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章 突变

      北伐在即。
    雁门关却发生了一件大事。
    春秋战国时期,雁门关就已经存在。
    只不过现在的雁门关,是汉武帝时期修建留下来的要塞。
    朝廷在此加固,抵御北方的草原民族。
    成廉一觉醒来,赫然发现自己竟然升官了。
    雁门关的主帅杜和跑路了。
    这个胆小如鼠的家伙,被鲜卑二十万大军,吓得屁滚尿流。
    当天晚上,杜和就带着亲兵,偷偷溜了出去。
    连美丽可人的小妾都弃之不顾了!
    非常干净利索。
    这家伙是雁门本地的豪族。
    为了拉拢人心,雁门太守张辽就给杜和安排了一个职务。
    但雁门关这样重要的关口,张辽不放心,又将自己的副将成廉安排了过去。
    现在雁门郡不过八万大军,雁门关就占据了三万!
    可见其地位的重要性。
    鲜卑南下,首先碰到的关卡,就是雁门关。
    杜和的逃跑,也是有名堂的,美其名曰:向并州刺史钟繇请援。
    张辽治军严谨,杜和要是跑过去,绝对是送人头。
    所以他只能往钟繇那里跑,祈求能够活命。
    堂堂雁门关主将,鲜卑大军还没有打到城下。
    就屁颠屁颠跑去找援军。
    绝对是奇葩一个。
    这在诸侯争霸中,非常常见。
    但是朝廷在刘辩的率领下,威震四海。
    这不战而逃,还是第一次!
    杜和跑了也就跑了,无关紧要。
    贪生怕死之人,死得更快。
    成廉自动递补上位,成为了雁门关的主将。
    再怎么样,雁门关是不可能丢的。
    当年成廉也是丁原旧部,只不过丁原身死后,他投降了朝廷,被安排给张辽当副将。
    能力还是有的,至少不会贪生怕死。
    雁门关里,随着杜和的失踪,已经乱成一团。
    流言不断。
    官吏都在讨论,杜和是不是已经跑了。
    普通士卒顿时就炸了窝。
    天都要塌下来了!
    大街小巷,到处都是准备逃难的人。
    鲜卑人来了!
    这些家伙,就是禽兽。
    一旦城破,就是屠城的下场。
    逃难的场面非常壮观。
    男子肩膀上扛着粮食,女子则是抱着挣扎的小孩。
    他们哭喊着向城门涌去。
    就算是一些行动不便的老者,也都拄着拐杖,准备离开。
    一些守城的士卒,扔下武器,目瞪口呆地看着眼前的一幕。
    不知道到底要不要跑。
    从众心理在作祟。
    但军法严厉,他们只能忍住。
    “关闭城门!”成廉站出来喝令道。
    他的亲卫一拥而上,接管了城门。开始缓缓地关闭。
    一些百姓不甘心,奋力反抗,想要冲出去。
    成廉只好拔出兵刃,喝令道:
    “谁敢冲击军阵,杀无赦!”
    在明晃晃的兵刃威胁下,逃难的百姓,终于恢复了冷静。
    城门被缓缓地关闭。
    但百姓鼓嘈不止,请求成廉放他们出城,饶他们一命。
    众人七嘴八舌,乱糟糟一片。
    “城在人在,城失人亡!”
    “本将不管你们是谁,都好好听着,城外更加危险!”
    “你们两条腿,还想跑过鲜卑四条腿不成?”
    “坚守城池,乃是军人的本分,没有本将命令,私自打开城门,就是死罪。”
    “听明白了吗?”
    成廉一挥手,一群面如寒霜的亲兵,一拥而上。
    从人群中揪出几名逃兵。
    在逃兵不断的叫喊声中。
    手起刀落。
    血淋淋的头颅滚动着。
    人群彻底安静下来。
    他们惊恐地向后退去。
    杀人立威,老办法了。
    如果可以,成廉也不愿意杀自己人。
    问题是没有办法,为了制止混乱,必须这么做。
    当了逃兵,就要有这样的觉悟。
    成廉的没有赶尽杀绝。
    一些有当逃兵倾向的士卒,连忙退回队列中。
    城内局势终于稳定下来。
    “将军一定要守住城池啊!”
    雁门百姓突然跪倒在地,大声疾呼。
    如果可以,没人愿意当流民。
    也没有谁愿意当逃兵。
    只怪杜和跑得太快了,给大家带来了不好的影响。
    军民没了主心骨。
    现在成廉站了出来。
    “诸位放心,本将守土有责,不会背弃大家。”
    “更何况,还有雁门张太守在!他麾下精兵强将无数,一定会来救援我们。”
    “张将军上面,还有刺史大人!”
    “刺史上面,还有陛下!”
    “洛阳雄兵百万,尔等怕什么?”
    成廉一句句肺腑之言,终于让众人冷静下来。
    “尔等只要听本将号令,城池一定稳如泰山!”
    “所有士卒归位,防守城池。”
    “城中青壮,一律等候命令,必要的时候,上城协防。”
    “其余闲杂人等,都回家,不得随意外出。”
    “本将在此立誓,定保雁门安然无恙!”
    成廉非常有决心。
    “谨尊将军号令!”
    人群中,爆发出惊天动地的呐喊。
    只要有人出头,他们很容易就凝聚起来。
    成廉下令不准出城。
    但他仍然是不断派遣军士出去。
    不是为了逃命或者预备后路。
    而是坚壁清野!
    雁门关附近有很多村落,这些百姓都尚武。
    对付几十名鲜卑士卒不成问题。
    可现在是鲜卑大军即将抵达。
    在这种情况下反抗,绝对是螳臂当车。
    所以成廉派出人马,将这些百姓统统接入城中。
    百姓有了一份保障。
    守军也同样如此。
    毕竟很多士卒,都是雁门本地人士。
    成廉的决策,起了效果。
    百姓都露出感激之色。
    除非迁徙到其他城,否则逃跑也是有危险的。
    雁门郡一路上苍茫无比,城与城之间相隔的距离比较远。
    谁能保证一路上不会遇到鲜卑斥候?
    一旦碰到了,就是一场殊死搏斗。
    就算百姓人多势众,但很难有人站出来,组织抵抗。
    几千人的队伍,被一百鲜卑骑兵攻破,这是常有的事情。
    一来百姓队伍中缺乏壮丁,二来没有组织性。
    谁出头谁就先死,很难有人拥有如此高的觉悟。
    因此成廉才阻止百姓出城。
    这绝对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而且百姓纷纷逃出城,其他城池要不要接纳?
    接纳太多,会加重城中的负担。
    毕竟粮食的储存量,是以本城人口为准的。
    突然涌入太多难民,城内矛盾冲突会加剧。
    各城池自顾自即可。
    统筹救援是太守张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