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页

      然后院首回来就道张廷玉病了,如今有些迷迷糊糊的,需要卧榻歇息,身边也得人仔细伺候才行。
    长辈病了,小辈们轮流精心侍疾是应该的。
    乾隆就下旨,让张家人留在府里,轮流照顾好张廷玉,务必让他好起来。
    至于张廷玉什么时候病好,这不是院首一句话的事吗?
    而且院首也没说是什么病,只说糊涂了,就是张廷玉年纪大了。
    老了,又怎么能彻底好起来呢?
    张家人被约束在府里,张廷玉跑到御书房里让乾隆生气的事传出去,很多人只觉得是张廷玉老糊涂了,说了什么不该说的话,惹得皇帝不快。
    然而乾隆不快归不快,转头觉得不对劲,还是让太医去张府给张廷玉看看,很是关心这位老臣了。
    永璋回来跟沐瑶用饭的时候,只隐约提了一下,沐瑶就知道此事了。
    不外乎是一石二鸟,把张家人关起来,又保住了乾隆的名声,不至于说他苛责四大辅臣。
    这么厉害的主意还是永璋提出来,沐瑶狠狠夸了儿子几句,只觉得骄傲极了。
    永璋原本不打算跟沐瑶说的,就怕乾隆跟沐瑶提起,沐瑶一概不知情就不好了。
    而且他当时就在御书房,想必很多人会来找他或者找沐瑶旁敲侧击消息,总不能让沐瑶一无所知的。
    哪知道沐瑶听过后,第一时间就开始夸自己。
    永璋被她夸得不好意思,脸颊都有点红了,吃完饭就赶紧溜了。
    沐瑶在后边笑了起来,只觉得儿子大了,还是跟以前一样好逗弄。
    乾隆过来的时候远远就听见沐瑶的笑声,不由问道:“什么事叫你这般高兴了?”
    沐瑶等他落座,奉上热茶后才笑着道:“这不是永璋帮上皇上的忙了,我就夸了他几句,这孩子脸皮薄,整张脸都红了,简直是落荒而逃。”
    乾隆想到永璋被夸得满脸通红的样子,也是笑了:“确实,他出的主意不错。如今张家人不能随便跑出来,还找不到借口了。”
    毕竟宫里的太医到府上来给张廷玉看病,他们都没借口说张廷玉不舒服,要在外头请大夫的话了。
    药材都是宫里一车车送进张府的,连煎药的药童都送过去了,可谓是极为周到了。
    张家人只需要轮流给张廷玉侍疾就足够了,其他什么都不用管。
    食材都让人送去府里了,他们完全不需要做什么,就给安排得妥妥当当的。
    外人看着只觉得乾隆对张廷玉这位老臣真是仁义至尽,连张廷玉惹得乾隆不快,他都能放下,先好好关心这位老臣,还如此周全,张家人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他们只能捏着鼻子,给关在府里给张廷玉侍疾,要真妄想出去,恐怕要被人指着脊背骂他们不孝顺了!
    永璋这主意确实好,正大光明的阳谋了,很得乾隆欢喜。
    他侧头笑道:“确实是你教出来的孩子,尤为聪慧,还会为朕分忧。”
    这话叫沐瑶笑道:“皇上这么夸我,我可是会骄傲的。不过永璋也是皇上的孩子,皇上的孩子有不聪慧,不为皇上分忧的吗?大阿哥和二阿哥在吏部和户部,想必也是极为勤勉的。”
    乾隆想想那两个儿子,于是就点头道:“确实如此,都是好孩子了。”
    还以为张家就此偃旗息鼓,安分起来,哪知道他们就不知道安分两个字怎么写。
    药童被院首留在张家,自然就是个小内应了。
    很快这位药童就出来指责张家小辈懒惰,伺疾的事都丢给下人去做不说,他们还怂恿张廷玉出门,若是能进宫拜见乾隆就更好了,实在不行,跟同僚们见见面也是可以的。
    这就让乾隆十分不悦,在早朝的时候道:“张爱卿身子不适,为这些小辈们再三走动,不顾自己的身体,只想着给他们谋一个好前程。朕看在张爱卿的份上不跟他们计较,他们倒是越发过分了。”
    “也罢,张爱卿无法管束住族人,一而再再而三,丝毫不知道安分守己,就此罢免张爱卿进太庙之事。”
    张廷玉心心念念进太庙,居然这就给弄没了,听到消息后两眼一翻就给晕过去了。
    家里人还想着张廷玉知道后,出去哭一哭,乾隆可能会收回成命。
    可惜张家门口的侍卫多了不少,说是为了保护张廷玉,免得被家人怂恿出门,身子不适很容易出意外,还是侍卫留下劝阻为好。
    张廷玉的四个儿子都已经入朝廷为官,这次他们四人在前年和去年分别被派去外地,等得知消息的时候,早就已经尘埃落定了。
    他们出远门,族人们主动上门来要照顾张廷玉,几人倒是没有多想。
    哪知道老父亲年迈后开始糊涂,竟然被族人们怂恿,犯下大错呢!
    好在乾隆没有迁怒到张廷玉四个儿子的意思,毕竟这四人才学才干都不错,一直兢兢业业办差。
    沐瑶感慨张廷玉这个老臣,想必是年纪大了,得了老年痴呆。
    正巧身边的族人一个个花言巧语,让脑子迷糊的张廷玉被怂恿着进宫,跟乾隆说这样的话来,倒是可惜了。
    毕竟张廷玉小心翼翼多年,才成为辅政大臣最后一人,哪知道被族人这么一闹,变得晚节不保了呢!
    张廷玉不但老年痴呆,身子骨也大不如前,没熬多久就撒手人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