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5页

      不过有和珅在,户部其他人确实也跟着早去上值,一个比一个早,愣是有时候比和珅还早了。
    和珅到户部,发现同僚竟然比自己还早,于是他第一天也提早去了。
    要不是宫门到时辰才开,沐瑶估计这些人能半夜去上班,这勤勉真是要感动上苍,绝对的社畜打工人了。
    户部的人是一点都不感动,反而快要累死了。
    有年纪大点的受不住,终于是累病了,只能请病假。
    年轻点的也是累得不行,只想尽快都核实清楚了,然后让人把这个卷王和珅赶紧弄别处去吧,他们快受不了的!
    原本要一个月才能核实完的,愣是半个月多点就做好了。
    傅恒带着折子过去,乾隆翻了翻,十分满意道:“今年支出多,户部倒是比往年更快了。”
    闻言,傅恒只好苦笑,把和珅进户部的事简单说了一下。
    乾隆听得好笑道:“他倒是勤勉,就是太勤勉了一点。“
    他虽然喜欢勤勉的臣子,却也明白欲速而不达。
    有些事一天能做完,非要半天赶完,把臣子们都累死了,乾隆还哪里有人用呢!
    傅恒倒是替和珅说了好话:“他年纪轻轻被皇上重用,所以也担心会辜负皇上,于是更为发奋了。平日他早早到户部,也会提前让小吏给其他人泡上茶,送上点心,甚是周到。”
    和珅确实会做人,哪怕勤奋过头差点把同僚累死了,因为他这点小心思,同僚们虽然心里嘀咕几下,倒也不至于跟和珅交恶。
    乾隆点点头,明白傅恒素来是实在人,把和珅的优点缺点都说了出来:“他确实太年轻了一些,该历练一番再说才是。”
    他沉吟片刻道:“正好国子监缺个祭酒,和珅的才学不错,让他过去补缺就是了。”
    当然,从正五品的户部郎中到从四品的国子监,和珅算是提拔了半级。
    在国子监和珅也能磨练一番,不至于如今这般急功近利了。
    沐瑶没想到历史来了个大拐弯,没让和珅蹦到户部侍郎,然后再晋了户部尚书的位置,而是直接被乾隆扔去国子监当祭酒了。
    国子监祭酒原本是国子监里的老大,等于是校长了,管着教学和考试之事。
    不过在雍正三年的时候,他改了国子监原本的官职,没让祭酒掌握太大的权力。
    而是另设了管理监事大臣的职位,总理监内一切事务,由皇帝亲自指派。
    看得出皇帝对国子监的重视,又有些不满祭酒以前一人独大的体制。
    管理监事大臣是正一品,凌驾在祭酒之上,是直接跟皇帝接触,并禀报国子监的一切事务。
    可以说和珅成为祭酒,却依旧不是国子监的老大,还得被管理监事大臣约束着。
    乾隆显然也不放心年纪轻轻的和珅总管国子监,于是才让他去当这个祭酒了。
    听说被调派,和珅沉默了一会,很快就谢恩,收拾东西就离开户部了。
    他心里其实也盼着能留在户部,然后发挥自己的长处,若是能更进一步就更好了。
    如今去国子监,等于是离开了六部的权力中心,让和珅不是不失望,却也只能继续努力。
    他相信自己把国子监打理得好,迟早有一天乾隆会把自己重新调回身边去再次重用的!
    第124章
    沐瑶没想到历史拐了个大弯,让和珅竟然去国子监当夫子去了。
    说真的,他去当先生,真的不会误人子弟吗?
    她还真有点担心,跟永瑢还提起此事来:“虽说和珅是个有才的,但是有才之人未必会是个好先生。”
    这个倒不是说和珅有才学不合适当先生,而是身为学霸就未必会教学生啊!
    尤其和珅都没当个普通先生,直接就当院长,统领其他人,估计要让人不服了。
    确实沐瑶这么想,国子监其他人也是这么想的。
    原本的祭酒年迈,所以跟乾隆递了折子要告老还乡。
    乾隆已经允了,然后国子监还以为祭酒会在底下人当中提拔,哪知道和珅忽然从天而降,顿时傻眼了。
    当然他们也不至于觉得和珅是没才能的人,因为巴结乾隆才被送过来的,而是和珅实在太年轻了,又没在国子监呆过,直接当祭酒是不是不太合适?
    好歹让他当两年监丞或者博士,熟悉一下也好啊!
    国子监就联名递了折子上来,乾隆看完后就叫了大臣来商议。
    傅恒也赞同道:“确实和珅刚过去国子监,也要从下至上熟悉一番才是,不然都不知道从何下手了。”
    另外的大臣刘统勋也附和道:“臣附议,只是皇上金口玉言,和珅已经为国子监祭酒,不好把他降级到监丞和博士,不过也可以兼任。至于祭酒之职,可以让国子监另外一位祭酒代为管理。”
    傅恒一听就明白,刘统勋显然猜出乾隆的心思来了。
    乾隆估计下了调任,如今收回就有点打脸,不太痛快,却又明白和珅确实太年轻没有经验,直接当祭酒有些不妥当。
    刘统勋的办法是极稳妥的,既保全了乾隆的面子,又安抚住国子监,更是没让和珅毫无准备就当这个祭酒。
    要他以后犯错的话,那就更让乾隆丢脸了。
    但是如果和珅在熟悉之后才犯错,那就不是乾隆识人不清,而是和珅本人的能耐不够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