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永州这本书

      五、宁远文庙奇,石雕堪称绝
    从阳明山驱车直至宁远,入住后即刻前往文庙。文庙的讲解员是一位年轻的女士,她口齿清晰,讲解时对语调、语速的把握十分到位,是我们这次永州之旅中遇到的最棒的一位讲解员。从她回答我们的提问中可以得知她对文庙以及与文庙相关的资料是很熟悉的,由此判断她应该是一位对工作十分认真的讲解员。
    通过游览和她的讲解,我们知道了文庙位于宁远县城城西,冷水河的北岸。宁远文庙是中南地区最大的文庙,也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两大文庙之一(另一座是山东曲阜的孔庙)。
    宁远文庙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年),距今已有1030余年的历史,已历经了宋、元、明、清近千余次的修缮、重修,最后一次大修是在清同治十二年。现存的文庙建筑群总体呈坐北朝南的格局,与故宫的布局类似。
    我们沿着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游览。
    庙门之外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半圆形的水池,叫泮池,这是文庙建筑中的专用名词。明、清时期称考入官学者为“入泮”凡是新考者入文庙后必须先绕泮池而行方能登堂入室进入文庙,这就叫作“入泮”后人亦把泮池称为“学海”寓意学海无涯,苦读成材。实际上泮池还是古建筑师们为文庙设计的消防蓄水池,把它设计成半圆,是为了增加园林的艺术美感,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按照男左女右的习惯,我们跨进了牌坊式的棂星门,来到大成殿前。讲解员首先介绍的是宁远文庙的龙凤石柱和石雕,这些都是形式内容优美,具有独特艺术价值的文物。石雕工艺品我们见得不少,可是象宁远文庙里这样具有极高艺术价值的石雕确实第一次。特别是20根高5米,直径40厘米的浮雕镂空云龙云凤图案组成的石雕柱群,每根都是用完整的石条雕成,工艺精湛,是文庙众多石刻石雕中的精华,也是中国古建筑中的仅有,更是不可多得的“国之瑰宝”庙内的石雕有圆雕、浮雕(石柱、石础、门墩、牌楼和墙体装饰浮雕等)千余幅(尊),充分体现了宁远文庙艺术内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的特点。
    大成殿前的石砌月台,正中的御路,装饰着五龙丹墀,宽4米,长4米,采用高浮雕镂孔工艺,精雕细琢,它和安装在文庙建筑物上的20根龙凤石柱群一样,受到艺术家、专家们的赞叹:“不惜为国宝!”四周围着石护栏,每块石护栏,都雕有寓意聪明、吉祥、福禄寿齐至的图案。古代的能工巧匠们在石雕艺术中,用简单的花、兽图案巧妙结合表达出深刻的意境,以启发和教育人们。即便在科技十分发达的今天也无不让人叹服。
    大成殿内正中的神龛上,一座4米高的孔子塑像,端坐其上,仿佛正在为弟子们讲学呢!大成殿前两侧东庑西庑,是供奉中国历代著名儒学家牌位的地方。大成殿左右两侧,左边是明伦堂,也就是学生们上课的地方,今称教室。
    我们不禁感叹,宁远文庙经历过“文革”的十年动乱还能如此完整地保存下来,不能不算是个奇迹,创造这个奇迹的就是有着保护文物古迹优良传统的宁远人民。
    六、九嶷山如画,舜帝陵壮观
    知道湖南有座美丽的九嶷山是因为年少的时候读过毛主席诗词七律。答友人: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年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多么美妙的情与景呀,那时心中对九嶷山真是充满了向往。长大后却在忙碌中渐渐淡忘了儿时的许多愿望。以前从没想到过此生会有机会去往九嶷山游览,也就一直没去查找九嶷山究竟在湖南的什么方位。当我得知这次的永州之行将亲赴九嶷山观光,自然是喜出望外。
    五月二日早餐后,我们一行驱车前往九嶷山景区,心中颇有些激动。一路上,不停地从车窗向外眺望,远处薄薄的晨雾里蓝灰色的群山连绵起伏,山体的大小和延伸方向竟是那么一致!由近及远还有错落有致的田野、房子、树木,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爽心悦目。难怪人们把这一路的景色称之为“十里画廊”呢!可这画廊是由谁画的呢?突然想起了前年春节时的那幅对联::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水无笔万古诗,不能不感叹:大自然就是创造人间美景的能工巧匠。
    天气晴朗,蓝天白云下的九嶷山景区真是山青水秀,美丽无比。路边一群村妇正在井水边揉洗衣服,两口相连的井,一口用来洗衣物,另一口则是直接供饮用的。我带头蹲下来捧喝了一口井水,一股清凉沁入心脾,真舒爽!
    不远处一座不算太高的山下,一片黄色的建筑群在阳光下更显得金碧辉煌,这就是舜帝陵庙,也是九嶷山景区的主要景点。跨过一座小巧的玉带桥,我们走在一条宽敞的神道上,神道两边立有狮、犀牛、龟、象、麟、羊、武官、文官等各式石像。神道直通舜帝陵庙。
    走进舜帝庙,看到修缮一新的陵庙气势恢宏,整个建筑群分为两个自然院落,共17个建筑单元,三面宫墙。中轴线上由北至南分别为祭祀大殿、左右角楼、午门、钟楼、鼓楼、拜殿、左右厢房、正殿、左右碑房、寝殿。陵庙的祭碑廓内保存着历代的祭碑36方,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物,也是历史的见证。
    祭祀大殿是舜帝陵的第一进门,这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大殿。当我们登上祭祀大殿台阶的时候,发现这里正准备举行一次隆重的祭祖仪式。于是我们怀着惊喜而又神圣的心情观摩了这次祭祖活动,仪式中祭祖人敬上的三柱高香足足有三米之高呢,我才真正明白了烧高香的意义。这次观摩大大加深了我们对舜帝陵庙和九嶷山的印象。
    玉琯岩是秦汉时期舜帝大庙的所在之处,虽仅存遗址,却不能不看。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岩壁上刻得又大又深的三个字“九嶷山”岩壁所在的山体并不大,难得一见的是山石缝隙里的那些古老的大树。有的大树主干已变成了大大的空洞,其中一棵树干的空洞完全可以容纳两个身材高大的男子汉。抬头看看树梢,竟然依旧枝繁叶茂。有的树根暴露在石缝之外,竟然比树干还要粗壮。面对具有顽强生命力的古树,我们惊叹不已。
    七、江永村寨秀,女书世界惊
    1982年,武汉大学宫哲兵教授在湖南省江永县发现女书时曾经震惊了世界。很巧的是,发现女书的宫哲兵教授正是我们同行中的李乾的中学同窗校友。迄今为止江永女书是世界上发现的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对这种震惊世界的特殊女性文字,我们都感到十分好奇。心中十分敬佩女书的创始人和传承人。终于有机会去了解女书并亲眼看到女书传承地的风情,心中充满了喜悦和神秘感。
    被潇水环绕着的女书岛出现在眼前了,一座造型美观的吊桥是通往女书岛的唯一途径。站在吊桥上感受着这里的一切,桥下潇水潺潺流动,两岸绿树、田野、村庄交相辉映,勾画出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
    岛上的村庄名浦尾村,因位于潇水河之尾而得名。走进浦尾村有一种恬静清新的感受。村边的水田里,几位农民在插秧。巷子口几个孩子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我们这些外来客人。走到女红巷口的时候,一位朴实的老农肩挑着一对竹筐走了过来。离开农村几十年的我们突然想体验一下挑担的滋味,纷纷接过竹筐挑在自己的肩上,还拍下了不少装模作样的“劳动”照片。憨厚的老农面带微笑地瞅着我们这群年龄不比他小,却表现得十分孩子气的客人。
    进入女书园大门时,我们几位女士惊喜地得到了一件绣着女书文字的t恤衫。我们急忙换上t恤,博物馆工作人员又教我们用肢体语言来表现“江永女书”四个文字。
    中国古代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那时候,女人识字、读书并不为社会所认同,但就有那么一部分人敢为天下人不敢为“江永女书”便是这些人的杰作。
    “女书”是闺房中的女子们创造出的独特的文字系统。它与我们的传统认知刚好相反:母亲传女儿,传女不传男。这使得“女书”成为了男子眼中难以破解的“摩斯密码”
    女书多写在纸、扇、绢上或刻在木头上,笔画纤细,多为祭祀、求神等内容。读纸、读帕、读扇是女人们农闲时偏爱的活动,她们还常常围坐在一起,和着小曲悠然吟唱。在展厅工作人员为我们吟唱了小曲,曲调还十分悦耳。
    在女书学堂里,女书传人为我们讲解了女书发展的概况,教我们认读和书写简单的女书文字。我们体会到女书真不简单,就是我们这些有知识的现代人学起女书来也并不容易,可见女书的创始者和传人们该是何等的聪慧和富有才情呀!
    相传,大凡女子过世,她生前的“女书”作品,包括纸文、帕书、扇章等,都要焚烧成灰,所谓人去则书亡,所以女书流传下来的很少,让我们感到十分惋惜。好在如今在我国已经有了不少女书的研究基地和研究工作者,这样就不至于让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性别文字失传。
    八、祁阳浯溪园,碑刻密如林
    我们此次永州之旅的最后一站是祁阳吾溪。祁阳吾溪是经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评定的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走进景区,只见绿树苍翠茂密,花草满园,真个景区环境洁净优雅。
    我们知道祁阳还有两样闻名全国的东西,一是著名的祁阳石砚,二是祁剧。在吾溪碑林公园的大门右侧就有一间祁阳石砚商店。里面陈列着许多祁阳石砚,砚台不禁具有实用价值,更具有工艺价值和收藏价值。砚台的造型和工艺制作十分精细,雕刻也赋予了寓意。
    入碑林公园正门一条宽敞的大路笔直向前,路的末端是一个大的平台,平台上一尊陶铸的雕塑像立于正中。站在陶铸塑像下,立刻想起了陶斯亮的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那封几乎感动了全中国的信!记得那时是妈妈推荐给我读那封信的,读着读着就泪如泉涌,心中充满了对陶铸的敬佩之情。参观了陶铸纪念馆,看到围墙上一首首陶铸在不同时期创作的充满革命斗志的诗歌,特别是读到墙壁上题写的陶铸在自知将不久于人世时,为夫人曾志所作的那两首诗歌时,更是为这位无私的革命者在非常时期所蒙受的冤屈和过早地逝世而叹惜。看到陶铸家乡的人民依旧以陶铸为骄傲,专门为他建立了博物馆,又感到了欣慰。相信正如陶斯亮在信的末尾所说的那样:“您虽然去世了,但您作为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革命形象,却永远不会在人民的心上泯灭”
    吾溪碑林景区里很有特色的百代名臣金石宝——人文长廊就布局在园林的绿荫之下。此长廊重点介绍了唐代的元结、颜真卿;宋代的黄庭坚、米芾、李清照;明代的解缙、徐霞客;清代的何绍基、吴大澂九位名家的生平、著作和思想精华,展现了吾溪文化宝库的重要历史价值。
    碑林景区就在湘江岸边,这里的岩石属于石灰岩性质,透气透水性好,常常见到到扎根生长于岩石里的大树,形成一种树石结伴的景观。最为奇特的是名为柳公护樟的景观,这是一棵古老的樟树,斜躯生长于宋代,于名为柳公台的石头为伴。樟树主干空得像一个园长的木桶,树干上方的枝杈上还有一个相通的洞口。一对小男孩钻进树洞里,引得不少的游客纷纷举起相机拍下这难得一见的镜头。
    景区里形状奇特的石头、石壁很多,名为“石韵金音”的那块奇石,可以敲击出金属般的声音。传说唐代诗人元结曾在此自吟清廉美曲引来百鸟和鸣。还有一品石,因特别瘦透漏皱而著名,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来此爱石而拜,又得名米拜石。
    碑刻也就大多在露天利用自然石壁雕刻而成。行走在园林中,路旁的碑刻比比皆是,让人目不暇接。碑刻出自不同的朝代,且字体多样。特别是那些异形字,既形象又生动,还颇具寓意,引得我们纷纷上前留影为念。游览浯溪碑林让我们再次领会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刚刚翻阅了永州这本书的序目,我们就已深深感受到了这本书的厚重,从心底喜欢上了这一片土地。告别永州的时候,真有些难舍的情愫,初读不是结束,我们还会通过各种的方式进一步阅读这本厚重的书。我们衷心希望永州丰厚的旅游资源得到更快、更好的开发利用,让旅游业为永州的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