍有待更加完善,等等,这些都是促使他误入歧途的重要原因,也都是有待社会予以反省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一句道德谴责了事。如果我们不能有更有效的办法缓解这些问题,减轻积聚在年轻人身上的各种压力,那么,类似病急乱投医的极端做法,只能是花样百出,愈演愈烈,全社会也将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