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页

      “是是是,”内务府总管连连应下,亲自送李玉出去后,回去拼命敲打了底下人一番,火盆也仔细看过,又让人准备了中等的木炭。
    最好的银丝炭是不可能都用在这里了,毕竟这边用了,后宫那边就少了。
    给千叟宴烧上一回,哪怕只有一天就能把宫里存的银丝炭烧掉一半多。
    而且千叟宴就在殿外,不是在殿内,银丝炭最好的就是没什么烟,不熏人,在外头散烟要好得多,就没必要用上这么好的炭了,反而是浪费。
    当然也不能用最糟糕的木炭,不然烧起来烟熏火燎的,光是想想那个场面,到处浓烟滚滚,老叟们的脸都看不见,他们也要看不清乾隆,这千叟宴有什么意义了?
    在上首的乾隆很可能也会被熏到,到时候内务府有多少脑袋够砍的?
    内务府总管恨不得三头六臂到处看了一圈,总算是妥当了,感觉整个人都累到虚脱了。
    接送老叟上京的人陆续回来了,安置这些老叟也是个问题。
    人数那么多,不可能当天来回,自然得找个适合的地方给他们住。
    不说特别好,遮风挡雨和暖和一点总是要的,别是还没进宫就给冻死了。
    短时间内要凑够这么多人,户部底下小官跑得腿都快细了。
    原本要求是六十五岁以上的老叟才算,但是实在凑不到上千人,最后上禀了乾隆,他才勉为其难往下降低了一些,六十岁以上就可以了,才叫户部凑到了。
    京城内没有那么多的地方能住下上千人,最后只能在京郊外圈了一片地方,给老叟们临时住下。
    搭的是帐子,帐子不算大,能住好几个人。
    里头有火盆,也有足够的木炭,让老叟们凑合住上几天还是可以的。
    一切准备就绪,已经过了二月,来到三月了。
    大名鼎鼎的千叟宴,沐瑶也想去看一看。
    乾隆自然没有不乐意的,不过让人抬了屏风,挡在前面,让皇后带着几个嫔妃过来凑热闹。
    高贵妃、娴妃,再加上沐瑶,满打满算只有四个嫔妃过来了。
    哪怕乾隆点头,人太多却没必要,只点了她们几个跟着一起来了。
    嘉贵人简直羡慕坏了,看着娴妃离开的时候拽着手里的帕子,心想要是自己也能晋升上去,这样的热闹就能凑上了。
    可惜不管她心里怎么想,这回是绝对没份的。
    皇后领着她们三人共用一个锅子,正好几人坐一起,吃着也热闹。
    沐瑶看着这个锅子有点新,不由笑道:“内务府那边不是说锅子不够,突然添上我们几人,他们是去哪里凑上的锅子?”
    高贵妃也好奇了:“对啊,之前不是说锅子不够?这才提前几天,新锅子又多做了一个吗?”
    皇后就笑着答道:“内务府当然不可能缺了十个锅子就只做十个,要是今儿哪个锅子坏了或者不好使了,他们一时之间也变不出一个锅子来。”
    沐瑶听得恍然大悟,内务府也挺聪明的,还知道留几个备用的,临时也能换上。
    如今乾隆临时加上她们几个嫔妃,内务府也能立刻多送一个锅子来了。
    内务府总管在边上擦着冷汗,要不是刘银提议多做几个,还提出请京城铁匠铺的匠人来帮忙,只怕那十个锅子也就勉强打出来,更别提是备用的了。
    要不然皇后带着嫔妃来千叟宴居然没锅子,这不是要笑掉大牙吗?
    乾隆今儿穿了一身明黄常服,腰上挂着龙纹玉牌,意气风发地坐在上首。
    底下百张桌子坐满了老叟,沐瑶偷偷从屏风角落看了一眼,只觉得十分震撼。
    难怪帝王们都喜欢坐在最上面,在高处一眼能望到头的感觉真的很爽。
    尤其上千人起身一起行礼,那场面就更加震撼了。
    这上千人还都大多是白发白眉的老者,那就更难得了。
    沐瑶心想乾隆的心情肯定不错,虚荣心也是大大被满足了。
    当年康熙帝第一次办过千叟宴,也就雍正还没来得及办,乾隆是赶上好时候了。
    这才登基多久,他就迫不及待办这个,肯定还会办下一回!
    果然乾隆满脸笑容,抬手示意老叟们起身落座:“众位不必拘束,今儿朕是与民同食。”
    老叟们又是一拜,这才慢悠悠落座。
    火锅的锅底早就满上了,火也点好了,如今咕噜咕噜冒烟,可以放肉放菜了。
    有些老叟没吃过这个,旁边还有两个小太监伺候,口齿伶俐教导他们怎么吃。
    内务府好歹这次留了心眼,想着这些老叟可能大字不识,更别提见过锅子,挑了百来个年纪不大却机灵的小太监在旁边守着了。
    这一点确实做得好,老叟们听着很快就学会了,一个个吃了起来。
    不同的肉有不同的火候讲究,猪肉稍微放久一点,牛肉就要快,这才足够鲜嫩,羊肉也得煮一煮才好吃。
    这些老叟有些牙口不好,吃着豆腐却也不错,肉煮烂一点也能入口。
    大伙儿吃得都好,很多人更是一边吃一边落泪,还起身给乾隆行大礼,嘴里喃喃说着什么。
    离得远,沐瑶是听不见,却有机灵的小太监记下,赶紧上前来转告乾隆。
    不外乎是天佑我朝,得新皇登基,万民归心之类的。
    --