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圣吴道子与蓬安

      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有三位艺术家被称作“圣人”:一位是晋代(公元265--公元420年)王羲之,被称为书圣;一位是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杜甫,被称为诗圣;还有一位被誉为画圣,那就是唐代的吴道子。
    在千年古县司马相如故里蓬安有一座龙角山,此山在唐代就已是一座名山,元和郡县志对其有所记载。龙角山位于蓬安新县城西北部,与周子古镇紧紧相连,总面积约650亩,最高处海拔近600米,是蓬安县城周边的制高点。龙角山名来源于山脉走势,其山犹如一条卧伏于嘉陵江边饮水的龙,山顶犹如龙角,人们因此呼为龙角山。清代安徽监生周铭的龙角山诗,很好地描写出了龙角山美景。其诗云:“拏云气骨势纵横,夜月如珠颔下明。词客不须攀绝顶,狂吟唯恐卧龙惊。”山上现有吴道子天梯、画圣广场、画江楼、红军树、龙角圣水、龙角寺、乡友林、半山亭等景点。尤其是龙角山腰间,矗立的一尊巨型石雕人物头像尤其引人注目。这座位石雕人物头像长约30米、高15米,红砂石材质,色泽鲜艳,神态飘逸,正凝视嘉陵江,长须飘飘,若有所思,好像在构思惊世之作,这尊巨型石雕人物头像所纪念的主人公便是唐代画圣吴道子,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纪念吴道子头像雕塑。
    为什么蓬安会有吴道子纪念雕像呢?一代画圣吴道子又与蓬安有什么历史渊源呢?
    据史载:吴道子(约680~759年)画史尊称吴生,又名道玄。阳翟(di)(今河南禹州)人。是中国唐代第一大画家,被后世尊称为“画圣”被民间画工尊为祖师。吴道子的绘画具有独特风格,是中国山水画之祖师。他创造了笔间意远的山水“疏体”使得山水成为独立的画种,从而结束了山水只作为人物画背景的附庸地位。吴道子尤其擅长绘画人物,所画人物衣褶飘举,线条遒劲,人称莼菜条描,具有天衣飞扬、满壁风动的效果,被誉为吴带当风。他还于焦墨线条中,略施淡彩,世称吴装。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来纨绔少伟男。吴道子就是这样的典型,吴道子小时候就失去双亲,生活贫困,曾经随书法大家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未能成功。后发愤改攻绘画,渐渐掌握了绘画的妙法。由于他的刻苦好学,年未弱冠之时,就已“穷丹青之妙”什么叫弱冠呢?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指代成年。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作“弱”这时就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弱冠”即年满20岁的男子,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也就是说吴道子未满20岁的时候就已经成功地掌握了绘画的各种技巧了。
    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韦嗣立擢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封逍遥公。这时吴道子在其属下任小吏。他“好酒使气,每欲挥毫,必须酣饮”后来,又任瑕丘(今山东兖州)县尉。县尉位于县令或县长之下,主管治安,相当于现在的县公安局长一职。约在开元初年,吴道子不再做官,开始浪迹东都洛阳。由于他能“穷丹青之妙”在画坛上有些名气,不久即被唐玄宗召到京都长安,入内供奉,充任内教博士,并命他“非有诏不得画”也就是说没有皇帝的诏令不得擅自作画。后官至“宁王友”
    吴道子入内供奉之后,多在宫中作画,有时也随从玄宗巡游各地。一次,他随驾去东都洛阳,会见了将军裴旻(min)和书法家张旭,三人各自表演了自己的绝技:裴旻善于舞剑,当即舞剑一曲;张旭长于草书,挥毫泼墨,作书壁;吴道子也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洛阳士庶,一时大饱眼福,人们都高兴地说:“一日之中,获睹三绝”后来,裴旻将军居母丧,请吴道子于东都天宫寺画神鬼像数壁“以资冥助”吴道子回答说:“废画已久,若将军有意,为吾缠结,舞剑一曲,庶因猛励,获通幽灵。”裴旻听了,遂脱去缞服(丧服),如平时装束,走马如飞,剑在手中“左旋右抽”忽地将剑抛向高空,距地面有数十丈,落地如电光下射。裴旻举起剑鞘,不左不右,正好插入鞘内。观者数千人,齐声喝彩。吴道子看了裴旻的舞剑英姿,一时灵感大兴,遂挥毫作画“飒然风起,为天下之壮观”这是吴道子一生的杰作“得意无出于此”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唐玄宗东封泰山,吴道子陪同前往。封禅,封为“祭天”(多指天子登上泰山筑坛祭天),禅为“祭地”(多指在泰山下的小丘除地祭地);即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大意是说,在泰山顶上筑圆坛以报天之功,在泰山脚下的小丘之上筑方坛以报地之功。封禅活动实质上是强调君权神授的手段。封禅仪式在中岳嵩山和东岳泰山中都曾举行过,但以泰山的次数多且影响大而出名,自秦皇开始,至宋真宗止,共有六帝十次封禅泰山,较为著名的封禅有:秦始皇封禅泰山,统一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国家;汉武帝封禅泰山,武帝雄才大略,扫除边患;唐高宗率文武百官云集泰山下,举行封禅大典;武则天封禅泰山,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云集泰山下,举行封禅大典,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唐玄宗封禅泰山,开元盛世,国力昌盛,且一改封禅诰文秘而不传的规则;宋真宗封禅泰山,导演了一幕“天书从天而降”的闹剧。从明朝开始,朱元璋取消了泰山的封号,此后,明清两朝将原来的封禅改为了祭祀。
    唐玄宗东封泰山后还至潞州(今山西长治)车驾过金桥,御路“曲折萦转”玄宗见数千里间“旗鲜洁,羽卫整肃”心中非常兴奋,对左右侍从说:“张说言‘勒兵三十万,旌旗千里间,陕右上党,至于太原’。真才子也。”左右皆呼万岁。于是召来吴道子、韦无忝、陈闳等,命他们三人共同绘制金桥图。陈闳主画玄宗真容及所乘照夜白马,韦无忝主画狗马、骡驴、牛羊等动物之类,而桥梁、山水、车舆、人物、草树、雁鸟、器仗、帷幕等主题部分则由吴道子主画。金桥图绘成后“时谓三绝”
    苏东坡在书吴道子画后一文中说:“诗至于杜子美(杜甫),文之于韩退之(韩愈),书至于颜鲁公(颜真卿),画至于吴道子,而古今之变,天下能事毕矣!”
    也许大家会问,这样一位举世闻名的一代画圣怎么会和川北相如古县今天的蓬安扯上联系呢?其实,历史往往是一种惊人的巧合,这还要从历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乱”说起,安史之乱中的唐天宝年间(742—755年),唐玄宗避难逃入蜀中,一天唐玄宗忽然想起蜀中嘉陵江山清水秀,妙趣横生,遂命吴道子和李思训二人入蜀绘画。到了嘉陵江,吴道子漫游江上,来到古相如县(今蓬安县),登临江畔龙角山,纵目远眺,只见一条美丽的嘉陵江如玉带一般蜿蜒流淌而过,与对岸的锦屏古镇形成一幅神奇的天然太极图,一座巨型睡佛横卧江畔,此地好山好水,一幕一景地掠过,当时的体会与感受,便深深铭记在心上。当吴道子游览了嘉陵江的山山水水之后回到长安,玄宗问他绘画的情况时,他回答说:“臣无粉本,并记在心。”玄宗命他在大同殿壁上绘画。吴道子不是将嘉陵江山水表面罗列一番,而是把握住嘉陵江一山一水、一丘一壑引人入胜的境界,即把这一带的山川壮丽优美与自然特色作了高度的概括,凝神挥笔一日而成,嘉陵江三百里的旖旎风光跃然纸上,玄宗看了啧啧称赞。在此之前,大画家李思训擅长山水画,也曾在大同殿壁上画嘉陵江山水,虽然画得也十分奇妙,但却“数月方毕”不如吴道子画得又快又好。因此,玄宗颇为感慨地说:“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也。”可见吴道子画技高超,笔法娴熟。吴道子不仅善于画山水画,画动物也颇能传神。他在大同殿上曾画了五条龙“麟甲飞动,每欲大雨,即生烟雾”真是生龙活现。吴道子长于山水画,他主画的金桥图令人拍手称绝。在他独自画锦绣嘉陵三百里图的过程中,其绘画技艺更有所创新。唐人张彦远高度评价说:“因写蜀道山水,始创山水之体,自为一家,其书迹似薛少保。”陈怀瓘也称赞“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神妙也,国朝第一”
    如今,在当年画圣吴道子登临蓬安县龙角山观江作画的地方,至今依旧保留有画江楼、财神楼等名胜遗迹,相传当年吴道子临江绘画“粉本便留于兹”粉本就是画稿。吴道子当年曾经临江绘画的画江楼至今依旧尚存,飞檐翘拱,雕梁画栋,古意盎然,楼前有高大挺拔的古树参天,楼旁有龙角长廊,气势恢弘,沿山势龙奔蛇走,宛如长龙饮江。龙角山上有“画圣墨迹”等名胜,后人为纪念画圣吴道子,因此在龙角山半山腰塑有巨型石雕吴道子头像以示纪念,头像前建有大型广场,广场环境清幽宁静,鸟语花香,亦以画圣之名命名,如今,纷至沓来寻幽访古朝圣之人络绎不绝。
    旅痕流芳百世,岁月铸就经典。千年时光,逝者如斯。时光虽然远去,但流不尽的是相如古县人们世世代代对画圣吴道子的无尽缅怀之情。在当年画圣吴道子驻足观江作锦绣嘉陵三百里图的蓬安,至今还依旧流传着很多当年画圣吴道子的众多脍炙人口的传说故事:
    相传,相如古县当地有个好收藏古物的人,用重金求他作画,他给那人画了一幅牛轴,上面只有一牧童一牛,旁有草庵。开初那人不以为奇,一日悬挂在壁上,夜执烛一照,见牧童卧于庵中,方觉惊异;二日天明,则牧童又立于了牛旁,当天夜晚再看,牧童又在庵内。方信此画入神,乃绝世珍宝。
    又有一次,吴道子去相如古县龙角山龙角寺里访问一僧人,欲讨杯茶喝,但此僧对他不太礼貌。他很气愤,即请来笔砚,迅即在僧房墙壁上画了一头驴,然后离去。不料一天晚上,他画的驴变成了真驴,恼怒异常,满屋地尥(liao)蹶子,把僧房的家具等物都给践踏得乱七八糟,十分狼藉。这僧人知道是吴道子所画的驴在作怪,只好去恳求他,请他把壁上画涂抹掉。以后则相安无事了。画上的驴变成了真的,固然也许只是一种神奇的传说,但传说故事也多多少少地反映了吴道子画动物具有传神之笔。
    又有传说画圣吴道子一天傍晚,从仪陇县新政离堆山观景回来,路过一座茅草房侧,里面传出纺棉花的声音,但不见屋里有灯光,感到奇怪。
    第二天一早,吴来到这茅草房前。一个白发老太婆走出来,请他进屋坐,请他喝茶。吴接过茶问:“老人家你认得我吗?”老太婆说:“认得,认得,我到街上卖线子,听人说你是吴画匠,还说你为人好,不巴结发财人和官府。”吴道子了点头,又问:“你家有几个人?”老太婆伤心地说:“丈夫死得早,前几年儿子害病死了,剩下我这孤老婆子,就靠纺棉花卖线子糊嘴巴”吴道子叹了叹气,又问:“你晚上纺棉花,为啥不点灯?”老太婆含泪说:“先生呐,我白天夜晚不停地纺,赚的钱还供不住吃饭穿衣,哪有钱买油点灯罗!从儿子死后,已经三年没点灯了。”吴道子想了想,说:“老人家,你的日子很苦,我也帮不了你啥忙,给你画幅画吧。”老太婆很高兴。
    吴道子研磨铺纸,开始作画。先把蘸饱墨汁的笔往纸上一甩,纸上立刻出现许多亮晶晶的小点点,又用笔在小点点上轻轻涂几下,最后在空白处画了一个圆圈儿就算画成了。他对老太婆说:“你把这画贴在屋里,会有用的。”老太婆虽看不出画的是啥,可是深信吴道子是个好人,不会骗她,她高兴的接过画,随即从床头边取出一把挽好的线子对吴说:“操劳你了先生,我不晓得咋个报答你,就把线子送你去换笔墨吧!”吴道子说:“我给你画画,不是为了钱。要是为钱,你就是出一千两银子我也不会画的。你还是留着线子换米吧!”说完收拾画具出门走了。老太婆小心地把画帖在纺车前面的墙壁上。天黑了,老太婆发现,那幅画竟是一片蓝天,上面有数不清的星星在闪光,一个圆圆的月亮把屋里照得和白天一样亮。从那以后,一到夜晚,画上的星星和月亮就发出光来,老太婆对着星月纺线比以前方便多了。
    当然这些都是美丽的传说故事,岁月如歌,往事如烟。如今,千年时光宛如清丽的嘉陵江水一般静静地远去,画圣留给我们的也许仅仅只是一个渐行渐远早已驾鹤西去的背影,以及一些早已被风雨沧桑洗尽铅华的些许淡淡的回忆。虽然时光远去,虽然旅痕不再,然而,画圣吴道子与司马相如故里蓬安于千年之前的那一次邂逅,却永远地留在了人们的心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