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氏见闻录 第43节

      朱漆大门上的厚重门环,被为首的官兵敲得啪啪作响。
    ☆、第74章 隔离(二更)
    自晏祁他们回城后的第二日,城中便开始戒严,进出城排查得格外的严,便连城中的老百姓都嗅出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只老实安分的待在家里,连向来热闹繁华的大街上,来往行人都比平日要少,愣是多出了一份寂然冷清。
    纸终究包不住火,自个儿家里无故多出前来搜查的官兵,饶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人,也慌了神,不出几日,便有流言蜚语满天飞,其中有一说,便是时疫降临了禹州城。
    一时间,人心惶惶,未免引起大面积的恐慌,知州大人当机立断地将消息开诚布公,这也是逼不得已而为之,按照他的想法,便是将搜查一事暗中进行,可现下既已闹得满城风雨,眼看那层纸就要燃烧殆尽,便索性贴出告示,告诫城中百姓不得包庇窝藏感染时疫者。
    搜查一事摆在了明面上,官兵便正大光明地挨家挨户盘点,哪家有病人,染上何种病,症状如何,皆有陪同在侧的专人记录,要想有漏网之鱼,实则难于上青天。
    然则再难也有人耍手段将此事避了过去,那些大户人家最是重面子,若是府上下人染上时疫,这交出去绝没问题,可若是府上的主子染了病,那就非同小可了。
    谁家孩子不是当命根子养着的,怎舍得将人送去城外休养,说得不好听点,此去一别便是生死难料,宁可看着人在眼前断了气,也绝不愿连最后一眼也见不到。
    遂有人家拿着大把的银两砸下去,上下疏通一打点,总有那等要钱不要命的人,愿意给人大开方便之门,晏府便是这么避过了第一轮搜查的。
    这世间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知州大人这个官场老油条,更是明白这等道理,若是平常事情,便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过了,可这次是时疫啊!
    动辄葬送一个城的命运,这时疫若是处理不当,怕是全城的人都得折在这里了,肩负数十万条人命,他不能、也不可能退让,势必是要得罪这么些人的。
    以身作则,知州大人咬咬牙,将府中染病的幼女送了出去,这是他最小的孩子,平日里也是含在嘴里怕化掉,捧在手里怕摔着,可纵有千般无奈万般不舍,也得狠下心来将人送走。
    知州夫人为此与他冷战到底,这可是她肚子里爬出的嫡幼女,打小便是眼珠子般的存在,她悔恨万分,若是当日不曾心软,依着小孩子的脾气,让人跟着出了城,便也不会有这等糟心的事儿了。
    到底知州夫人识大体,知晓事态的轻重缓急,还是含着泪点头将孩子送走了,这种时候,她倒情愿自己是个无知妇人,誓死不愿将孩子交出,奈何她不是!
    连知州大人的掌上千金,也被毫不留情地送出城,得了风声的人家,暗自焦急,纷纷骂道,何必做得这般大公无私,你有点私心我们也不怪你啊!
    可从知州强硬的态度中,到底是瞧出了一点端倪,心知这回怕是躲不过去了。
    饶是晏祁再怎么算无遗策,将事情捂得密不透风,想要护谢安娘周全,也抵不过当权者的一声令下,这便是权势!
    当谢安娘知晓这一刻的来临,她并没有过于震惊,阻止了欲行反抗的护卫,面对着全副武装的官差,很是从容淡定地收拾妥当,当她踏出房门的那一刻,她的视线忍不住朝着那条回廊望去。
    不禁想起了那晚的夜色,那由远及近地脚步声,还有那人投射在窗格上的身影,谢安娘停下脚步,温婉有礼地朝着为首之人道:“稍等片刻。”
    为首的冷面官差,伸手挥退了两名欲行阻拦的手下,面对手下不解的目光,并未多做解释,只是目送谢安娘走向那条蜿蜒回廊。
    走到书房前,谢安娘却并未推门而入,只是隔着打开的半扇窗,远远地瞧了晏祁一眼,他还未曾清醒过来,只是毫无意识的躺在帷帐中,对于周遭的事情一无所知。
    这样也好,谢安娘笑了笑,深深地看了一眼,似是要将他的模样刻在心头,接着便转身向回走,穿过曲折回廊,有光影从她身上掠过。
    快到回廊尽头之时,一支向里侧延伸的树枝探出,轻轻勾住了她的衣角,似是谁人在出手挽留。
    谢安娘侧首,这树枝怕是下人将其遗漏,未曾修剪,这才无意挂住了她的衣角,轻手将勾住的衣角取下,她对着等候已久的官差颔首:“走吧!”
    听闻晏祁病倒的明路,急忙从府外赶回,便瞧见晏府门外守着一圈官兵,个个带着寒光闪闪的银枪,威武非凡。
    正疑惑间,便见得谢安娘戴着面纱从里面出来,后头跟着几位官差,脸色不由一变,瞧这几位官差的穿着,他便知大事不好。
    且不说他们身上所穿的特制衣物,便是那蒙脸用的纱布,也是在药水中泡过的,若没有个生命保障,谁乐意接这种接近死亡的活儿,又不是嫌命长了。
    谢安娘自是瞧见了满头大汗的明路,只隔着远远一段距离,沉稳交代道:“晏府便交给你了。”
    她如今要被移送城外,府上的事情自是鞭长莫及,而晏祁至今昏迷,不知何时能醒来,更不知醒后会是何等情形,娘又早早便去往了皇都,这晏府上上下下这么多口人,没个主事的可不成。
    幸好明路不是外人,与晏祁情分非同一般,更是蒋管家的义子,当得起主事人的名号,现下将晏府交在他手头,她便是走也安心了。
    明路点头应下,低声道了句:“少夫人,保重。”
    直至目送着谢安娘坐上马车远去,这才跨进府中,前去处理一团糟乱的事情,再有少夫人那儿,便是移出城外休养,这该有的物事却是不可短缺,还得尽快安排人手,将一应生活用品备齐了送去才是。
    晏府的两辆马车从巍峨城门通过,马车前面则是带路的官差,骑在马上晃晃悠悠的,这趟差事倒是省事不少,既不用动用武力强行将人送出,也不用忍受其家属杀人般的眼光。
    他们也是奉命行事,这好端端将一家子拆散的缺德事儿,若不是事关重大,关于一城百姓的生死,他们也是不愿做的,毕竟,谁还没个家人呢!
    正是谢安娘从始至终良好的态度,因此当听到谢安娘突然叫停的时候,官差虽是不解,却也依言停下了。
    “小姐,怎么了?”云珰从另一辆马车探出头来,满是担忧地问道。
    谢安娘本是不愿让云珰跟随而来的,就连她自己也看不清未来的路在哪里,是否能安然无恙地活着回来,又怎么忍心将云珰牵扯进来。
    她本身就是染上了时疫,去到城外自是不必担心,最坏也不过如此!可云珰不一样,云珰健健康康的,并未受到传染,那样的环境,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她不能拿云珰的性命冒险。
    只是云珰却不这么想,在她看来,小姐在哪儿她便在哪儿,她可是答应过夫人的,一定要照顾好小姐!那书上不是说过么,做人要言而有信,她云珰说到便要做到!
    况且,小姐自幼便是被她照料着长大,离了她小姐定会不习惯,她必须跟着!其实,说到底,她就是放心不下谢安娘,当年若不是许氏好心,救了她一条小命,哪有现在活奔乱跳的云珰。
    这个恩情也许氏或许并不放在心上,只当顺手而为,小姐也一直拿她当自家姐妹看,从未曾瞧不起她的出生,能遇上这样的一家人,她云珰何其有幸!
    就算夫人、小姐不图这个,可她云珰不能忘恩,这救命之恩,她是要拿一辈子来还了。再说,她与小姐在谢府相依为命的长大,就小姐那性子她还能不知道,不就是担心她也染上么,可她不怕的!
    此回若不是她以死相逼,小姐怕是就得将她扔在晏府了,如此想着,便十分后怕的又望了眼谢安娘。
    只见谢安娘下了马车,指了指道路一旁杂草堆,对着云珰问道:“你听,是不是有小孩哭声?”
    ☆、第75章 捡人(已补)
    云珰闻言,顺着谢安娘所指的方向望去,只见路边布满大片丈高的茅草,一眼望去,除了草,还是草,根本瞧不见半个人影。
    遂屏息凝神,支起耳朵细细聆听,有马儿粗喘的呼吸声,有微风掠过草面的起伏声,甚至连偶尔响起的那么一声鸟叫虫鸣,皆听得清清楚楚,可就是没有所谓的小孩泣声。
    继而便往周围环视一圈,此时的官道上安静得很,只他们几人停靠路边,小姐到底是哪儿听来的哭泣声?!云珰不自觉地将随身携带的包袱举在胸前抱紧,好似这样便能增加些安全感。
    只见她双眼圆瞪,一副快哭出来的样子,颤着音道:“小姐,您别吓我!”
    这青天白日的,日头正烈着,那些东西应该不敢出来罢!要知道,她云珰天不怕地不怕,不惧虫蛇不惧鼠蚁,唯独害怕那些虚无缥缈的物事!
    谢安娘见她脸上血色全无,一脸惊恐样儿,哪还能不知她心中所想,便对着云珰温声安慰:“我吓你作甚!你呀,以后那些小话本少看些,省得整日里胡思乱想的!”
    明摆着自己害怕,还非得去看那等神鬼故事,谢安娘对于云珰这种莫名的执着很是不解,何必与自己过不去!
    待到云珰脸上惧色褪去不少,面对众人半信半疑的目光,谢安娘正要开口说些甚么,却见被官差骑着的棕色马儿,无聊地甩了甩尾巴,突地,蹄子一扬,打了个极其响亮地喷嚏。
    那官差身形晃了晃,很快便坐稳,摸了摸马儿顺滑的鬃毛,也不知想到甚么,神色一凝,便催促道:“哪有甚么哭声,夫人莫不是听错了!我们还急着赶路呢,夫人还是快些上车罢!”
    眼见众人都否认,谢安娘不禁怀疑,莫不是自个儿听错了?只是自个儿坐在马车上那会儿,却是真真切切捕捉到了小孩低泣声,似是在叫唤着甚么。
    她有心再说些甚么,那官差见她磨磨蹭蹭的,脸上便带出了一丝不耐,只扬了扬马鞭,叠声催促:“快走快走!”
    虽不知那官差为何态度骤变,可现下不是起争执的时候,谢安娘心中狐疑,到底还是重新迈上了马车。
    可在她掀开车帘,正打算躬身钻进去时,却听得草丛中发出细微地呼救声:“救命!”
    谢安娘回过头,却见丈许高的草堆被轻轻拨开,分往两侧,一只苍白、细小的手伸出,在阳光照射下,手背上隐隐能瞧见凸起地青筋。
    “啊!”云珰发出一声短促地惊叫,眼睛瞪得老大,惊恐万分的看着那只枯瘦的小手,以极其缓慢的姿势,吃力地拨开没甚份量的茅草从,那般艰难的姿态,仿佛用尽了毕生的力气。
    “别走。”那从草堆里爬出的孩子,身形纤弱,衣衫褴褛不堪,只见他仰着一张脏兮兮地小脸,声若蚊丝:“求求你们,救救我娘!”
    “童童?”谢安娘惊呼出声,小孩巴掌大的小脸上布满脏污,可那双犹如山间溪涧的清澈眸子,她一眼便认了出来。
    小孩听到有人唤自个儿的名字,反射性地往出声的地儿寻去,黑白分明地大眼睛中闪现出渴求与期盼,是那个有过一面之缘的漂亮姐姐,晕乎乎的小脑袋不由想到,笑得这么好看,还会拿甜糕给他吃的人,心地必然也是极好的。
    他干裂的嘴唇动了动,似是想再说些甚么,可仍在持续高烧的身体,却是再也支撑不住,一头栽倒在地,彻底晕死过去。
    谢安娘见状,咬了咬牙,直接便从马车上跳了下来,小跑到晕厥的小孩身旁,轻轻拍着他的脸颊,唤道:“童童?童童?你醒醒!”
    可触手的肌肤,就跟在那沸水中蒸腾过似得,只觉滚烫得厉害,她心下一咯噔,再这么烧下去,好好的孩子,怕是都得烧傻了。
    见是个大活人,惊起一身冷汗的云珰,可算是缓过了神,在心底默念了几声阿弥陀佛,转眼便见谢安娘试图抱起那孩子,动作间稍显吃力,便想也不想地,就朝着谢安娘奔去,准备顺势将小孩接过。
    “我来就行!”谢安娘将人抱在怀里,避过了云珰伸出的手,边走边解释道:“他发烧了,你最好别抱!”
    好不容易将人送进马车,安置下来,谢安娘给小孩喂了几口水,又拿着湿帕覆在他额头,不由一阵心疼,可怜见的,那张擦拭干净的的小脸上,眉眼精致,许是发烧的缘故,染上了一片绯云。
    两道小剑眉更是皱得厉害,跟个小老头似得,谢安娘看了不由直叹气,小孩子家家的,哪有这么多操不完的心,便是睡梦中也不得消停。
    她动作轻柔,替小孩将身上沾着的草屑拂去,却发现小孩□□出的脖颈上,有块不规则地褐色深斑,一直蔓延到衣服里侧,她蹙了蹙眉,凝神回忆,好似上回见着的时候,脖颈这个位置并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正想凑近了仔细观察,谢安娘便听车外的官差再次催到:“这位夫人,该走了!再不出发,怕是得耽搁时间了!”
    他们在此处已停留一段时间了,瞧着愈来愈短的日影,抵达营区怕是得过了正午了!
    只是车内再起变化,烧得晕乎的小孩,开始说胡话了,他脑袋不安地扭来扭去,湿帕从额头滑了下来,谢安娘重新将帕子搭在他额际,便听得他断断续续地说着:“娘……救、救……娘……”
    嘴里反反复复便是这一句,谢安娘心下一凝,莫不是小孩的娘就在附近,或者小孩就是单独出来找娘的?凭着芸娘对童童的重视,要不是出了事,怎得会放任小孩在外独自乱跑?!
    思及此,她犹豫半晌,终是向等候在外的几位官差开口,那几名官差耐着性子听完后,脸色并不是很好,这种事揽上了便是麻烦,可谢安娘说得客气委婉,几人对视一眼,到底还是应下了。
    谢安娘见他们点头应下了,心下松了口气,现下这种情况,她自顾不暇,本不应多管闲事,去管个只见过一面的陌生人死活,可不知怎的,鬼使神差般的,她却是揽下了这起子事儿,大抵是这对母子合了她的眼,一切皆是缘分。
    也算是洛芸娘命不该绝,遇上了与其投缘的谢安娘,在离此地不远处地一棵榆树下,被找到带回了马车上。
    事后想起,她只觉自己幸运,若不是得谢安娘援手施救,只怕这世上便得再添一柸无人知晓的黄土了,又何谈与那人再度重逢,终是等来了苦尽甘来!
    便这样,谢安娘带着这昏迷的母子俩,去到了城外被封锁的时疫区,那里重兵把守,所有的人,皆是有进无出,就连那几位奉命的官差,也只将她们送到了入口处,便掉头走了。
    此次与谢安娘同行的,除却以死相逼非得跟来的云珰,还有一对身子骨尚且硬朗的老仆,皆是从谢府便伺候着她长大的,老两口膝下无儿无女,想着自己一把老骨头了,便自告奋勇前来照看小主子。
    马车缓缓驶入,路过层层官兵看守的入口,便似进入了一只莽荒巨兽所张着的血盆大口,无端生出一种恐惧。
    在营区后方,似有火光冲天而起,那冉冉升起地灰白色烟雾,轻飘飘地传向远方、扩散,远远地瞧着,只觉营区上方愁云罩顶,大团灰败的死气在上空盘旋。
    谢安娘稍稍掀开车帘,路旁架起的营帐内,偶有裹着席子的不明物,被穿着麻衣大褂的人粗暴拖出,好似扔货物般,随手往简易担架上一放,行色匆匆地抬走。
    她放下车帘,听着那一声声地哀嚎、恸哭,手不自觉地绞紧了,那撕心裂肺的凄惨哭声,不止洞穿了她的耳膜,更是渗入她的心间,余音久久不曾散去。
    马车越走越靠近里头,人烟愈发稀少,便连规划整齐的营帐也离他们远去,渐渐地,便是大片良田绿树呈现,地里的庄稼已然绿油,逐渐饱满的麦穗,使得麦秆不得不弯下了腰,好一派田园风光,竟似不知这人间疾苦。
    在一家门前种有一棵大枣树的小院前,滚动的马车轮相继停止,驾车的谢老伯一跃而下,惹得谢大娘直低声咕囔:“一大把年纪了,小心折了这把老骨头!”
    跟个没事儿人似的,谢老伯上前拍门叫嚷,声如洪钟,很快便有人前来应门,里头的人打开门,见是熟识的谢老头,以及自家的小主子,很是惊讶,赶忙将人迎了进去。
    这处稍显偏僻的庄子,原是谢安娘的陪嫁,恰好被划在了时疫区的范围内,此次来得匆忙,并未提前通知看守庄子的李老伯,因而临时收拾屋子便花了一段时间。
    待到洛芸娘悠悠转醒,已是日落时分,一道道霞光从云层后穿射而出,黄昏地光线笼罩着这座院子,显得安详而静好。
    ☆、第76章 想念
    洛芸娘在黄昏中转醒,眨了眨眼,眼前的景物才算是渐渐清晰,脑子顿了半晌,眼珠子无意识的转动,茫然的望向四周,这陌生的地方是……
    只见她本就毫无血色的脸上,一阵惊慌的苍白,腾地一下便坐了起来,琉璃似的眼中满是急切!童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