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页

      可是在兄长们接连去世后,陈颖达一下子就感受到了压力。陈平一开始是亲自押他训练,结果试了几次发现儿子根本不是做军头的材料,但他依旧不愿死心,时不时就把他带去军营,希望能矫正一下他这慢吞吞的性格。
    但是没有用。
    骂人的话听多了也就麻木,陈颖达依旧跟不上父亲的要求。他做的最出色的事竟然是熬煮汤药,他对于药材的剂量和种类把握非常标准,青州城的郎中都夸他火候掌握得极妙,能够完美发挥药材的功效。
    你搞那些汤药,有什么用?!刚进医馆的学徒都能干,这算什么活计?!
    有了崔慎做对比,陈平越发看不上自己的儿子,忍不住老调重弹。
    让你学郎中你也学不会,陈家不可能养你一辈子,难不成以后就准备给人熬药为生?你看谁能请得起你!
    这两天你也别去医馆了!你跟我去看看冉七郎。人家比你还小了两岁呢,现在已经开办了青州兵器局,你看看你活的多窝囊!
    陈颖达不吭声。
    爹说什么就是什么,他从来都没有反驳的余地。
    他其实也很想看看传说中的冉七郎,据说是天降神童一样的人物,小小年纪就考进了墨宗大学院,师从机关大师钟杰。
    陈颖达不懂机关,但他听说化物大师谢门捷也十分欣赏冉昱。前段时间三位大师莅临东海,在青州城郊建造工坊,连郡守都亲自过去捧场。他爹当晚也吐露口风,说是造出了了不得的东西。
    冉七郎,到底是个怎样的人物?
    陈平骂完儿子气也没走心,他现在最关注的就是新拿回来的龟背屿。
    龟背屿上有淡水,周围海况复杂,地形易守难攻。要是真能把这个岛拿的稳当,那茂头卫所在东海线上的活动范围就会大大释放,甚至能够延伸到海线的边缘,这可是百年来都没有过的大好开局!
    在这种情况下,陈平压抑已久的雄心也被激发了出来。他现在需要枪,迫切需要枪,尤其是崔慎上报的那种长杆枪和远狙枪,他一把都不想放过!
    买枪!买枪!买枪!
    要多多的枪,要把整个茂头卫所都武装起来,他要打造东海最锋利的尖刀!
    陈平说干就干,马上带着亲卫去了郡守府,求见财神爷钱酉匡。
    开玩笑,买枪是要钱的,茂头卫所隶属东海卫,指望朝廷的兵部拨款那不现实,必须想办法从郡府搞钱。
    崔慎拿下龟背屿,茂头卫所从海寇的身上刮了一层油水,虽然不算厚实,但也是实打实的海倭国军火,卖去外面能值不少银钱。
    要是换作以前,这批军火肯定陈平就自己留下了。海倭国的火器虽然比不得海西洲,可比起茂头卫所现在用的老旧火铳还是十分先进的。堂堂东海卫换装靠海寇,用的还是对他们虎视眈眈的海倭货,说起来也是一把辛酸泪。
    可现在不一样了。
    有了青州兵器局,有了能够连发的手枪和长杆远狙枪,谁还看得上海倭国的次等品?留着陈平都嫌晦气。
    卖了卖了都卖了!换回来的银钱买自产的好枪。
    不过陈平的野心大的很,他想要全员换装不说,还要长短齐备,这样一来手里的银钱就有些不称手。
    不行,他得找钱酉匡,得找一郡之首想想办法。
    最好钱郡守能说得青州兵器局的枪还能再便宜些,反正都是东海老乡,给了成本价也算支援海防了
    第44章 买家上门
    陈平急匆匆地往郡守府赶,在路上便想好了要怎么跟钱酉匡哭穷。
    什么海防重任不可轻慢,什么军资紧张粮饷匮乏,当然最主要还是得大骂兵部昏庸无能,百八十年都找不到购置火器的路径,朝中仅有的三家火器场都是紧着自家送货,像他们茂头卫所这样有没钱又没有关系的倒霉蛋,一口剩菜都吃不到。
    总之,说的越惨越好,惨中还要带着悲壮。海寇凶残,海倭国暗藏狼子野心,茂头卫所的弟兄为了东海郡的百姓拼着性命不要,钱郡守怎么也不能让好人吃亏。
    嗯,就这么办。
    临近郡守府大门的时候,陈督卫还特地让下属开的慢些,好方便自己整理一下情绪。结果车子刚转过街角,坐在副驾驶位置的副官脸色忽地变黑,瞪着前方的一辆蒸汽车不说话。
    怎么了?舌头被鸟吃了?
    陈督卫最看不惯下属扭捏的模样。
    副官伸手指了指。
    大人,宋国忠来了?
    听他这样说,陈平掀起眼皮。
    哼,狗鼻子倒是灵得很,这么快就收到信了。
    他现在来找钱酉匡,八成是为了他那个女婿。
    说起杜成,副官也觉得糟心。
    这人也算小有出身,父亲以前曾是中都卫戍军的有名大将,后来因为受到同袍的排挤而去了西南郡做了郡尉,与宋国忠同同在海山演武堂求学,两人据说还交情不错。
    海山演武堂由明帝时期的名将胡海山创立,在军中也是颇有口碑,许多中层将领皆是毕业于此。
    不过杜成的父亲并不满足。海山演武堂如何比得了雍西军校?!海山演武堂出来的生员挣扎多年,最多也就是像自己或是宋国忠这样,去到西南郡、东海郡这样的地方做个郡尉,哪像雍西军校出来的生员那样让人高看一眼!?自己吃了出身的亏,必然不能让后代子孙也重蹈覆辙,是以杜成从小就被他带在身边,悉心栽培,步步铺垫,终于在二十岁那年成功考入雍西军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