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大将王平与蓬安将军寨

      元末明初著名作家罗贯中先生所著的长篇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在守街亭的战斗中,涌现出了一个名叫王平的卓越的将领。这个人出生于四川渠县和乐乡,但这人却又与四川蓬安有着血浓于水一般深厚的历史渊源。
    据著名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王平传所记载:王平(?-248)字子均,又称何平,是三国鼎立时蜀国后期名将,官至蜀汉镇北大将军、汉中太守、安汉侯。生年不详,王平籍贯益州巴西宕渠人,今四川渠县人,自幼父母双亡,因此寄居在距渠县不远的古蓬州今蓬安县新河乡的外祖父何氏之家,19岁时方离开寓居生活长达16年之久的蓬州从军洛阳,从此开始了其戎马倥偬的辉煌人生,因此有的史籍又把王平称为“何平”王平墓,今在四川南充市高坪区永安镇,位于永安镇临江村凤凰山,为长方形土冢墓。原有一碑,上书“汉将军王平之墓”1959年修公路时拆毁。王平墓是三国遗迹旅游线上的一个重要景点。1981年5月,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接下来,我们先说一说马谡守街亭是怎么一回事?
    自从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被吴国大将吕蒙所杀后,刘备一气之下兴兵百万为关羽报仇而伐吴,最后竟被吴国将领陆逊火烧七百里连营而告失败。刘备气急之下,一病不起,在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于奉节县白帝城永安宫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其间刘备与诸葛亮曾经有一段对话,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记载是这样的:
    “章武三年(223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必能安定国家,最终灭魏灭吴,统一中国。假如继位的皇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取而代之吧。”诸葛亮流着泪说:“我一定尽我所能,精忠蜀国,死而后已!”刘备又写诏书命令儿子说:“你与丞相一同处理国事,对待丞相就要如对待父亲一样。”
    刘禅即位后,改元建兴(223年),建兴元年,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始治理国家的事务。后来,又加封诸葛亮为益州牧。政事无论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南部和中部的几个郡联合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刘备刚刚去世,没有轻易用兵作战,而是让使者去吴国下聘礼,和他们结亲,成了友好邻国。
    刘禅建兴五年(227年),国内局面已经稳定,对外与吴国的关系也得到改善,诸葛亮便开始率军进驻汉中,北伐曹魏。临行之前,诸葛亮给刘禅上了一道奏章,就是著名的出师表,这次北伐,曹魏方面由司马懿迎战,还上演了著名的“空城计”但最终诸葛亮也未能打入魏国境内。
    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再次出师,采取了声东击西的策略,大张旗鼓地让赵云、邓芝从斜谷取道郿地,占据箕谷,以为佯攻,他本人率领主力攻占祁山,向前推进。魏国的南安、天水、安定三个郡,反水归降了蜀国,那时候,魏文帝曹丕已经病死。魏国朝廷文武官员听到蜀汉大举进攻,都惊慌失措。刚刚即位的魏明帝曹睿(ru欤┍冉险蚓玻15膛烧培a带领五万人马赶到祁山去抵抗,还亲自到长安去督战。
    北伐时期,诸葛亮力排众议,任命马谡为先锋,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人,官至越嶲太守。(越嶲为三国时期郡名,今为四川西昌地区。195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普雄县并入越嶲后更名为越西县。)马谡少时素有才名,和兄长们并称为“马氏五常”马谡是马良之弟,素有才名。马谡这个人确实读了不少兵书,平时很喜欢谈论军事。诸葛亮找他商量起打仗的事来,他就谈个没完,也出过一些好主意。因此诸葛亮很信任他。但是刘备在世的时候,却看出马谡不大踏实。他在生前特地叮嘱诸葛亮,说:“马谡这个人言过其实,不能派他干大事,还得好好考察一下。”但是诸葛亮没有把这番话放在心上。这一回,他派马谡当先锋,王平做副将。
    马谡和王平带领人马到了街亭,张郃的魏军也正从东面开过来。马谡看了地形,对王平说:“这一带地形险要,街亭(今天水市秦安县陇城镇)旁边有座山,正好在山上扎营,布置埋伏。”
    王平提醒他说:“丞相临走的时候嘱咐过,要坚守城池,稳扎营垒。在山上扎营太冒险。”
    马谡没有打仗的经验,自以为熟读兵书,根本不听王平的劝告,坚持要在山上扎营。王平一再劝马谡没有用,只好央求马谡拨给他一千人马,让他在山下临近的地方驻扎。
    张郃率领魏军赶到街亭,看到马谡放弃现成的城池不守,却把人马驻扎在山上,马上吩咐手下将士,在山下筑好营垒,把马谡扎营的那座山围困起来。蜀军在山上断了水,连饭都做不成,时间一长,自己先乱了起来。张郃看准时机,发起总攻。蜀军兵士纷纷逃散,马谡要禁也禁不了,最后,只好自己杀出重围,往西逃跑。
    王平带领一千人马,稳守营盘。他得知马谡失败,就叫兵士拼命打鼓,装出进攻的样子。张郃怀疑蜀军有埋伏,不敢逼近他们。王平整理好队伍,向后撤退,不但一千人马一个也没损失,还收容了不少马谡手下的散兵。诸葛亮将马谡及将军张休、李盛等诛杀,夺将军黄袭等人的兵权,王平因为表现突出,被诸葛亮拜为参军,统领无当飞军,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
    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围祁山,别遣王平驻守南围。司马懿率领大军攻诸葛亮,遣张郃进攻王平,王平坚守不动,张郃不能胜。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再次出兵伐魏,8月,诸葛亮病死五丈原,大军退还,魏延因与长史杨仪不合,于军中作乱,王平率兵进攻魏延,魏延引兵来战,手下士兵却被王平遣散,魏延兵败,后被马岱所斩。
    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王平升任后典军、安汉将军,辅助车骑将军吴懿驻守汉中,兼任汉中太守。
    延熙七年(公元244年),魏帝命曹爽率领步骑十余万进攻汉中,前锋已在骆谷,时汉中守兵不满三万,诸将大惊,有人说:“现在我们的兵力不足以阻挡魏军,应该放弃关隘固守汉、乐二城,魏军进入汉中以后,涪城的援军一到,就可以将阳平关抢回来。”王平却说:“不行,汉中去涪城有一千余里,魏军若是得了阳平关就会成为祸患,现在应该遣刘护军、杜参军据兴势,我为后拒,若是魏军分兵进攻黄金城,我亲自率兵前往救援,到时候涪城的救兵就刚好到来,这才是上策。”唯有护军刘敏赞成王平的意见,于是就按王平的计策行事,涪城诸军以及大将军费祎自成都相继而至,魏军被击退,如同王平当初料想的一样。当时马忠在南中,邓芝驻守永安,王平在汉中,三人各守一方,保障蜀汉领土的平安。
    王平在军旅中长大,不会写字,认识的字不超过十个,但是他能口述让别人代写书籍,都有意理。王平让人读史、汉一系列的书籍专机,自己在一旁听,能知其大义,论说的时候不会失其主旨。王平遵守并履行法度,与人交谈从不开玩笑,从早到晚,都能端正坐姿。然而不足的是。王平性狭侵疑,为人自轻。“性狭侵疑,为人自轻”的意思就是做事情小心谨慎到了极端不自信的地步。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王平去世,儿子王训继承了王平的爵位。
    “巴蜀自古多俊杰,蓬州历来出伟男。”正是怀着对先贤的无比崇敬和仰慕之情,早在13年前的2000年12月上旬的一天,笔者受蓬安县著名文史学者、时任蓬安县文管所所长郑幼林先生的嘱托,造访了王平将军曾寓居过的蓬安县新河乡的何家村,即今新河乡六村,笔者于该村目睹并搜集到了有关王平将军寓居蓬安时留下的大量遗址、遗迹以及众多神奇的民间传说。
    1、千古风流将军寨
    到了新河乡,在一个叫凉风垭的地方下车。只见一座高大巍峨山势陡峭的山寨出现在我的眼前,那山顶上长满了密密麻麻的松柏等树木,远望去那山酷似一个巨大的戴着头盔,身披铠甲的古时候武士的人头像,据当地的村支部书记黄万成同志告诉我,那山名叫“将军寨”“将军寨”这个名字自古便已有之了,并不是现在的人们一时心血来潮所取的。王平的外婆人家何氏,就住在今蓬安县新河乡将军寨下的何家湾,王平从3岁时来到这里一直到19岁离开这里到洛阳从军,前后在此居住了约16年时光。至今,何家湾(今蓬安县新河乡宝藏村八社)村民,还沿用着何家垭口、何家大屋基、何家庙、何家魁土等地名。
    历尽艰辛,我爬上了“将军寨”爬上半山腰,见到了先前的古寨门,古寨门所处的位置看上去非常险要,寨门周围便是数十米高的悬崖峭壁,给人的感觉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估计在冷兵器作战的古时,要想登上山寨,除此以外,再也别无它途了。古寨门如今已大部毁坏了,唯遗留下寨门两旁的一些巨石,湮没在丛生的杂草中间,石上早已爬满了苔藓、杂草等植物,斑斑驳驳,看上去甚是荒凉。登上“将军寨”山上生长着高大茂盛的松、柏等树木,郁郁葱葱,早已成林,山间杂草丛生,有的草丛甚至高过人头,人行其间,几乎不见头顶上的日光。山的四周临近悬崖峭壁的地方,长形状的巨大条石码砌而成的古寨墙依旧尚存,古寨墙上有射击用的垛口,还有很多半尺见方的小了望孔,从小了望孔中望出去,山下四周的情形尽收眼底,俨然一个固若金汤的所在。历经无数岁月的沧桑和风雨的侵蚀,虽然古寨墙很多的地方如今已成断壁残垣,但古寨墙依然傲然挺立在“将军寨”的山腰或者山巅之上,俯视着周围的山川,拱卫着这一方神奇的山水和人民,令人不禁为古时蓬安先民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暗暗赞叹不已。
    2、神奇的“何家挖空”
    从“将军寨”下得山来,接着到了两山两连的一个大缺口的山坳处,其实,新河一带的大山几乎都是高大巍峨连绵起伏的,一般很少有这样的缺口似的山坳。在山坳的左边一方,只见有一方高约一米左右,宽约七八十公分的一块残破的石碑倒在杂草丛中,拨开掩映的杂草,只见断了一角的石碑正面镌刻有“威灵镇一方”等依稀尚存的五个大字,字约三寸见方,笔力遒劲,古朴典雅,很有魏碑风骨,那残破的石碑究竟是何年何月何人所刻,因无明确记载,所以不得而解。
    将军寨下面不远的地方的这个山坳当地人称“何家挖空”为什么叫何家挖空呢?相传,很多年以前,其实并无这个山坳。据说,一千多年前的时候,这个山坳下面的村庄里住着大将军王平的外外婆人家何姓人家,同时村里还居住着一户黄姓人家,自从何姓人家后来出了大将军王平以后,一时富贵显赫至极,因此引起了黄姓人家的羡慕甚至嫉妒。后来黄姓人家多方打听,一位经过此地的道行高深的风水先生不小心泄露了机密,风水先生说那是因为何姓人家占据了这里的风水宝地所致。因此,黄姓人家很不服气,便趁夜深人静的时候,潜往这个传说中的风水宝地的地方,用锄头使劲乱挖,妄图挖断何家的龙脉,谁知黄姓人家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将两山两连的地方,好不容易挖出一个大缺口来,谁知第二天天亮的时候,那先前的挖出的大缺口竟然神不知鬼不觉的又长好合拢了。因此,不服气的黄姓人家更加认定那是一方风水宝地。于是,便遣人日夜潜伏风水宝地之处以探究竟,终于有一天深夜,偷听到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在悄悄摆龙门阵:“何家的这个风水宝地倒是不怕黄姓人家的乱挖,怕只怕他们到这里来拉拉扯扯!”得知这一秘密的黄姓人家下来后便反复琢磨和寻思,最后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奥秘,于是,又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黄姓人家便拿起一把大锯子来到此地,用锯子来来回回反复锯动,竟然生拉活扯地将藏在山中的一根水桶般粗细的巨大的藤蔓锯断了,从那巨大的藤蔓中居然流出了鲜红的血液来,一直整整流了三天三夜才流淌完毕。从那以后,两山相连的地方就再也没有重新长拢合在一起了,于是也就出现了现在的这样一个大缺口的山坳了。据说,从此以后,山下的何姓人家便从此衰落了。当然这些都是神奇的传说故事,是当地人们的一些牵强互会,用神奇的传说故事来表达对这一方钟灵毓秀的神奇的山水和地灵人杰的向往、憧憬、崇拜乃至于热爱。
    3、世外桃源何家村
    继续前行,走了大约半个小时的蜿蜒山路,终于到了半山腰的何家村了。我去实地踏勘了传说中蜀汉镇北大将军王平幼时曾经寓居过的何家大屋基遗址,在半山腰的一块开阔的土里,只见先前的王平将军的外祖父何姓人家的房屋建筑地上部分早已荡然无存了,但是整个遗址房前的台阶石,房屋排山之间的柱础,残存的古瓦,古砖等物,乃至整个遗址的大致的建筑轮廓虽经千年风雨沧桑,至今依然可见。经过现场粗略估测,何家大屋基遗址长约五六十余米,进深十余米,整个建筑面积约为五六百平方余米,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何家的显赫和鼎盛之一时。
    伫立先前的何家大屋基遗址前,只见对面群山连绵,峰峦叠翠,对面便是闻名遐迩的蓬安白马寨,为什么要取名叫白马寨呢?当地传说叱咤风云的王平将军当年南征北战之时的坐骑就是一匹白马,故乡人为了纪念将军,于是将将军寓居过的何家大屋基对面的山寨也就命名为白马寨了。白马寨经蓬安新河、中华二乡,向东北方向的渠县延伸,依次还有宝藏山、狮子岩、鸡足寨、盘龙寨、团堡山、山帽顶、向安寨、骑龙寨诸峰,山势雄伟,令人啧啧称奇。
    富贵总如过眼眼云,风流总是风吹雨打去。伫立先前的何家大屋基遗址前,想不到当年曾经车水马龙的高大庭院竟然成为了如今荒草凄凄的一片废墟。此情此景,令人不禁深深地感叹到宇宙之浩淼,而人生之须臾,岁月总是一把无情的利刃,无论任何人,任何事物,在时间老人的面前,竟然都是显得那么地不堪一击。即使贵如将相王侯,也竟然落此同样结局。
    怅然地作别何家大屋基遗址,跟随着老黄又来到了何家大坟山。只见一块巨大的形似太师椅般的半山腰平开阔地里,层层叠叠的依山而建有很多的坟山,很多坟山码砌墓门的青石早已看不到石头的原来形状和纹理了,整个青石都只能看见密密麻麻地苔藓等物遍布。这些坟山很多都是古坟,大炼钢铁的时候和十年文革当中撬了很多座,现在已经少了好多了,这些古坟究竟有好多年代了,现在谁也说不清楚。
    最后,听当地过去的上了年纪的老人们讲,这里有很多地名其实都是与三国时的蜀国大将军王平是有关的。来时路上见到的“将军寨”为什么单单这里会叫将军寨呢,为什么蓬安其他地方没有叫将军寨的地方呢?那就是为了纪念大将军王平才取名将军寨的。这里还有祖祖辈辈流传的“何家挖空”的神奇传说故事,以及刚才看到过的何家大屋基遗址,白马寨,何家祖坟等等,如此种种,无一不都是指向了古时从这里走出去的蜀汉镇北大将军王平。另外,最能证明这里是王平将军曾经寓居生活过的证据是山里还有一个小山丘,当地人称其为“何家盔空”相传那是忠义的王平将军在其死后其魂魄化成了一座武士头盔似的的小山,威灵镇一方,以此来庇佑这一方山水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