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五章 朝议

      多面作战对于大汉而言,也是一种负担。
    大汉还不能狂妄。
    刘辩召集了心腹,商讨此事。
    庞统、徐庶、荀攸、郭嘉、贾诩等人纷纷到场。
    以这样的谋士阵容,毫不夸张地说,足以谋一国。
    “公达,你叔父在徐州可还安稳?”刘辩突然和荀攸唠嗑起来。
    说起荀彧,刘辩对他的期望是非常高的,否则也不会任命他为徐州刺史。
    徐州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是南北的交通枢纽。
    此次大运河的修建,徐州也承包了一段。
    “多谢陛下关心。”荀攸表达了谢意,随后提了一下家族中事,荀彧很久没有回来了。
    对于徐州的事务,绝口不提。
    荀攸已经位列光禄勋,九卿之一。荀彧也不差,二人一内一外,相辅相成。
    要是荀攸表现出过于关心徐州事务的姿态,反而不美。
    难不成荀家打算以徐州为基地造反吗?
    荀攸的重心,一直都是洛阳,从未离开过。
    荀彧每次上书,也都绝口不提荀攸。
    这叔侄二人,自我避嫌起来。
    刘辩也知道他们的小心翼翼,更加地欣赏。
    荀彧接受的也是传统的儒家教育,对朝廷忠心耿耿。
    刘辩从来没有怀疑过他的忠诚,至于荀攸,此人精于变通,有点投机取巧的意思。
    在朝廷强盛的时候,荀攸比任何人都会忠诚。
    当然,以荀家的条件,想要谋反几乎是不可能的。
    首先兵权这一点就不过关。
    这也是刘辩越来越喜欢纯粹文官的原因。
    张昭、张纮的任命,就是最好的证明。
    像是凉州、幽州这些边境,需要具有侵略性的统帅。
    袁绍和曹操最为合适。
    至于内地,刘辩更注重发展。
    “关于凉州刺史袁绍的提议,诸位怎么看?”
    寒暄过后,刘辩没有拐弯抹角,直接说明了问题。
    “陛下,这是拿下西域的良机。”贾诩非常赞同袁绍的观点。
    “文和说说看,此刻到底值不值得出手。”刘辩沉吟道。
    “陛下,朝廷在西域的布置,已经好几年了,万事俱备,只要陛下一声令下,袁刺史一定会为您拿下西域。”
    作为最熟悉凉州的九卿,贾诩说的话非常具有参考性。
    刘辩将袁绍安排为凉州刺史,渐渐地,贾诩和袁绍就走得比较近。
    毕竟贾诩就是凉州出身,一来二去,也就熟络了。
    刘辩对此心知肚明,可是他没有阻止。
    大臣之间的交流,以及各种小党派,这是阻止不了的事情。
    人是群居生物,朝臣抱团取暖,是公开的秘密。
    “陛下,如今朝廷并没有攻打西域的理由,若是贸然出兵,恐怕不能令人信服。”荀攸表示了反对。
    他是曹操在朝廷的盟友之一。
    “这件事简单,大汉的商队在西域经常被劫掠,只要将事情闹大,还怕没有借口吗?”贾诩坦然道。
    所幸这里的大人物,都是刘辩的亲信,否则这样的话传出去,肯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这也太不要脸了。
    不过自古以来,都是弱肉强食。
    贾诩说出这样的话,也是有理有据。
    想要找借口,这还不简单?
    “现今国库空虚,恐怕不是出兵的最佳时期。”徐庶插话道。
    他是荀攸的老乡,也是著名的颖川派。
    朝堂中,颖川派的势力非常膨胀。
    颖川非常符合人杰地灵这四个字。
    “不错,大运河的修建,需要征召百万劳役,朝廷不应该在此时出兵。”庞统也不赞同。
    他是徐庶的同窗。
    虽然群臣有各种各种的关系,可是他们主要的目的,还是为朝廷考虑。
    他们说出的理由,也是朝廷现今需要解决的问题。
    想要管理百万劳役,绝对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朝廷需要派遣二十万以上的大军时刻盯着,防止暴乱。
    无异于一场大战役。
    要是在这种时候,出征西域,朝廷哪里来这么大的精力?
    “臣推测,万一西域战败,或者传来不好的消息,这百万劳役,恐怕会发生暴动。”庞统补充道。
    这百万劳役中,绝大多数都是俘虏。
    只要服役超过一定时间,就可以获得自由。
    朝廷百战百胜,给了他们极大的震慑,他们不会轻举妄动。
    可万一西域战败了呢?
    这些人会不会蠢蠢欲动?
    一旦发生暴动,就会产生连锁反应。
    大汉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可是完全没有必要承担如此风险。
    明明可以继续等,时机会更加成熟。
    “奉孝,你怎么看?”刘辩没有急着下决断,而是打算将每个人的想法都综合一遍。
    “陛下,臣也觉得,凉州不应该轻举妄动。”
    “哦?为什么?”
    “大汉与西域刚刚建立起贸易关系,这条贸易路线非常重要,战争会让贸易路线关闭,如今朝廷正是需要钱粮的时候。”
    郭嘉的理由很充分,此刻攻打西域,不仅会耗费军资,还断了一条重要的财路。
    哪怕军费可以筹集,可这也是非常损伤朝廷信誉的事。
    以后每次遇到事情,都让富豪出钱出力。
    富豪就会以为,他们才是国家的主人。
    长此以往,不利于皇室的权威,以及朝廷的统治力。
    借钱战争,本就是一场冒险。
    这还是在战胜的基础上进行假设,万一输了呢?
    每个人都血本无归,还断了西域这条财路。
    富豪们明面上不会说什么,这种怨气会逐渐地积累。
    刘辩也认为有道理,不禁看向了贾诩。
    贾诩长叹一声,并没有坚持自己的观点。
    他想要帮一个小忙,可惜没有帮上。
    “此事再议。”刘辩宣布散会。
    次日朝议,刘辩再次拿出此事进行讨论。
    赞同的人有,不赞同的更多。
    而那些早就知道结果的大佬们,则是悠哉悠哉,尽量不发表言论。
    刘辩并没有敷衍群臣,而是仔细听了一遍又一遍。
    他们的见解或许很粗糙,但是足够让刘辩了解到“民意”。
    别看这些人高站朝堂之上,实际上都是各种利益团体的代表。
    一名朝臣庇护着几个大商家的事情,刘辩又不是不知道。
    只要没有违法犯罪,他都是睁一只闭一只眼。
    权和钱,是一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