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贵女生存手札 第46节

      ☆、第95章 飒飒飒
    寄居在别人府里不像在自己家,湘玉和湘莲挤在一个院子里,丫鬟住在院子里西侧的耳房,湘玉认床,晚上睡不踏实,准得起来喝口茶,这几天过去,脸上瘦了不少。
    石明哲没回京,和钦差李尚书同住,听冯氏说,要和苏家一起返京。有了圣上的口谕,苏家人可以破例返京,四更天一行人收拾完毕,坐着轿子由西侧的城门口出城。
    之所以夜间走,也是为了避人耳目,整个南阳城只进不出,光天化日之下离开难免落人口实,夜间清冷,湘玉披了一件织锦的云肩。
    石明哲骑马走在最前方,嘉哥儿在冯氏的怀里安然入睡,冯氏长吁了一声:“阿弥陀佛,这些日子可熬死人了。”
    马车出城的那一刻,湘玉悬着的心才算放下来,总算出来了,瘟疫,这两个词听起来遥远,但也曾离她咫尺之间……
    剩下的路程没遇到阻碍,平平安安的到了京郊。舟车劳顿,苏鸿良决定歇息一晚再进城,找了客栈住下。
    湘玉下马车时,见到石明哲真在和苏鸿良说话,他年纪不大,但身量和苏鸿良相差无几,不苟言笑,侧脸俊朗。
    湘玉在想,苏重秉多年一直在湖南,怎么会有京城的这个好友?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湘玉在客栈舒舒服服洗了澡,等她下楼,桌子上摆满了菜,男女席位分开坐。
    出门在外也不讲究太多的繁文缛节,冯氏给姨娘们置办了一小桌,万姨娘也在。
    湘玉已经两年多没见到湘雪,她长高了许多,容貌越发像万姨娘,娇俏美艳,算算年纪,今年她十三岁。
    湘雪一字不发,坐在椅子上静静的吃菜,吃完后独自上楼,万姨娘那边便没有这样简单。也不知道为着什么,万姨娘和杏姨娘发生了争执。
    冯氏观望一阵,让赵妈妈去看,不一会儿赵妈妈回来,在冯氏耳边道:“杏姨娘不认识万姨娘,刚说了句‘哪里来的下人,怎么也来桌上吃。’万姨娘不悦,和她争辩几句,你来我往,拌起嘴来。”
    冯氏听完喝口汤,拿绢帕擦拭嘴角,望了苏鸿良一眼:“咱们别管。”
    冯氏这个太太不伸手,苏鸿良不能坐视不理,他正和石明哲谈的兴起,被姨娘桌的争吵打扰,因现在不是用饭的时辰,整个大厅只有苏家人,苏鸿良呵斥道:“都消停些!”
    老爷发话,两个姨娘闭了嘴,湘玉的座位在最里面,看不清外面的情形,湘莲道:“等吃完饭,爹爹就要发错了,也不知道回京城怎么样,我这心里发慌,祖父祖母都是从没见过的,我嘴笨,也没什么才气……”
    不止湘莲发憷,湘玉也发愁,她虽仗着一个嫡女的身份,在苏鸿良和冯氏面前吃的开,但回了京城苏府,祖母身边嫡亲的孙儿、孙女一群,且都是从小看着长大的,她这个半路回来的嫡女,分量能有多重自己也不清楚。
    湘玉听赵妈妈说,苏府现今是长房的伯母管家,祖母虽不问家务事,可在苏家的地位举足轻重,人人都爱重顺从。
    湘玉刚穿来那会儿,听下面的婆子嚼舌根,说万姨娘之所以这般猖狂,是因为她当年救过祖母,后来抬进府,有这样一层的情缘在,不知她这个祖母是不是一个糊涂人,会偏袒一个姨娘。
    但愿祖母是明白事理的……不然百善孝为先,她仗着一个孝字,冯氏就没有任何反驳的余地。
    饭后石明哲上了楼,苏鸿良阴沉着脸,对万姨娘杏姨娘说道:“没有一天是安分的,还有外人在,你们不要脸面,我还要呢!”
    杏姨娘不复刚才的巧嘴,她小声嘟囔道:“她说我是一个贱蹄子……老爷我……”
    苏鸿良厌弃万姨娘之极,走到她面前横眉直竖:“以后不必出来用饭,让下人端到房间里,回苏府一切照旧,继续念你的经罢。”
    万姨娘哀怨的抬头,喃喃了一句:“老爷,你真的厌弃我至此?”男人变心薄情,向来如此。
    晚间入睡前,汤嬷嬷进来,给湘玉递了一碗安神茶,让她喝了再睡,湘玉说放凉再喝,她撒开发髻,和汤嬷嬷道:“嬷嬷,咱们家的杏姨娘,也是个懂眉眼高低的。”
    汤嬷嬷赞许的颔首:“玉姐儿真是长大了,她怎会不知道万姨娘的身份,不过是借着由头让老爷打发,此一时彼一时,回了京,谁知道她会不会有翻身的机会?”
    是啊,杏姨娘替冯氏打压万姨娘,也能在太太面前露脸得个好儿,何乐而不为,苏老爹后宅现在最宠的便是这个新姨娘,可谓有求不应,也不会舍得狠罚她。
    湘玉神色郁郁寡欢,汤嬷嬷劝慰道:“妾便是妾,心再大格局摆着呢,跃不太高,咱们玉姐儿可不必担心,以后你出门子就是正室太太,怕个甚。”
    汤嬷嬷最爱取笑她,这要是换成一般的小姐,早就羞红了脸,湘玉尝了安神茶,接道:“嬷嬷说的在理。”反倒是汤嬷嬷一怔,这个小姐,真是妙人儿。
    苏鸿良归心似箭,起大早便往城里赶,昨日先派人去城里送了消息,说今日归家。进了城门口,行到闹市区,街上的叫卖声不绝,湘玉掀开一小角,看见街边摆着小摊,有卖瓷器的、有卖字画的、有卖蔬菜的,还有卖糖葫芦的,比湖南热闹多了。
    到了门口,湘玉下车发现府前站了好些人,她自然是一个不认识,穿灰蓝色襦裙的女子大约三十多岁,平日保养的很好,皮肤细致紧嫩,走过来拉着冯氏的手说道:“弟妹,咱们可是十多年没见了。”说罢像是真的伤心,还抹抹泪。
    不用猜,这个必然是大房的伯母吕氏,门口不是诉衷情的地方,苏老夫人苏老太爷都在堂屋,一行人浩浩荡荡进去,苏鸿良带着冯氏和孩子们跪下,苏鸿良哭诉道:“孩儿不孝,多年前未能侍奉在父母身侧。”
    苏老夫人精神健烁,起身扶起苏鸿良夫妻,垂泪道:“儿行千里母担忧,总算回来了,回来就好,回来就好。”
    认亲的场面嘛,必然要感人至深,湘玉说实话没那么深的感触,最起码目前来讲,京城苏府的一大家子人,对她而言,只是有血缘而已的陌生人而已。
    她眼睛尖,在人群中看见了苏重秉,苏重秉难得冲她挤眉弄眼,苏重秉站在苏老太爷的身旁,看着位置,就知道颇得老太爷的喜爱,其他儿孙可没有这个待遇。
    儿子诉完情意,孙子孙女齐齐上前,苏老夫人一个不认识,和冯氏说道:“哎呦,这些孩子我从小就没见过,如今长这么大了。”
    冯氏挨个介绍,苏老夫人让冯氏牵着重嘉上前,一把抱在膝盖上:“这是我的小孙子,想祖母吗?”
    重嘉一个两岁的孩子,知道什么想不想,何况是从未谋面的祖母,冯氏提前教过他,所以重嘉一点也不怵,笑嘻嘻的在苏老夫人脸上吧唧亲了一口,脖子搂上她:“重嘉想祖母,祖母这一定有好吃的糖,以后重嘉陪着祖母玩儿。”
    冯氏在一旁嗔道:“这孩子,就知道吃。”
    苏老夫人被重嘉暖的心都要化了:“小孩子可不都是如此?”
    等湘玉几个人见过礼,苏老夫人问问各人的情形,问完后往外张望,说道:“湘雪可是太瘦了,姑娘家别为了美就不吃饭,那可行不通,还是丰腴些好看。”
    湘雪平静的面颊上闪出一丝光芒,她颤抖的回道:“湘雪知道了,多谢祖母挂心。”
    湘玉在这一刻明白,回到京城,苏湘雪同学彻底的告别了禁足时光。
    祖母那么精明的一个人,当年湖南发生什么事她一清二楚,万姨娘和湘雪禁足她也晓得,只是碍于天高皇帝远,她没办法插手罢了。
    万姨娘不过是一个姨娘,她可能不理会,湘雪无论怎么说,也是苏家的孙女,她定然会偏袒,可能在祖母眼里,觉得又没有成事害到人,雪姐儿只是被诱导,糊涂而已。
    苏老夫人此话一出,冯氏面上一僵,旋即笑道:“母亲说的是,赶明儿我让厨房做些补膳给雪姐儿。”
    吕氏上前说道:“今天真是大喜的日子,我早早让厨房备了席面,给二弟一家接风洗尘,如今弟妹回来了,可得帮我分担分担管家的事宜,有人帮我,我也能松快松快。”
    吕氏不过是试探冯氏,冯氏自然听得出来,她连忙推辞:“大嫂能者多劳,我在湖南轻省惯了,京城的人际往来我一抹黑,怕会越帮越乱,大嫂可饶了我吧。”
    苏老夫人掩口笑说:“老大媳妇可别躲懒,掌家还得你来。”
    ☆、第96章 飒飒飒
    苏老太爷一直沉默着,湘玉望了一眼,她这个祖父,胡须发白,脸颊爬上皱纹,不过面色红润,看起来神采奕奕。
    他坐在一张八仙椅上,沉稳的扫视下面,开口道:“如今佳儿佳妇已经回家,是喜事,之行、慎晖,你们两个跟我到书房来一趟。”说罢静思片刻:“秉儿也一同过来。”
    之行、慎晖是苏老爹和大伯的字,看来老太爷是有话要嘱咐,等苏老太爷一走,小辈明显的松快不少。
    吕氏引着人和她们认识。大房里大伯娶了吕氏为妻,大伯母的父亲是户部右侍郎,官至三品,吕家也是京城的大户人家,祖上起便出了十多名进士。大伯有妾室三房,除却没生育的一个姨娘,另外两个生儿育女,诞下了三名庶女、两名庶子。
    而大伯母吕氏,生了两子两女,如今最大的儿子,已经年方十八,到了该说亲的年纪。两个女儿和湘玉几个相差不大。
    湘玉看着满屋子人,不免觉得头痛,光是记人名,便要好好认上一番,古代亲戚满街走,七大姑八大姨,处理起来错综复杂,宗妇们能把事项料理的妥妥当当,实在是一种本事。
    大房的嫡长女叫湘雯,今年十六岁,到了该说亲事的年纪,吕氏愁个不行,自己家女儿容色俏丽,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知书达理在京城里也是出名的,选来选去,低不成高不就。一眨眼拖到了16岁,京城里这个年纪的女孩,有的都出嫁了,便是留在家的,也都定了人家,再等下去,都要拖成老姑娘了。
    二小姐湘琳是福姨娘所生,今年十四岁,看着畏畏缩缩,手心攥着手绢,说话声音极小,很害怕吕氏。
    六小姐湘晴是吕氏所生,今年十二岁,似乎有些娇蛮,湘玉发现,刚才进门,湘琳不小心踩到她的裙角,湘晴便狠狠的瞪了妹妹一眼,手还在她胳膊上掐了一下,湘晴不敢吱声,闷闷的憋着泪。
    九姑娘叫湘彤,今年四岁,比湘琪还要小上两岁,是大房云姨娘所生,年纪小胖乎乎的,甚是可爱。
    听说大房本来还有一位四小姐,八岁的时候掉下湖,捞上来的时候便没了气息,四小姐是福姨娘所生,听说福姨娘知道信儿也不敢大哭,晚上没人自己躲被窝里,哭个不停,哭得伤了眼睛,现下有只眼睛看不清。
    大房还有几个儿子,湘玉的脑子乱乱的,现下吕氏说的她都背不过,遂嘱咐采薇,让她都记住,采薇记性好,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有采薇在旁边,湘玉也不怕下次见人不知道是谁。
    在屋子里说了一大会儿话,吕氏带着二房的人去住处看看。
    住的地方早就收拾停当,是在府里的北面,大房人住在南面,中间隔着一个花园。湘玉的院子离冯氏不远,门前种了一排芍药花,簇生的花朵是渐变的粉色。院门刚漆了红漆,门框上喷了绿漆,红绿相应,和附近的花草倒也相配。
    灰白的围墙不算高,围墙的上半部分砌了镂空的圆形花纹。绿门上贴着倒“喜”字,新年的氛围仿佛还在一般。
    采茶推开门,拱形的院门映入眼帘,门下面是三四节台阶,院子不算大,大致是湖南湘玉那个的一半。京城寸土寸金,在繁华地界儿有出宅子已属不易,不像是湖南,地广人稀,富贵人家的宅子赶上半拉王府大。
    长廊把整个院子围起来,大红的柱子挺立着,仔细看有两根有点斑驳,漆掉了一半,可见没怎么维修,除却青砖铺就的地面,院里有四块四四方方的角落,被载种上火鹤花,现下还没开花,满眼绿油油。
    湘玉进正屋,里面摆了一张拔步床,金丝楠木的,十分金贵。床的周围挂上了绿色天香绢的帷幔,被束在一旁。
    拔步床不远是一个小架子,上面摆了一盆大岩桐,花大色艳,西侧有一张榻,摆放小炕桌一张,平日里可以坐上面绣绣花、看看书。靠窗柩的位置是一张大长桌,摆着三只花瓶。
    湘玉把屋子前前后后扫视一眼,谈不上满意与否,以后小院她自己住,再慢慢添置东西便是了。
    湘玉把下人做了安置,在京城不比在湖南,像采薇这种大丫鬟可以两个人一间房,现在统共就一个院子,几间房,不管是谁,都得睡大通铺。
    湘玉的院子一出门,就能看见一个人造湖,湖不算大,里面的绿水浮动,湖的中央有一处小亭子,通过长廊可以走到湖中心去。
    湘玉走了一路,裙子上定然沾满了灰尘,她让采茶去烧水,好好的洗了一个澡。从湖南带来的东西有好几箱子,丫鬟们都翻出来四处安置。
    吕氏院子打扫的不错,下人们都用了心,角落里一丝灰尘都没留。采荷进来回禀:“大小姐来了。”
    湘玉拽拽衣服:“快请进来。”
    湘雯跟丫鬟进了屋,湘玉初来乍到,茶叶都在箱子底下压着,说道:“大姐姐来了本应该奉上茶,可我如今还没归置清净,大姐姐别介意。”
    湘雯笑笑道:“七妹妹太客气了,咱们都是一家人,虚礼不用讲,若是有甚需要帮忙的,只管跟我提,对了,我给你带来了一些香囊,都是自己做的,咱们这蚊虫多,尤其是院子里,花草树木成群,最容易招虫,你先用着。”丫鬟递上来竹篮,里面放了十多个香囊。湘玉留心多看了几眼,这香囊是用粉缎子打底,绣以梅花、宝纹,精致极了。
    湘玉告谢收下,湘雯高挑纤瘦,相貌随生母吕氏,并不大像大伯,她落落大方、举止有度,十几岁的姑娘,大多更爱娇俏的颜色,可湘雯穿了一身蟹壳青色合领对襟大袖印花褙子,十分美丽端庄。
    两个人仅仅第二次见面,也无甚聊的,不过是说几句平日读了什么书,会绣什么花样儿,坐了一会儿,湘雯起身告辞。
    采茶走上来道:“小姐,我刚才在院门口,见到大小姐是从太太那出来的。”
    湘玉点点头,这个大姐姐很会做人,她们刚到,便挨个儿拜访,礼数周全,聪明人好,聪明人不糊涂,和湘雯这种人相处起来省心省力,一家子姐妹,又隔着房,没什么利益冲突,不奢求姐妹情深,有面子情便好。
    丫鬟们进了京兴奋开心,心气难免浮躁,刚进府,众人的眼睛都盯着呢,可不能出了错漏,等收拾停当,湘玉让汤嬷嬷把众人都召齐。
    湘玉坐在石凳上说道:“你们都是跟着我从湖南过来的,也伺候我好几年,我自然不会亏待大家,咱们渌水院的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苏府虽说是自己家,可到底初来乍到,大家都打起精神来,谨言慎行,别闹出笑话。我话搁在这里,如果有人惹是生非,我决不轻纵!”
    湘玉声音不大,可底气十足,一句一句从她嘴里吐出来,眼睛清冷的扫视一圈,下人们起个哆嗦,忙说一定好好办差。
    湘玉这边有一两个婆子爱嚼舌头,心眼不坏,就是话多喜欢凑热闹,且是当年从京城跟着去的,如今回了京,必然会找其他的婆子叙叙旧,该说不敢说的,她得敲打敲打。
    此事也不必她亲自动手,吩咐了汤嬷嬷,汤嬷嬷眼珠转了转:“小姐放心,我唬她们几句,再多留意,出不了事。”
    这几年,汤嬷嬷是真心为湘玉打算,本来汤嬷嬷只是湘玉的教养嬷嬷,渌水院的杂事她不插手,湘玉院里只有大丫鬟,没管事嬷嬷,后来冯氏挑来挑去,也没寻到可心的,汤嬷嬷渐渐的担了管事嬷嬷的活儿。
    湘玉愧疚的拉住汤嬷嬷的手:“嬷嬷,这些年难为你了,太太怀孕那一年你没少操劳,我这儿也让你费心。”
    汤嬷嬷扶着湘玉坐下:“玉姐儿啊,你不必想太多,我呢,说起来是教养小姐的嬷嬷们,在皇宫待过、伺候过皇后娘娘,听着唬人,可不过就是一个奴才罢了。出了那座城,拿个包袱连家都没有,大半辈子都关在高高的红墙里,出来后也算尝尽人间冷暖,本来我打算,挣些银子,去江南买处宅子养老。也是我老婆子有福气,来了苏家,遇到了玉姐儿,咱们主仆一心,我拿着苏家的银子,理应为太甜小姐分忧,再者说,将心比心,小姐太太待我不薄,玉姐儿我可和你说,老婆子算是赖上你了,以后便是你出嫁了,也得捎上我。”
    湘玉噗嗤一声笑了,她这几年大了,汤嬷嬷越发常取笑她,湘玉不住的点头:“好好,嬷嬷放心,我不管去哪,一定带着你。”
    汤嬷嬷这个人,无论放在谁家都是一个宝,礼仪规矩、掌事管家、人情往来,可算是样样精通,跟着汤嬷嬷学上一两年,什么样的姑娘也都能变精明。
    主仆二人正说话,听见外面一片喧嚷,湘玉吩咐小丫鬟出去看看,不一会儿丫鬟进来说:“小姐,外面出事了。”
    作者有话要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